左旋联合体欢迎合作,同时欢迎选择左旋名字和图形标志,通过左旋授权正确使用!!坚决反对盗版剽窃不劳而获!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与尹喜对话--西出函谷关 [复制链接]

1#
西出函谷关,老子与尹喜的“情景对话”

中国人都知道老子和他的五千言不朽著作《道德经》。但老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司马迁花了18年心血写下50多万字的《史记》,其中这样描述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图:老子标准画像。2009年12月3日,世界老子同道会会员代表大会暨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及代表特联名推荐认定,来自海南在京创业的画家、超常创意专家于广胜的《老子画像》为老子标准画像。

《道德经》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前留给世人的最后赠言,共五千余字,还是把守关卡的官员尹喜好说歹说要来的。“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西出函谷关,老子与尹喜的“情景对话”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老子西出函谷关与关令尹喜的“情景对话”:

关令尹喜:在下关令尹喜,镇守天下重镇函谷关。在下连日在衙无事,未免到三街六市闲走耍子,却见紫气东来,岂不蹊跷?且慢,一老者骑青牛飘飘而来,莫不是天将降贵人于此?未免上前询问一番。请问先生贵姓?

老子:姓李。

关令尹喜:呃,原来老子不姓老,姓李。李老先生大名?

老子:单名耳字。字聃。关令尹喜:籍贯?

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关令尹喜:瞧这县的名字。从何处来?

老子:从红尘深处来。

关令尹喜:往何处去?

老子:往空蒙远方去。

关令尹喜:户籍何处?

老子:大周首都洛阳。

关令尹喜:现居何职?

老子:周守藏室之史。

关令尹喜:您老别文绉绉的。直说您这是什么官儿?

老子:大周国中央图书馆馆长。

关令尹喜:呃,部级干部。李馆长,拿护照来。

老子:什么护照,两千多年以后才发明呢。

关令尹喜:你老真有先见之明,那拿关牒吧,带周天子签字盖章的。

老子:也没有,临走没跟那老头儿打招呼。

关令尹喜:没有好说,留下点东西再走。

老子:(自言自语:这分明是索贿)留什么?

关令尹喜:当然是您最宝贵的东西了。

老子:我什么最宝贵?我只有青牛一头。

关令尹喜:牛您老留着骑吧。您老最宝贵的当然是您的思想了。有了平淡之福,无欲之境,一头牛算得了什么,留思想吧!

老子:思想怎么个留法?莫非要老夫项上人头不成?

关令尹喜:不敢不敢。以后强汉文景之治,大唐贞观之治,2500年后的和谐社会还都靠您这大脑袋呢。

老子:牛也不要,头也不留,你索贿不得,莫非刁难老夫不成?

关令尹喜:不敢。请您老耽误几天时间,把您对世界的看法,对世人的忠告,对人生的感慨一一写下来再走不迟。也免得子子孙孙被那物欲横流逼得或者投河觅井或者挥刀向人。

老子:不写。

关令尹喜:真的不写?

老子:真的不写。

关令尹喜:果然不写?

老子:果然不写。

关令尹喜:李部长,您这是何苦?

老子:老夫一生以自隐无名为务。曾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一写岂不是自打嘴巴,成了无知之人。

关令尹喜:要是您这河南李老师不说话,咱华夏神州从今往后几千年就听山东孔老师一个人的了。

老子:哪个孔老师?

关令尹喜:您老贵人多忘事。就是跟您问礼的鲁国人孔丘孔仲尼孔老先生,后人叫他大成至圣师孔夫子的那位。

老子:呃。那山东大个子确实跟我问过礼。我说你提的古人骨头都腐朽了,你自己要去骄娇二气,说了他一顿,他也就气走了。

关令尹喜:听说孔老师不但没生气,反而吓傻了,琢磨您的话,三天愣没说话,事后还夸奖您是龙来着。

老子:这人还算谦虚,希望千秋万岁之后他的学生别忘本,把这百花齐放大好传统变成他们老师一个人有理了,兼容并包才好,千万别独尊谁罢黜谁。就是我说的话,也切莫太较真。这才对得起我们当祖宗的。

关令尹喜:言之有理。不过只怕身后的事情,您老管不着呢。

老子:此话怎讲?

关令尹喜:谁让您是圣人,不是神仙来着。再说解放全人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您要是为后人担忧,就写点东西再走。

老子:也罢。看在苍生面上,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关令尹喜:此话当真?

老子:此话当真。

关令尹喜:果然当真?

老子:果然当真。

关令尹喜:Really?

老子:请你别说英文,OK?

关令尹喜:OK啦。

老子:我写就是了。

关令尹喜:圣人不打诳语。

老子:“与善仁,言善信”嘛。咱们就写起来。

关令尹喜:好!好!好!小的们听着:预备下净室三间,舀来清泉十瓢,蒸上粟米三升,泡上口蘑二瓮,炖上雁肉一盆,熬好蕨菜一缸,再准备好竹片儿、木板儿、小刀子儿、小绳儿,大圣人要在咱家写书了。

老子:不必不必。周室衰落,天下将乱。我在这滚滚红尘度日如年。我呆不了几天,用不了那么多粟米、口蘑、雁肉、蕨菜、竹片儿、木板儿、小刀子儿、小绳子儿。这些都给山东的孔老师留着吧,他话多,学生多。再者说了,五百年后秦始皇那老小子要焚书坑儒,咱也犯不上给他准备木料儿、竹片儿、绳头儿点火玩儿。我过关要紧,只写五千字。

关令尹喜:五千就五千,有您这五千字,我也不当官了。

老子:五千就五千,有我这五千字,怕是天下要多事了。

关令尹喜:圣人过谦了。您是讲无为而治的,大家伙清静还来不及那,岂能多事。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这“无为无不为”的大道理说出来,怕是世人不懂呢。

关令尹喜: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天下之大,难道没有一、二知音不成?

老子:罢罢罢,前有大漠流沙,后有滚滚红尘,我小留几日给海内外几个知音凑个趣也就是了。

关令尹喜:您老费心了。不过我这索贿行为……

老子:您的索贿,有文化内涵。您也不为自己要东西,是为天下人找方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的有些话倒是满世界头一次有人说。

关令尹喜:难怪人说“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彼老子非此老子。

(二人相视而笑)

老子写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到哪儿去了?司马迁只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飘飘而去,没有人知道他的归宿,留下不尽的空谷足音 ......


----------
老子道德经   81章老子徒弟关关 尹 子


我于1995年冬,我和小王到达天津,塘沽去干部肖之力带着几位同事来到天津。
当时,他告诉我一个新发现,威海有个山,叫圣经山,远看,整个山,好像太上老君,走近山背后是道德经五千字的完整刻石。
经过完成下列周游以后,我于春节年关,到达圣经山考证。

1995年我走过的地方,厦门--福州--宁德--厦门--漳州--龙海--平阳--丽水--雁荡山--杭州--贵阳--柳州--广州--厦门--杭州--山东济宁--青岛--崂山--威海--天津--北京--山西洪洞--长治--洪洞--长治--安徽涡阳--河南濮阳--天津--威海--天津--北京(春节后北京)。有的地方反复去了好几次。

春节后从北京--贵阳--广州--1994年开始,连续五年考古,走完31个省市。


----很多人不是深入学习研究,不去研究客观规律,总是喜欢弄几个新的方法,满足于兴趣。
天地宇宙奥妙无穷,不是表面文章能够解答的了的,不去深入研究探讨,当然拿不出完整的套路。
比如很多人,很早就跟我学习了一点特殊的方法,小循环大循环,云丹,直到现在很多人拿去用上,但是仍然不知道其中奥秘。
左旋,很多道理,没有文字的语言,早已经贯彻其中了,最好希望自觉去品味,不要觉得简单,而错失了时机。

最后编辑沈觉宏 最后编辑于 2019-11-16 22:48:39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一篇写得也很好,道林学苑,原文着转,如果作者不同意就删除。


老子出关前,跟尹喜的这段对话,解开了“道”的真相!

---道林学苑  

典籍失窃,老子出关
春秋战国时期,九州大地社会动荡,狼烟四起,战火下的思想文化却得以空前迸发,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激荡出波澜壮阔的思想波涛,铸就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巍巍昆仑,产生了老子、孔子、墨子、荀子、韩非等空前绝后的文化巨人。

然而,在这场长达500多年的交锋中,一些巨人传承有序,事迹清晰;但一些巨人犹如硝烟飘散,不知所踪,留下了千古之谜,曾经站在中国思想文化巅峰的巨人老子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代宗师。
史载,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刚刚血战夺得王位的王子朝,因对手有强大的晋国的支持,“保位”之战最终失败。为占有国家典籍,王子朝率臣僚携带周王室大量典籍逃奔楚国。老子因是王室守藏史,蒙失职之责,受牵连而去职。于是离周归隐。就此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煌煌巨著《道德经》。

尹喜拜师,老子成书
后世所载老子骑青牛,去函谷,西游秦国,不知所踪
老子去周入秦,必经散关。散关守将关尹,早就心慕老子。他少时即爱观天文、喜古籍,道德学问出众。某日夜晚,闲来无事,踱于楼观之上仰观星象,忽见东方紫云如龙,蜿蜒数万里,滚滚而来,自吟道:“紫气三万里,圣人经此地。青牛载髯翁,匿迹混元气。”关尹断定:当今大圣人,非老子莫属。于是嘱部将清道四十余里,夹道焚香。见有青牛老者,及时禀报。
七月十二日,夕阳正浓,光华东射。忽有部将来报,说有一老者,倒骑青牛已至关下。尹喜更衣下楼,见老者鬓发如雪,眉与鬓垂,耳与肩垂,须与膝垂,童颜素袍,仙风道骨。关尹高声道:“喜何幸哉,得见圣人!”遂匍匐上前,叩拜老子。

老子见此人浓眉善目,威而不冷,慈而不媚,非同常人,心生欢喜。随后,尹喜引老子至官舍,扶老子端坐于上方,焚香行弟子礼,三叩而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圣人。圣人者,不藏私,不匿智,必以布道为任也。师尊将隐,藏而不布,匿而不宣,天下人必苦寻道矣!恳请师尊著书,弟子虽愚陋,但绝不负于尊师,愿传师尊道德文章,造福万代。”
老子为尹喜诚心所感,慨然允诺,以王朝兴衰、国家安危、百姓祸福为鉴,溯源三皇五帝,遍览尧舜禹汤,著上下篇,约五千言。上篇言道,序宇宙之根源,寓阴阳之奥妙,解变化之玄机;下篇言德,尽皆处世之方,进退之术,并长生之道。

尹喜见老子
临别问道,老子解道
老子行将西去,尹喜依依不舍。便酒菜奉上,请教于老子,留下千古佳话。
尹喜:学生一介武夫,自幼喜爱剑道。多年来往来于朝野,交际于百官,因此长于茶道。今又幸遇先生,再学尊师之道术,自以为又多了一门道术。何幸之哉!
老子:此道非彼道也。汝之所谓剑道、茶道, 小道耳,术也。道可道,非常道。我之所言之“道”,杳兮冥兮,恍兮惚兮,包藏宇宙、囊括天地,总述万物,言无可言,状无可状,岂是剑道可比哉?此道,是上下四方,古往今来万物所来之根本,又是其运行的法则依据。


尹喜:师尊之“道”何以名之?
老子:道,不可道也,故其名亦不可名之。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你既喜观天象,岂不知宇宙、天地、万物之运行,有可循之迹吗?此即恒定不变之道也,何从名之哉?任你名之,皆不足取。若为方便,姑且名之为“帝”为“主”为“象”吧。

尹喜:师尊书中有言“无名,天地之始”,莫非鸿蒙未开之时,天地肇始之先,万物俱皆无名乎?
老子:天地万物初始之时,混沌为一,何人名之?书中有言,此“一”即是道,道即是一。无名不证明不存在,没被发现或没被命名而已。与无相对应的便是有名,有名为万物之母。
人类发现了万物,熟悉了万物,便赋予其名字 。人类以此名为依据,而认知类似物质,此依据便成为此类物质的母体。而此类产物的衍生物,皆与此母体名称相关 。

尹喜:师尊可否举例说明?
老子:就比如这楼下一朵花吧!在无名之前,它已在那里。命名之后,但凡此类之物便有了“花”之称谓,比如养花者谓之花匠,为花痴迷者谓之花痴,放花的谓之花架。因花有鲜、香、艳之美誉,人们便将此属性延伸于所爱之物,比如:美色女子以花喻之,曰如花,美丽衣饰曰花衣、花裳、花冠、花鞋,不一而足,以至无穷。

尹喜:先生,您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如何理解?
老子: 无与有,喻指道之无与德之有:“故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把心思放在宇宙自然的“无”处,可以体察到万物生发变化之奥妙;把心思放在生发后的天地万物上,可以体察、推理、判断、认知其间的运行轨迹和规律,就像观测天象,别人停留在观赏层次,此之谓无欲。而你日复一日,研究其变化规律,这个观测便称之为“有欲”。
再以花为例。人们喜赏花之美,爱闻花之香,却不关注其美与香何以产生,这便是“无欲观其妙”了。若是关注其美,其香何以产生,何以复制保持此种状态,并深研之,便是有欲了,深研之结果,便是获取养殖方法技巧,此便是“有欲,以观其徼”了。

尹喜:先生,花之为花,何以成之?
老子:花之为花,其因有二:内因、外因。内因是有基因,外因是它符合了花之为花的条件,故花可以成花。
尹喜:先生为何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老子:“两者”,天地之始的“无”和万物之母的“有”,皆出于“道”,为同源同根同体的两个阶段,名称不同而已,其产生的机理,皆为深奥莫测。无和有,是天地万物形成产生的母体根源。
也即内因和外因。若有基因无环境,基因便永远停留在“无”的状态,当同时具备了外因后,基因变化,产生花,花即是“有”。

花,何以成为花,何以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状,花儿的外部条件何以形成,湿度、温度何以产生,养分又是何以产生?等等,问题很奇妙,因为奇妙,故谓之“玄”。

尹喜:先生说到此,斗胆问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您说有生于无,那 同样是有,这个鸡跟蛋是谁先有的?
老子:这个问题常常被人问起,看似玄乎,实则简单。宇宙万物都是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鸡蛋与鸡,哪个构造简单,哪个为先,蛋构造简单,就先有蛋
你如果觉得意犹未尽,你可以对蛋的起源进行再研究。而我对此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在于吃鸡蛋。所以我这叫 “常无欲,以观其妙;你那叫“常有欲,以观其徼。”

尹喜:先生所言,确是玄妙,但弟子不知“众妙之门”作何解?
老子: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到三才具万物作,也就是从道生一,一而再,再而三的过程,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玄妙的事情吗?就像鸡从无到有很玄妙,蛋从无到有很玄妙,微量元素从无到有很奇妙一样,天地万物的产生不就是一个奇妙接着一个奇妙演变的吗?故曰“玄之又玄”。你要有兴趣,沿着一个奇妙的线索探索,最后会找到这个奇妙之所以产生的门径,一个个的门径合在一起不就是“众妙之门”吗?
【注意。老子讲的,同样属于物质演化,生命是进化而来的。】

其实,这个众妙之门,就是“道”。今天先说到这里吧,你有什么问题,先带着问题到书简里去找,找不到,记下来,我们还会见面的。
“老子出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但目前有关老子西行的路线,所去之“关”是什么关,至今没有定论,多数人认为是“函谷关”,这个说法对吗?

司马迁对于老子相关的记载很简单:

“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自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对于老子出关之事,也没能“究”出个究竟来,这绝不是他敷衍后人,也不是他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重儒轻道的缘故,而是此关偏僻,参与此件大事的人既少且已作古,实在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所以,严谨的司马迁只能放弃,只能说“莫知其所终”,给后人留下千古悬疑。

好在后人会考古,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基本勾勒了老子西行的大致路线图和著书《道德经》的具体位置,一桩千古之谜的神秘面纱终被揭开。

这个路线图是:洛阳→函谷关→天台山→玄关→大散关→甘肃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再折回陇西,落户临洮,并终老于临洮东山。

史志记载

《宝鸡县志》载:“尹喜为散关令”,老子将出散关以升昆仑。喜见紫气东来,知将有圣人过于此,乃扫道40里,得见老子。老子在“中国”未曾授徒,见喜恳切,乃停以授。

现在的宝鸡益门镇通仙观旧址即是尹喜的故里 。这里尚有老子授经的“说经台”。史传老子讲道天台山,现在的天台山上有道家祖庭“玄都”,山下有“玄关“,即“老子过玄关”之玄关。

《道臧·西升经》和葛洪《抱朴子》都有记载:“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人,曾官“散关”令,而非“函谷关”。                          

《史记》《水经注》都有类似“因居周久之,乃遂去”的记载。意思是说老子将要离开周王朝。但“函谷关”刚到河南边界,还在周朝版图内,怎么就会不知所终了呢?既然老子觉得周王朝已礼崩乐坏,又绝望而去,就应该是道离周王朝很远的地方去,刚刚才出“函谷关”也就不符合他的“去周西游”的目的。


《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西入夷狄”;东汉官员襄楷给桓帝的上书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上说:“秦人祖先,起源于戎狄”,“夷狄”是秦人先祖的发源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礼县一带,事实上整个东周时期,中原诸侯国一直视秦国为“夷狄”。      

专家意见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院长邱锋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函谷关在秦惠王时代设置,而大散岭早在秦代就已存在。

关于老子出关活动,他认为一是老子出关应该是出散关入流沙,经西域访中亚,与弟子们一道实践“以道立天下”。他认为有史料证实老子入夷狄到天竺。

学者普遍认为,老子西入函谷关才刚进入了秦国,秦国还是周王朝的辖区。只有出了大散关,才算离开了秦,离开了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去周”。

会上还展示了北魏《李诞墓志铭》,该墓志铭记述了老子后人从印度“归邦”返回的事略,为老子西行出散关到中亚又添新的证据链。

老子生活的年代,尚无函谷关

宝鸡有伯阳山、玄关、老子授经台,还有尹喜故宅等相关遗迹,以及流传甚广的的老子传说,老子与尹喜的踪迹文化以及道文化宫观遗存丰富,历史上宝鸡地区曾设置伯阳县,其山川、河谷也多以“伯阳“命名,因此,大道文化产生于此是完全合理的。

很显然,如果说老子所出之关是函谷关,那么老子尚未未走出今河南地界就“莫知其所终”了,说不过去。

而大散关就不一样了,散关是古散国的关隘,古散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给散宜生的封国,也就是说大散关至少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存在。

而老子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前571年—前471年间。在此期间,尚没有出现“函谷关”这一地名。函谷关名称出现时,已经是老子羽化登仙的二百年后了。

所以说“老子去周西游”所至之“关”是“散关”,老子留五千言《道德经》的位置,就是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19公里大散岭上的“古大散关”。


【沈老师:对于老子和古代高人的探索,研究,不能仅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为准。那么天地宇宙没有留下文字,你还去考证嚒?】



TOP
3#

老子道德经   81章老子徒弟关关 尹 子



我于1995年冬,我和小王到达天津,塘沽去干部肖之力带着几位同事来到天津。
当时,他告诉我一个新发现,威海有个山,叫圣经山,远看,整个山,好像太上老君,走近山背后是道德经五千字的完整刻石。
经过完成下列周游以后,我于春节年关,到达圣经山考证。


1995年我走过的地方,厦门--福州--宁德--厦门--漳州--龙海--平阳--丽水--雁荡山--杭州--贵阳--柳州--广州--厦门--杭州--山东济宁--青岛--崂山--威海--天津--北京--山西洪洞--长治--洪洞--长治--安徽涡阳--河南濮阳--天津--威海--天津--北京(春节后北京)。有的地方反复去了好几次。

春节后从北京--贵阳--广州--1994年开始,连续五年考古,走完31个省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