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规律不可违背 左旋能量 生命源泉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德第四任妻子伍若兰:25岁才女爱上“朱师长” [复制链接]

1#

朱德第四任妻子伍若兰:25岁才女爱上“朱师长”



2008年12月01日 11: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发表评论





伍若兰的雕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芬的这首小诗,曾经激起无数少男少女们对自由和爱情的咏叹,其实真正懂得自由含义的,是那些为自由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他们带着一脸的沧桑,一身的硝烟,一次次丧失家庭、一次次重铸爱情,用毕生的追求和奋斗,实现着那浪漫的诺言。朱德曾经有过五次婚姻,本文记录的是他与第四任妻子湖南姑娘伍若兰的故事。

  1928年2月17日,也就是耒阳被攻下的第二天。灿烂的朝阳仍像往日一样,把绚丽的阳光抹上耒阳城。耒阳群众大会召开,欢迎朱德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街口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街上出现了三五成群的手持小红旗的妇女,领头的那位就是耒阳县女界联合会会长伍若兰。每一个街角,每一棵树旁,每一堵墙下,都有人在那里贴标语,旋即就有一群群人跑过来观看。此时此刻,“欢迎工农革命军”的呼喊声,如同江河中的波涛此起彼伏,耒阳的街巷成了欢乐的河流。 

  紧接着,一面鲜艳的红旗越飘越近,嘹亮的歌声也越飘越近:“一杆红旗,哗啦啦地飘。一心要把革命闹。盒子枪、土枪,卡啦啦地响,打倒那劣绅和土豪!……”这正是工农革命军最爱唱的歌!

  “革命军进城啦!”“革命军进城啦!”大伙儿望着身穿灰军装,臂缠红带、扎着绑腿的工农革命军,高举镰刀斧头的红旗,浩浩荡荡向耒阳城开过来。

  这时,站在欢迎人群前列的伍若兰不由地睁大了眼睛,踮起脚尖观阵。她终于发现,领头的一位年纪约莫四十一二岁的军官,身穿打了不少补丁的灰色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背上背着一个斗笠和一个公文包。斗笠的细竹片,已被雨水浇得溜光。由于日夜行军打仗,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军官粗壮的身躯显得黑瘦了些,四方脸庞上,连鬓胡子毛楂楂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慈祥而又深邃的光芒,给人一种威武和亲切的感觉。伍若兰指着这位军官模样的中年人,直言问身旁的县委书记邓宗海:“他莫非就是那个名扬湘南边界地区的朱德吧?”“对,对。”邓宗海连声说,“他就是朱德,现在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

  两天后,耒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刘泰任主席,徐鹤、李树一任副主席。伍若兰万万没有料到,这天刚刚吃罢午饭,刘泰忽然进门,没有寒暄,劈头就说:“兰妹子,朱师长请你去。”“请我?”伍若兰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愣怔片刻以后,才和刘泰一起走进了朱德居住的祠堂里。

  发现伍若兰进来,朱德向伍若兰微笑着点点头,表示欢迎。伍若兰坐下的时候,邓宗海向朱德介绍说:“她叫伍若兰,1903年出生于耒阳城郊九眼塘一个书香世家,毕业于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做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工作,曾任共青团耒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现在是耒阳县女界联合会会长。她可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才女哩!”邓宗海还强调:“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伍若兰同志被耒阳县政府当局悬赏通缉。但她坚持在当地斗争,化装为村妇,四乡联络同志。9月,我被湖南省委派回耒阳,她协助我等重建了中共耒阳县委。今年2月16日,伍若兰与我等率领耒阳农军,配合你朱师长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攻克耒阳县城。她的贡献真是多多!”

  “好啊!革命的才女!”朱德握着伍若兰的手,笑逐颜开:“听说祠堂门口的对联是你写的,我记得上联是‘驱逐县团丁’,下联是‘喜迎革命军’,横批是‘赤遍耒阳’,对吧?”

  “对的。”伍若兰高兴地回答。“你写得不错嘛”,朱德诙谐地说,“笔力好,内容也好。不愧出自才女的手笔啰!”“我没写好,请师长多指教。”伍若兰嗫嚅道。“你是啥时候从衡阳女三师毕业的?”朱德问。伍若兰答:“去年夏天。”……

  伍若兰没有想到,这一次造访成为一段传奇姻缘的开始。

  2月23日,朱德在灯光下,盘着腿儿坐在床上补鞋,伍若兰和小姐妹们眉眼儿带笑走进屋里,冲着朱德直嚷嚷:“朱师长好!” 

  “朱师长,你什么时候学会补鞋哟!”姑娘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朱德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抬头看到伍若兰和她的伙伴们站在面前,忙站起身,满脸笑容地指着旁边的一条长板凳说:“坐吧。”姑娘们推让着坐下后,朱德和蔼可亲地问:“嗬,你们兴师动众,有什么事呀?”

  “我们是耒阳县女界联合会的代表,还没有登门拜访过朱师长,今天特来慰劳慰劳。”一个叫山菊的姑娘笑呵呵地回答。“嗬嗬,我有什么值得你们慰劳呀!”朱德笑了笑。这时,山菊姑娘补充说:“你率领工农革命军打了大胜仗,解放了我们耒阳城,还不该慰劳慰劳呀!”谈了一阵妇女联合会的活动之后,山菊姑娘的目光投向伍若兰,然后又把目光转向朱德,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朱师长,我们伍大姐想单独和你谈谈,你看行吗?”坐在一旁沉思的伍若兰,连忙垂下了脑袋,而且产生了一种不自然的羞怯感,半晌才吐出一句话:“山菊呀,你不要乱说嘛!”

  也许是逗趣儿,也许是出于善意好心,就在伍若兰羞涩地埋下头,脸蛋儿红得像熟透的柿子的瞬间,她的伙伴们便嬉笑着呼啦一下跑走了。望着低头不语的伍若兰,朱德忍不住笑了:“若兰,你要单独和我谈谈,怎么又不开口啊?” 

  “我……”伍若兰说了一个字,嘴巴又合上了,好像在想什么心事;慢慢抬起头来,两片嘴唇颤动了一下,像有许多话要说,慢慢又没有了。她要说什么呢?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朱德看到这一点、不再催促伍若兰,只因势利导地劝道:“你的伙伴们喜欢开这样的玩笑,那就由她们去吧。你既然来了,就应该坐一会儿,摆摆龙门阵也好嘛!”

  伍若兰想朱师长的话不错,她有摆龙门阵的嗜好,摆就摆吧。于是便打开话匣子,把女界联合会几天来的新鲜事儿全盘端了出来。说完以后,她那对水灵灵的眼睛时而望着朱德,时而紧紧盯着他手中那只打补丁的布鞋,黑黝黝的眸子里,不知闪动着什么念头。朱德望着伍若兰发呆的样子,不由问道:“若兰,你又在想些啥子呀!”

  “我想,”伍若兰憋不住扑哧笑出了声:“师长那只鞋好有一比呀!”

  “比啥子?”朱德回眸一笑,语调惊奇而快乐。伍若兰戏谑道:“好比呀,好比一条胖头鱼张开了嘴巴。”

  “是吗?”朱德突然像孩子般纵情地笑,“说得好,很形象咧。”伍若兰也朗朗地笑起来,并欠起身子,伸出一只手抢过朱德手中的那只鞋,十分麻利地用手指量了量尺寸,然后把鞋子递了过去。随即,不顾朱德一脸诧异,不作声地跨出门槛,一溜烟似地跑了。

  两天后的早晨,伍若兰拿出自己最喜爱的印花帕子,把刚刚做好一双新布鞋包好后,风风火火地来到朱德住的屋里。“若兰,今天你又是来单独和我谈谈的吧?”朱德说。

  “你真会说笑话,师长!”伍若兰不好意思了,声音像蚊子哼哼。朱德满脸真诚:“为啥子声音这样小?你在我面前说话,怕啥子嘛。”伍若兰羞涩地避开朱德锐利的目光:“谁怕呀!要怕,我就……”

  “对,对。”朱德立即接上话茬,“你要怕我,就不会再来了。”“嗯。”伍若兰不再紧张,不再拘束,她用双手慢慢地托起印花帕子包装的小包裹,然后给朱德递过去,爽快地说,“我这次来,半是为女界联合会的事,我们打算开展几项活动,特来请示师长。这另一半嘛,当然是为了你。”打开小包裹,朱德半惊半喜:“怎么,原来是给我送来一双新布鞋呀!”说着,他从鞋里摸出一张纸片,只见上面写着一首诗:“莫以穿戴论英雄,为民甘愿受清贫。革命路长尘与土,有鞋才好赴征程。”

  望着伍若兰,朱德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地握住她的手说:“若兰,你这双鞋做得好,诗也写得好啊!”一种温暖的感觉渗透了伍若兰的全身。

  鞋与诗得到朱德的赞扬,伍若兰心里也非常高兴,说话的声音也有点飘逸:“人家专门为你做的、写的,不下点功夫怎么能行啊!”瞅着伍若兰那么欣喜的样子,朱德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感激。

  但是,过了一会儿,朱德渐渐收敛起笑容,眉头也渐渐蹙紧了。他不由把目光投向窗外,透过玻璃凭窗远眺,久久地、目不转睛地向远方望去。他没有望远处的庄稼和渠水,也没有望更远处的山峦和森林,他眺望着沐浴在朝阳中操练的战士们,情不自禁地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伍若兰说:“眼下北风劲吹,春寒料峭,可有半数以上的人还打着赤脚……”朱德的话,使伍若兰心里觉得很不安宁。她眺望窗外赤着脚跑步的战士们,顿时心里豁亮了:一双鞋,只能解决朱师长一个人的问题,可他手下还有1000多个官兵呀!

  伍若兰那张沉静的脸上,忽然漾出微笑。她望着坐在对面的朱德,充满乐观和自信地说:“朱师长,我现在要来个毛遂自荐,衷心希望你能够批准。”“你要自荐啥子嘛?”朱德不解地问道。 

  “我要自荐当个编织厂厂长,把耒阳县女界联合会的姐妹们组织起来编草鞋,让同志们不再打赤脚行军、打仗,你看行吗?”“行啊!行啊!”朱德喜出望外,他没料到,聪明的伍若兰竟然和自己想到一块了。不用说,此时的朱德对伍若兰也更喜爱、更钦佩了。

  品味着那一连串的“行啊,行啊!”伍若兰顿时感觉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不由一阵激动:“朱师长,你真好!”“你呀你,真是个精灵鬼咧。”朱德爽朗地笑道:“看来,我没有认错人呀!你这个黄毛丫头,可真有一股子豪爽劲儿!”

  甭看伍若兰平时泼泼辣辣,风风火火,这时候面对朱德却腼腼腆腆、温温柔柔,完全是一个羞于见人的少女。她觉得自己被一种突然降临的、神秘的幸福笼罩着。是的,她感到幸福和激动,因为是他带领工农革命军解放了耒阳,是他同她“心有灵犀一点通”…… 

  时间如流水,稍纵即逝,很快五天过去。这天早晨,天空没有云彩,太阳一步一步地爬上来,通红的火焰照耀着军营。这时,伍若兰领着十几个姐妹们,肩上挑着一捆捆黄澄澄的草鞋,说说笑笑地跨进了师部大门。朱德、王尔琢等师部领导刚从操场上回来,还没来得及坐下,听说伍若兰她们到了,忙热情地同姑娘们一一握手。在阳光下,朱德的脸膛显得通红,闪着光彩。他瞅瞅面前的一担担草鞋,旋即望着姑娘们,乐呵呵地说:“嗬!这下子你们真是帮了工农革命军的大忙,我这个当师长的要当面向你们致谢啰!”伍若兰嗔怪道:“朱师长,说致谢那就见外了,我们军民本是一家人哪!” 

  “说得对。”朱德不无幽默地说,“好一个口齿伶俐的辣妹子,连一个谢字都要给免了!那么,说说吧,若兰同志,你们怎么这样快就编织了如此多的草鞋!”

  别看伍若兰毕业于衡阳女三师,喝过墨水,会写文章,平时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可这会儿却坐在一旁,半晌不开口。她的伙伴伍德莲倒机灵,竟无拘无束地说开了:“朱师长需要这些东西,又很急,我们怎敢耽搁呀。若兰大姐连夜开会给我们布置任务,还成立了临时纺织厂呢。姐妹们昼夜不停地编呀,织呀,硬是只用五天时间就编织好了1000双草鞋。”听罢伍德莲的这番话,朱德心里禁不住又增添了几分对伍若兰的好感,觉得这个身材颀长、眼睛明亮的姑娘活泼热情,泼辣能干,不仅是衡阳女三师出来的高才生,而且是这一带难得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女子之一。一时,朱德从心底里产生一种莫名的爱慕之情。

  其实,伍若兰也是一样,她对朱德的敬仰由来已久。还是在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耒阳城之前,她就听说过这位在湘南一带颇有传奇色彩的领导人,不由肃然起敬。后来在耒阳城,她几次与朱德的接触中,对他有极好的印象。要说爱慕,她对他确实未见面时就有好感,一见便钟情啊!但她内心十分矛盾,本想早些敞开自己的心扉,却又感到难以启齿。

  不久,工农革命军需要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随军做宣传工作,任耒阳县女界联合会会长的伍若兰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部。如今朱德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成了自己的直接领导,她更是十分崇敬,并在内心充满了对朱德无法抑制的爱慕之情,朱德在工作中也发现伍若兰勇敢果断,明事理,有能力,共同的战斗生活渐渐地使两颗纯洁的心紧紧相连。 

  朱德当时孑然一身,战斗又如此频繁、残酷、紧张,善良纯洁的伍若兰觉得应该有个人来帮助照顾朱德的生活,使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战斗,便大胆与家人商量,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毅然决定和朱德结为夫妻。

  第一次约会中,朱德向伍若兰讲了自己的经历,然后吐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若兰,对于你,我从看到祠堂门前那幅对联之时起,就产生了好感。你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女子,又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我志同道合,我愿意和你一起革命,一起生活,你也愿意吗?”伍若兰望着面前直爽而敦实的朱德,顾不上羞涩,很爽快地说:“朱师长,只要你不嫌弃,我愿意同你一起生活,一起行军打仗,永远也不离开你。”

  此时此刻,激动、兴奋几股情绪搅在一起,在朱德的胸膛里翻腾着。他因为心情极好,故意打起趣来:“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们就‘麻麻胡胡’结婚吧!”伍若兰听出来这是几句笑话,不由得笑起来。

  3月的耒阳,春江水暖,草木葱翠,生机勃勃的山野洒满了阳光,干练自强、年方25岁的伍若兰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朱德的驻地水东江的杜陵书院,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

  喜讯传开,部队中有个调皮的宣传队员编了一首歌谣:“麻子胡子成一对,麻麻胡胡一头睡。惟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这支歌谣,表达了工农革命军战士伍若兰对这位非常勇敢,且能文善武的女性的喜爱,亦表达了他们对她与自己敬爱的师长结为秦晋之好的由衷高兴。

  文章摘自《敦厚朱德》

分享 转发
TOP
2#

朱德妻子伍若兰:工农红军里的"双枪女侠"
2010-10-14 10:26:27
 来源:人民网
 编辑:韩基韬
  

  1903年初春,伍若兰出生在湖南省耒阳县一户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记述道:“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长沙马日事变后,伍若兰遭到耒阳反动当局的悬赏通缉。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开到了湖南。3天后,耒阳县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一向工作积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被分配到妇女部负责宣传工作,并兼女子联合会主席,再后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又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负责部队的宣传工作。


  不久,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蒋介石调集湘粤两省的军队,用7个师的兵力对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行“会剿”。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被迫退出湘南,向井冈山转移,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龙岩胜利会师。


  会师以后,部队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伍若兰被任命为军部宣传队队长。伍若兰写得一手好字,是当时红军队伍中的书法家。由于工作需要,伍若兰经常外出执行宣传任务,为确保安全,她通常是身挎两支手枪,再加上她枪法出众,战友们私下里都叫她“双枪女侠”。执行任务时的伍若兰身挎双枪,手里握着一支毛笔,英姿飒爽,颇有儒将风范。


 一次,伍若兰带着两个宣传队员在一个小村庄里写标语,标语写完后刚准备离开,十几名敌人从村后的山坡上偷偷摸了上来。敌人一看伍若兰他们只有3个人,领队的又是一个手握着一支毛笔的弱女子,便怪叫着围了上来。


  见此情景,伍若兰镇定自若,她一边安排其他队员隐蔽,一边收起毛笔准备战斗。伍若兰抢前几步,隐蔽到一面土坯墙后面,利用墙角做掩护,从腰间抽出两支驳壳枪,稳稳地瞄准了围上来的敌人。


  伍若兰先瞄准了打头的两个敌人,只听“啪、啪”两声清脆的枪响,两个敌人应声倒地。后边的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伍若兰又迅速地举起双枪,把后边的两个敌人打了个倒栽葱。


  其他敌人一看前面几个弟兄倒在了地上,一个个脸色蜡黄不知所措,这时,敌人中不知谁喊叫了一声:“红军来了!”顿时,敌人像炸了窝的马蜂,丢下枪械向四处逃窜而去。


  伍若兰确定敌人已经逃窜以后,带着两个宣传队员在清缴了敌人的武器后,安全返回了部队驻地。


  (据《解放军报》2010年9月13日)
TOP
3#

朱德妻子伍若兰牺牲始末2011-12-20 09:22:10     来源:人民网     编辑:金雨      


 


朱德和妻子伍若兰 资料图

  编者按:为要扩大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了《读·党史》系列丛书。《读·党史》系列共包括5辑内容。其中,第3辑《井冈山:高路入云端》,记述了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历时两年零四个月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读点党史,开卷有益,丰厚修养,镜鉴生活。以下为《井冈山:高路入云端》一书节选。(孙琳)

  馨香井冈兰——伍若兰

  伍若兰,人如其名,一枝馨香的井冈兰。

  伍若兰,1903年8月生于湖南省耒阳县城关南门外的金兰村。这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在父母亲的培育下,伍若兰自幼聪颖,琴棋女红样样都行。良好的教育,培育了她的爱国之心;革命的熏陶,又把她锻造为一个坚强的奇女子。

  1924年,伍若兰告别家乡,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来到了湘南重镇衡阳学习深造。从此,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女师,伍若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她,与衡阳的进步学生一起,组织女三师的学生进行演讲,演文明戏,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伍若兰在校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转为中国共产伍若兰雕像党党员。

  1926年秋,伍若兰在女三师毕业后,正值北伐战争风起云涌,她回到家乡,即投入到农民运动中,与刘泰等农协负责人一起,掀起了耒阳的农民运动热潮。在斗争中,打土豪、分田地、剪长发、放小脚,她始终走在最前列,被推举为耒阳县女子联合会主席、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妇女部长。

  马日事变后,伍若兰与党组织其他党员一起,转入地下坚持斗争。

  1928年元月,朱德、陈毅领导发动了著名的湖南暴动。伍若兰和耒阳县委刘泰等当即组织农民自卫队积极参加暴动,配合工农革命军攻克耒阳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伍若兰担任苏维埃政府妇女界联合会主席。她那高昂的斗争热情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赢得耒阳广大群众称誉。正如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所称颂:“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在湘南暴动的浪潮中,她结识了朱德,朱德也认识了这位文武兼备、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经耒阳县县委书记邓宗海介绍,于1928年3月底结为伉俪。

  1928年4月下旬,伍若兰随朱德部队上了井冈山。伍若兰分配在军政治部宣传队工作,并担任宣传部长。她和宣传队员们活跃在根据地每一个地方,到处刷标语、贴传单,向群众进行宣传,同时做群众工作,帮助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至今,在井冈山上的茅坪、塘南等村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她用石灰水写下的粗犷劲拔的标语大字。当地至今流传着她帮助群众分田的动人故事。在井冈山上,她不仅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宣传员,也逐步成长为一名“双枪女将”。

  1929年1月,为了打破湘赣两省国民党的第三次“会剿”,伍若兰根据前委命令,随红四军主力突围下山,向赣南出发。此时已调任红四军工农运动委员会妇运科长的伍若兰,不顾千难万险,带领战友一路张贴《红四军司令部布告》,编写材料进行宣传,鼓动激励全体官兵坚定斗志。

  不幸的是,在部队转移到寻乌县圳下村时,突遭国民党包围,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为掩护军部突围,她主动带领手枪排进行阻击,最后因负伤而被捕,落入敌手。

  国民党军见俘虏了朱德的老婆,欣喜非常,把她押往赣州,以金钱高官引诱,企图从她口中获取红军机密。伍若兰严正不屈,大骂敌人。恼羞成怒的敌人见软的不行,便对她施以酷刑,一次次的杠子踩、老虎凳、灌辣椒水,伍若兰仍然毫不畏惧。敌人又诱其宣布和朱德脱离关系,她说:“若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无计可施。最后伍若兰被杀害于赣州,这一年,她26岁。伍若兰倒下了,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她虽死犹生,就像井冈山上的剑兰,扎根在红土地上,一年四季永远常青,花虽小,却香飘万里,深得人们的喜爱与称颂。


----------伟大的女侠!



TOP
4#

康克清

【井冈山红色故事十一】康克清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井冈山是康克清军旅生涯的起点,在这里,她从一个农村童养媳,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

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赣江边。她的生父康年苟是万安罗塘一个贫苦的捕鱼人。由于家境贫困,康克清生下仅40天,就送给了邻村的佃户罗奇圭当了童养媳。过了不久,罗家的男孩死了,她又做了“望郎媳”,准备“陪”下一个男孩。可是,罗家后来并没有添上男丁,而是生了个女孩,不久也死了。这样,康克清便成了罗家的养女,养父给她取名叫桂秀。

康克清7岁时就开始放牛、拾柴禾、捡蘑菇,常常赢得奶奶的夸奖。过了10岁后,她除了包办家里的烧饭、舂米、推磨等家务外,还要到田里干农活,农闲时就织草绳换钱,干活能顶一个大人。

康克清14岁那年,村子里发生了水灾和饥荒,家里的日子也更苦了。这时候,北伐战争开始,大革命的浪潮也波及到了这个沉寂的乡村。一批在外求学的万安青年回到家乡,宣传革命道理,鼓吹妇女解放,号召剪辫子,反对裹脚等。康克清第一次听到这些新鲜的道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有一天,奶奶要康克清缠脚,说大脚妹子今后嫁不出去。康克清死活不肯,养母也不同意缠脚,因为她自己就是大脚,懂得大脚干活的好处。为此,这三代女人狠狠地闹了一场,最后还是康克清和养母赢了。解放后,康克清回忆起这段往事,还不胜感慨地说:“我参加革命,行军作战,走南闯北,还多亏了这双大脚哩!”


不久,曾天宇、陈正人受党的派遣先后来到罗塘发动农民、组织农会。罗奇圭受到革命宣传的启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村农协的主席。康克清本来就喜欢走动,也跟着养父参加了社会活动。不久,又加入了共青团,成了附近十个村庄的妇女视察员,并当上了少年先锋队队长。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万安。康克清是村里的积极分子,她和养父罗奇圭都上了地主挨户团的通缉名单。为预防不测,养母把她送到外婆家躲藏。形势稍有和缓,才把她接回家中。

时局动荡,家里对康克清很不放心,整天把她关在屋里捻麻绳、做鞋子。母亲则悄悄地为她准备嫁妆,打算选个吉日,将她一轿抬走。康克清像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渴望着自由。她怀念着前一段红红火火的战斗生活,盼望着能够出去当女兵。


这时家中正在紧锣密鼓地张罗康克清的婚事。家里要把康克清许给一个商店的职员,而且逼着她就要举办婚礼。她极力反抗这桩婚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在这时,1928年9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攻克遂川县城后,分兵到遂川和万安的农村发动群众。陈毅率领红四军的一个营来到了罗塘,康克清喜出望外,立即组织妇女给红军筹集粮食、蔬菜,还把土豪家的肥猪也捉来杀了,慰劳红军。

在主力红军的帮助下,万安赤卫队很快成立了。他们怕红军走后又会遭到敌人的迫害,所以赤卫队100多人连夜跟着红军走。其中有7个与康克清年纪不相上下的农家女子也跟着红军上了井冈山。

其实到了队伍里,康克清才知道这支队伍是由陈毅率领的。解放后,有一次康克清和陈毅谈起往事,陈毅还幽默地说:“那回要不是我把你带出来,谁知道你现在是哪家的媳妇啊!”

在上井冈山的路上,到了遂川的堆子前,康克清第一次见到了朱德。她怀着胆怯而又好奇的心情,同几个游击战士去军部见大名鼎鼎的军长。她看到的是一个胡子拉碴,脸色黝黑,穿一身普通军装的老兵。

康克清上山后,还是随万安游击队一起住在小井,主要任务是守卫这一带的路口、红军医院。那一天,她第一次和毛泽东接触。毛泽东看见这个背着步枪的17岁女红军,英姿飒爽,便夸奖了她几句,并跟她拉起了家常。她情不自禁地讲述起自己悲苦的童年生活。毛泽东问:“人家只有一个母亲,你怎么有两个?”

康克清回答说:“一个生母,一个养母。”

毛泽东挺有兴趣地问:“哪个好啊?”

康克清直率地说:“生母不好,我生下来才40天就把我送了人。养母虽然打我骂我,但还是照顾我。”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听着,劝导她不要怪生母不好,那是因为土豪地主把家里剥削穷了,没法养活孩子才送人的。

这番亲切的谈话,使康克清受到了一次阶级分析的启蒙教育。

康克清上井冈山后,红军没有打什么大仗,主要是去宁冈挑粮、修哨口工事、慰劳红军医院的伤病员。冬天的井冈山气候十分寒冷。米饭冻在搪瓷缸里,嚼起来咯嘣咯嘣地响;浑身冻裂的口子,坐下去疼得都站不起来。特别是晚上睡觉,由于人多,只能在地上铺上一层薄薄的稻草,盖着一床线毯或夹被,两个人一铺挤在一起。尽管这样,还是冷得使人难以入睡。但是,这些对于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一心要投奔革命的康克清来说。没有精神上的枷锁,这些艰苦她都觉得是乐事。


1929年1月14日,康克清和万安游击队的战友们一道跟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


TOP
5#

参考


揭秘朱德夫人康克清回忆录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来源:作者:2016-04-22 15:22:52

康克清回忆录与一般军政人物回忆录不大相同,她是女人,多以女性视角回忆往事,其特点是,尽管经历过许多中国革命史上的大事,但不注重对背景的交代,而是回忆这些大事件中发生的小事,描述事件细节,这就显得很生动。因为是亲身经历,可信度也比较高。

晚年康克清与小演员们

一、有意思的情节

回忆录中披露的很多小事很有味道,给人印象很深。下面就罗列一些并作简单点评:

1、康克清能达到后来的地位有两个契机,第一个是她与曾天宇、刘光万同村,曾天宇是与方志敏齐名的江西革命三杰之一,刘光万后来曾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这使得她很早就能耳濡目染革命新思想,新道理。她本人身体强壮,泼辣能干,15岁就当上了乡妇联主任。第二个契机是嫁给朱德。

2、她刚上井冈山时参加一次打土豪,由于井冈山一带比较贫困,找不到大土豪,就把一户只有50多亩地一头牛的富裕中农给打了,分了他的家产,那一家人眼看着财产被抢走,大人哭孩子叫,挺悲惨的。

3、红四军在汀州打土豪、筹款5万元,其中3万元送给党中央,3千元赔偿大柏地战斗群众损失,剩下的给大家发零钱,做军服。此战之前红军曾征用猪贩子十几头猪,打了欠条,此时赶紧在大街上贴布告,要猪贩子凭欠条来领钱。——这就是当时红军的复杂现实,既犯过左倾政策错误,又有严明的纪律。

4、伍若兰牺牲后,曾志当媒人撮合朱德康克清结婚,康开始并不愿意,因为她在井冈山曾爱上一个人,但此人是谁康没披露,只说是上井岗山后认识的。这个疑团恐怕永远考证不出来了。结婚时,朱德送给她两个金戒指。突破湘江后,红军损失极大,中央决定丢掉坛坛罐罐,轻装前进。康克清轻装掉的东西有蚊帐、鸭绒被等。——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嫁给总司令还是不一样的。

5、反AB团时,李韶九派人想抓走朱德一个勤务员,朱德亲自出面才制止了。

6、康克清一度工作频繁调动,先是到电台搞译电工作,不久又去总部交通大队当政委,最怪的是到军火库工作,保管军火。然后又调去参与组织中华苏维埃一大筹备工作。——当时的情况真复杂啊。


康克清与邓颖超(左)

7、过去传说康克清双手打枪,当过女司令。其实双手打枪的是伍若兰。康克清确实指挥小部队打过几仗,但不是什么女司令。不过,中央领导的夫人中,恐怕也就康克清指挥过打仗了。其他人最多参与过。记得刚粉碎四人帮时,有一部话剧杨开慧,把杨开慧描述成一个柯湘式的女游击队长,就太离谱了。康克清不仅指挥打过仗,还上过红校、抗大、中央党校,也算是文武双全吧。

8、康克清上抗大时,有个同学在抗大院里晾晒的衣服竟然被小偷偷走了。不过这是红军刚进入延安不久的事情。

9、过去不知道八路军总部为何要从砖壁转移到王家峪,这次才知道,是因为砖壁缺水,总部一去,用水量大,对当地老乡生活造成很大不便,于是转移到水源丰富的王家峪村,峪——顾名思义就是山谷的意思。

10、朱德一个新来的勤务员,把朱德的痔疮药膏当成牙膏抹到牙刷上,朱德用了之后,发觉味道不对,才发现了。这种小细节,只有康克清能记得并能写出来。

11、延安当时建有不少工厂,通讯材料厂、农具厂、造纸厂、卫生材料厂、难民纺织厂,还有机器厂、印刷厂,不过规模不大、工艺落后,但也算有工业吧。南泥湾有酿酒厂、榨油厂、水磨厂、妇女毛纺厂,也了不起。由于边区政府搞大生产运动,抗战后期,逐年减少收缴公粮的数量,减轻了边区百姓的负担。这样的政府怎么能不受群众拥护呢。


12、康克清到晋绥根据地参加土改,发现大量违反政策的行为,乱打人杀人,她向刘少奇反映,刘少奇却轻飘飘的说:运动中出点偏差是难免的,有的不能看作偏差,用不着着急。

康克清不知道,晋绥土改中犯的错误,根子就在刘少奇身上。刘少奇在农村总是犯左的错误。康克清还提到作家胡苏、柳溪两口参加土改,也犯了左的错误,因为他们热情而幼稚,缺乏实际斗争锻炼。十几年后,康克清到江西参加社教活动,即四清运动,看到农村的极左做法,又联想起晋绥土改的错误。而这两次运动都是刘少奇搞的。

朱德与康克清

二、对一、四方面军分裂后的回忆

回忆录中对朱德跟随张国焘南下一段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其他书中很少见。

比如张国焘曾打了董振堂一记耳光,董振堂气愤不已,要带部队单独北上寻找中央,被朱德制止。五军团单独北上确实有一定风险,但如果真的走了,至少不会在甘肃高台全军覆没。朱德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只能说董振堂和五军团命不好。

张国焘很卑劣,搞了很多小动作对付朱德,比如不让他看电报,不给他和他的随员吃饭,让人牵走他的马,还把他的马杀掉,撤掉守卫朱德的卫兵,把康克清和朱德分开,派人监视康克清并伺机缴她的枪。这太下作了,心胸如此狭窄之人怎么能成大事?张国焘后来失败,又当军统特务,决不是偶然的。张国焘此人有能力,但没有胸怀。

书中不指名的批评了罗炳辉、王树声,指名批评了刘少文。刘少文本来是一方面军的,一、四分裂后投靠张国焘,当了四方面军副秘书长。康克清有病时他想把她就地安置,这等于是丢下她让她自生自灭。幸亏朱德闻讯赶到,坚决不同意。尽管刘少文不服,但毕竟不敢过分较劲,这才保住了康克清性命。刘少文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这得益于朱德宽厚的性格,如果碰上别人,早就收拾他了。

李伯钊曾写过几首歌颂四方面军南下的歌曲,但后来没受什么影响,显然跟杨尚昆保护有关。邵式平也表态支持南下,解放后也没怎么受影响。

三、建国后的一些回忆

1、康克清曾参加国际妇女大会,回国后有领导指责她犯了反苏错误,她不服,这位某领导可能是蔡畅,蔡畅是德高望重的女革命家,过去对她这方面了解不够。

2、反右时,康克清是妇联反右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妇联有丁玲、彭子冈、浦熙修、刘王立明等人被定为右派,康克清后来表示很内疚,估计她当时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后来的反右倾运动中,妇联书记处书记曹冠群被打成右倾分子,康克清也受了批评,这里康不指名的批评了蔡畅。还批评了一位中央负责同志的极左言论,这个负责同志是谁不知道,应该是当时中央主管工青妇的领导人。

3、网上有一篇批判朱德的所谓秘密档案,内容非常耸人听闻,都是老革命家们批评朱德的内容,但该文伪造痕迹极重。康克清在回忆录里丝毫没有提及那次所谓的批朱会议情况,只是提到了林彪在五一六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在批判彭罗陆杨的同时,指名批评几个中央领导人,特别点名批判了朱德。

4、朱德对林彪的一号命令不满,认为当时毫无战争迹象。其实朱德这个判断并不准确,苏联确实有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打算。当时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就曾打算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四、历史背景

有几段经历,康克清没有交代背景,为了有助于读者了解,介绍一下相关背景:

1、康克清参加红军的时间和背景比较模糊,查了一下应该是八月失败之后。当时,29团溃散,王尔琢牺牲,毛泽东率31团下山接朱德陈毅率领的28团。在返回井冈山途中,打下遂川,消灭赣军独7师刘士毅一部,击毙叛徒袁崇全,之后返回井冈山,经过万安时,康克清随万安游击队加入了红军。但康克清在回忆中说陈毅何长工给他们讲话,又说红军只有一个营,这段史实还有待详细考证。

2、对红四军从井冈山下山后那段艰苦经历回忆的不太清晰。那是在1929年初,红四军下井冈山后,被赣军刘士毅、李文彬追的乱跑。最惨的是两次:第一次是1月24日的大余战斗,何挺颖、李天柱负伤,张威牺牲,部队分散逃窜。到寻乌县吉潭村,何挺颖因走错路遭遇敌人而牺牲。第二次是2月3日,在寻乌县圳下,四军军部被刘士毅部包围,队伍再次乱窜,毛泽东率一部杀出重围,陈毅被敌军士兵抓住大衣差点活捉,幸亏他甩掉大衣才得以逃脱。朱德手执机枪掩护部队,最后冒充伙夫骗走敌人才得以逃脱。这次战斗中,伍若兰被俘后被杀害,毛泽覃负重伤。

3、关于红四军七大,书中只字未提,只提了一句毛泽东和贺子珍去姣洋休养,曾志蔡协民两口去闽西特委。这是在毛泽东七大上受挫后发生的事。当时和毛泽东同去的还有谭震林江华。

4、书中提到长征途中四川卓克基反动土司索观赢偷袭红军的事情,索观瀛解放后投靠共产党,当过阿坝州副州长,书中说他上过大学,其实只上过初中。

五、错误

由于年代久远,康克清记忆模糊,也可能是因为执笔者懒得查阅资料,书中有一些不严谨或者错误的说法,下面列举几处:

1、康克清回忆说万安农军1928年1月攻打万安县城是在朱毛领导的红四军帮助下进行的,这种说法不对。那时朱德还在湘南,刚发动湘南暴动。朱德是当年4月上井冈山,5月份红四军成立。那次配合红军只能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1928年1月毛泽东曾率部下山攻打遂川。

2、康克清回忆说1931年邓小平率领红六军红七军从广西来到中央苏区,这也是不对的。事实上没有什么红六军,只有红七军,是李明瑞、张云逸率领从广西过来的,邓小平在途中已经以向中央汇报工作的名义逃跑了。

3、康克清说,西安事变第二天,朱德就告诉她,蒋介石不能杀,还要放。这种说法不真实,当时中共中央除张闻天等个别人,包括朱德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主张杀蒋,后来斯大林发来严厉的电报,中共才不得不改变态度。回忆还说西安事变后,红军进驻延安,在操场举行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大会”,这种说法也不可能,那时候不会把毛主席与党中央并列。

4、1940年康克清跟朱老总到洛阳拜见卫立煌,卫送康一支小手枪做礼物。当时卫立煌一边称康为朱太太,一边说什么男同志女同志如何如何。这也是记忆错误,卫立煌绝对不会叫什么男同志女同志的,甚至叫朱太太都未必,应该叫朱夫人比较正式,比较尊敬。

5、1960年,乌兰夫说内蒙有25万平方公里土地,不知何意?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时就有54万平方公里,解放后把绥远以及热河、甘肃部分地区划归内蒙后,内蒙的面积有118万平方公里。

6、康克清回忆说,解放初期她到欧洲访问,经过乌拉尔山,就进入了苏联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本土。康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从满洲里一进入苏联就已经进入俄罗斯共和国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