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协商 授权使用 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知青大寨行系列纪实(之三) [复制链接]

1#

老知青大寨行系列纪实(之三)


——参观大寨展览馆


海空  报道



参观完大寨文化展示馆后,大家接着在郭凤莲的陪同下参观大寨展览馆。



大家走进大寨展览馆








大寨人战天斗地的浮雕



邢燕子在当年毛主席接见陈永贵和她时的合影前讲述


第一单元 毛主席搭救了大寨人




  “扛长工没铺盖,卖儿郎当乞丐,终年还不清地主的债,有女不嫁穷大寨。”这正是旧社会大寨穷苦人的生活写照。

  1945年,昔阳解放,大寨人终于告别了旧社会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大寨村的穷苦百姓在党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在毛主席“组组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下,组成生产互助组,实现了农业合作化。1948年,大寨党支部建立。自此,大寨人民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组  贫穷苦难的旧大寨


  太行山,山连岭,岭连山,万山丛中有一座山峰,名叫虎头山。虎头山下有一个小山村,名叫大寨村。旧社会,大寨是个又穷又苦的地方。旧社会大寨有五多:扛长工的多,负债欠账的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寻死上吊的多。全村60%以上的土地集中在4户地主、富农手里,除12户中农外,其余57户全是贫苦农民,其中扛长工的35户,讨饭的9户,还有6户冻死饿死,灭门绝户。



  ▲ 解放前,扛了20年长工,吃尽了苦头,到头来还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贾进才。



  ▲ 十岁起就给地主家当使唤丫头,常常挨打受气的宋立英  

  


  

  ▲ 1920年,陈永贵的父亲陈志如逃荒到大寨,但大寨并不是人间天堂。在万般无奈下,为了寻求活路,陈志如忍痛把妻子和小儿子卖到顺县杨姓人家,把女儿卖到西寨乡窑沟村当童养媳。

  1920年农历十月三十的夜里,走投无路的陈志如,在自家祖坟的老松树上满怀悲伤和牵挂上吊自尽,留下陈永贵孤身一人,只能寄人篱下,靠打短工勉强度日。  



  ▲ “苦人树”


  在大寨村中央,有一棵生长了100多年的大柳树,解放前有一名妇女因为  了一穗玉米被地主绑在这里活活打死,所以这棵大柳树被大寨人称为“苦人树”。



  ▲ 旧社会大寨人的讨饭碗和篮子等




第二组 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

  

  广大农民的翻身解放,分田到户,仅仅是为发展生产搬掉了路障。怎样才能过上好光景?严重缺乏生产资料的大寨人,还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彷徨。1946年,毛主席“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传到了大寨,大寨的穷苦人民总算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以变工队、耕田队、互助组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互助合作。在陈永贵初级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于1953年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 老少组

  陈永贵和九户贫下中农组织了一个互助组,尽是老汉、小孩,这便是后来被人们所说的“老少组”。当时,有人笑话陈永贵的互助组说:“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以后可有好戏看哩。”

  陈永贵就是不信邪,他说,不怕条件差,就怕人心齐,只要咱们有志气,小的能长大,老的有经验,互助组一定能办好。结果,当年秋后一算账,“老少组”获得大丰收,比那些条件好的互助组平均每亩地还多收30斤。

  



第三组  坚强的战斗堡垒——大寨党支部


  陈永贵同志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党支部。”大寨村党支部从1948年建立起来,坚持以毛主席的建党思想为指导,不断健全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带领大寨人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 1946年,大寨村第一批党员:贾进才、贾承福、贾承才。

  1947年,宋立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寨村第一个女党员。

  1948年,中共大寨村党支部正式成立,贾进才任党支部书记,同年陈永贵经贾进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贾进才三让贤,推荐陈永贵接替自己担任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 大寨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据1976年统计,每个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每年都超过了300天。

    

  ▲ 陈永贵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大寨群众用生动的语言评价他们熟知的党员干部:

  好当家——陈永贵  活愚公——贾进才  万笔清——贾承让  

  铁肩膀——梁便良  铁姑娘——郭凤莲  常没闲——宋立英

  贴心人——贾来恒  红管家——赵素恒



第二单元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




  大寨人说得好:“人变、地变、产量变,关键是人变。千重要、万重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最重要。”陈永贵同志经常讲:“虎头山红旗飘万代,关键在培养后一代”。大寨党支部坚持对群众进行远大理想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教育,优良传统教育。一代新型的大寨农民茁壮成长。



  ▲ 大寨党支部开展思想工作的基本办法是六抓:抓表现、抓苗头、抓经常、抓反复、抓关键、抓评比




第一组  大寨三英烈


  大寨人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建设新大寨的热情高涨。社员们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奋战,涌现出了不少英雄好汉。赵大和为了保护村民人身安全,献出了自己年仅四十岁的生命;赵小和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倒在了重建家园的第一线;石桂林为了改变大寨贫困面貌,牺牲在狼窝掌人造小平原工地上。为了家人,他们不惜流血流汗;为了集体事业,他们不惜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 赵大和、赵小和、石桂林为了大寨的社会主义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




第二组  大寨铁姑娘


  19638月,为了夺取抗灾抢险的全面胜利,大寨村的女青年自发成立了铁姑娘队。她们继续发扬老一辈大寨人不怕苦、不怕累、不屈服于自然灾害的精神,成为了大寨改天换地建设新农村的一支摘要1964年,郭凤莲担任铁姑娘队队长后,“大寨铁姑娘”的名声逐渐享誉全国。


第三组  大寨民兵连


  在战天斗地、治山治水斗争中,大寨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那就是大寨民兵连。大寨民兵连在大寨党支部的领导下,既是一支重要的国防后备力量,又是建设新大寨的主力军,更是历练年青一代的大熔炉。大寨民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总是能够挺身而出,被大寨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 大寨民兵连不仅是一支坚强的国防后备力量,而且是大寨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的主力军。

  ▲ 陈永贵十分重视大家的民兵连建设,不断加强大寨民兵的爱国主义教育。

  ▲ 1974年,山西省军区在昔阳县召开学习大寨民兵连现场会。

  ▲ 大寨女民兵在烈士刘胡兰家乡文水县云周西村参观学习。

  ▲ 1969101日,郭凤莲作为先进民兵和模范青年代表,应邀参加建国20周年庆典观礼。




第四组 大寨半边天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妇女在治山治水的战场上不甘落后、敢为人先,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代表人物。大寨妇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她们不但可以把后勤工作做得很优秀,而且还可以和男劳力一样奋战在建设新大寨第一线。大寨妇女这种不怕艰苦、勇挑重担的精神值得全国人民学习。

  


  



大寨党支部和陈永贵十分重视对大寨妇女的培养和教育,经常组织她们在田间地头学习。

1958年,在山西省委召开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大寨的“绵羊姑娘”贾存银荣获个人畜牧奖。

大寨妇女在治山治水的战场上不让须眉,勇挑重担。





第五组 支援兄弟村

  

  爱自己的集体,也要爱别人的集体,光爱自己的集体不爱别人的集体,就不是真正的集体主义。勤劳自强的大寨人虽然自身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在其他兄弟村遭受困难挫折时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用共结兄弟村、出资援助等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曲感人的集体主义之歌。


  ▲ 1973年春,连续干旱,对播种造成严重威胁。本来用郭庄水库供应的水大寨完全可以适时下种,但为了顾全大局,大寨党支部开会决定:大寨播地全部担水点种,把水让给更困难的兄弟队。那一年,大寨干部群众担水十八万担,提前五天完成了播种任务。

  ▲ 1959年,在陈永贵的领导下,大寨和虎头山后的井沟村结成兄弟村。他常到井沟村为兄弟村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这年8月,井沟村因化肥赶不上,大田里玉米叶子发黄,大寨的干部群众一致同意拿出一千斤氮肥支援兄弟村。



  ▲ 1961年春,大寨邻村金石坡,为了发展生产,急需买一辆马车,但村里连八千元也凑不足。大寨村干部知道后,经过集体讨论,用自村的存款帮助金石坡买了一辆马车。




第六组  大寨好社员

  

  大寨人的话:

  站在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

  爱自己的集体,也要爱别人的集体。光爱自己的集体,不爱别人的集体,就不是真正的集体主义。




  ▲ 大寨人不仅用生动的语音评价他们的干部,而且对那些对集体有突出贡献的社员也同样给予褒扬:

  猛张飞——赵大和  穆桂英——吕喜英  杨排风——田如明  

  爱先进——贾喜润  果树通——贾新文  爆破大王——赵素小

  绵羊姑娘——贾存眼 爱社迷——郭爱莲 科研迷——高玉良  

  大力士——高承富


第三单元 向穷山恶水开战




  大寨属土石山区,全村不到八百亩耕地,分隔成四千七百多块,最大的两块不到五亩,最小的地块还不到一分,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寨人在党支部带领下,制定了“十年造地规划”,向穷山恶水开战,苦战合作沟,三战狼窝掌,用整整5年的时间,将4700多块零散地连成了2600多块平展地。吃苦耐劳、英勇无畏的大寨人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不怕艰苦,坚持不懈,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 陈永贵说:“山再大,沟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沟少一沟,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这一辈子不行,还有子孙后代接着干。”

  ▲ 1953年,大寨党支部结合实际,制定了治山、治沟、治坡、改旧地、造新地的《十年造地规划》。


  ▲1953年,首战白驼沟

  大寨的“五十条好汉”在陈永贵带领下,在白驼沟顶风冒雪苦干18天,投工1500多个,打坝9道,新造地6亩,保旧地10多亩。为了纪念这一胜利,群众把“白驼沟”更名为“合作沟”。

  ▲1954年冬,大寨人又在后底沟摆开了战场,垒石坝25道,造出好地12亩,随后又在小背峪沟造地8亩,并且对赶牛沟、含草沟进行了治理。



大寨的“五十条好汉”






  ▲ 狼窝掌,因过去这里常有野狼出没而得名。这条沟有3里多长,2丈多宽,从沟里到外落差200米,山高坡陡,地势险要。1955年春,不屈不挠的大寨人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奏响了向恶劣自然环境挑战的“千古绝唱”——三战狼窝掌。

  一战狼窝掌

  1955年冬,大寨人硬是靠着头、箩筐、扁担、抬杆,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吃得冰碴饭,冒着寒风吹,垒起30道石坝,造出20亩良田。但是雨季来临,山洪暴涨,顷刻间,30多道石坝被冲得不见踪影。这时有人说起风凉话:卖豆腐的置下河滩地,浆里来水里去。

  二战狼窝掌

  大寨人从不甘心失败。1956年冬,鏖战狼窝掌的战斗再次打响。坝基加深了,条条石坝的基础挖到1.5米深;坝身加厚了,每道石坝由砌一层石头变成砌四层,石头加大了,每块垒坝的石头都是一个人搬不动的;陈永贵还别出心裁地在沟上游修了一个1亩地大、2丈多深的“水库”。苦战三个月,工程告捷,但最终还是全线崩溃。这时又有人说风凉话:千日打柴一火烧,一冬辛苦一水漂。

  三战狼窝掌

  1957年,越挫越勇的大寨人下了狠心,又开始了第三次大战狼窝掌。

  陈永贵爱琢磨,逐步弄出了一些科学道理:石坝要修成拱形坝,增强抗冲击能力;石坝要下宽上窄,灰浆灌缝,增强大坝硬度和稳定力,石坝下面都要有滴水坑,减缓洪水对下游的冲击力。这就是著名的“上宽下窄弓形坝,坝根要留滴水坑。碎石扎壕灰灌缝,外高内低水缓冲”的造地经验。大寨群众奋战27天,三战狼窝掌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即使在1963年特大洪灾中,狼窝掌的30道大坝也完好无损,稳如泰山。



  

  ▲ 大寨人的话  

  山河要想变,就得艰苦干。

  大寨田是辛苦田,没有辛苦哪来甜。

  山再大,沟再深,是死的,人是活的。治一山少一山,治一沟少一沟,总有一天能改天换地。怕困难,不动手,再过一辈子,还是穷山沟。


  ▲ 提前完成第一个“十年造地规划”(19531962年)

  垒坝筑堰填土造地的投工数11万多个;垒石坝180多道,总长15华里;垒地椿2800丈;打“堰”200亩;修成盘山水渠2条;修成小型水库2个;修鱼鳞坑3000多个;坡地变水平梯田300多亩;新增土地30多亩;4700多块山地合并成了2900多块;开凿石头13万立方;担土改良土壤80万担。




第四单元  自力更生战洪灾



  

  196382日至8日,大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当时仅有802亩土地,被冲毁139亩,淤没土地40亩,百分之九十的庄稼倒伏,百分之九十七的房屋、窑洞塌毁。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大寨的党员干部七天七夜不睡觉,带领群众抢险救灾。陈永贵连夜召开党支部会议,制定出了“先治坡,后治窝”、“五年修复河刮地,十年建成新大寨”的又一个“十年规划”。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男女老少齐上阵,七沟八梁摆战场,在十冬腊月担土垫地,砌堤垒堰,不怕雪花飞,不怕寒风吹,抗洪救灾取得了全面胜利。




  ▲ 党支部副书记贾来恒,冒着生命危险钻进窑洞救群众。

  ▲ 社员贾承显听说大队粮仓有危险,把自家已经装进口袋的粮食倒回缸里,先去抢运集体的粮食。

  ▲ 赵启福老人眼看饲养院的马棚要塌,奋不顾身冲进去,用全身力气顶住断梁,让集体牲畜全部脱险,无一伤亡。

  ▲ 灾情统计:139亩梯田被冲光;41亩庄稼被淹没;全村140孔窑洞,倒塌113孔;全村125间房屋,倒塌77间,能住人的只有17间。

  ▲ 遭灾时,正在县城开会的陈永贵心急如焚,冒着生命危险,抢渡咆哮的松溪河,赶回大寨。

  面对灾害,陈永贵出人意料地向群众道喜:“人在就是大喜事,有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什么困难也能克服,洪水冲毁了一个旧大寨,我们要建设一个新大寨。”

  ▲ 陈永贵连夜召开党支部会议,制定出了“先治坡,后治窝”、“五年修复河刮地,十年建成新大寨”的又一个“十年规划”。

  ▲ 老木匠赵怀恩为了又快又省地为群众盖起房子,千方百计把旧木料、树躯干加工成椽,为集体节省600多元。

  ▲ 大寨人自力更生,男女老少齐上阵,七沟八梁摆战场,白天扶苗修地,晚上盖房建仓库,发扬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将三出勤改为四出勤(早上、上午、下午、晚上)。

  ▲ 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大寨的青年一代受到了锻炼。当时的大寨铁姑娘队共23人,最大的17岁,最小的13岁。她们在大寨老一辈人的带动下,奋战五个昼夜,将500多亩玉茭全部扶了起来。



  ▲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大寨的党员干部七天七夜不睡觉,带领群众抢险救灾。




  ▲ 陈永贵总结出的自力更生十大好:

  1、能使国家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2、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使社员更加热爱集体,依靠集体;

  3、能激发人们奋发图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4、能更加有利于团结;

  5、能促进勤俭办社;

  6、能使自己经常看到差距,不翘尾巴;

  7、能锻炼干部,增长才干;

  8、能给新一代留个好榜样;

  9、能促进社会主义比学赶帮竞赛,带动兄弟队共同前进;

  10、能有效地抵制和消除落后势力的影响。


  ▲ 大寨人的话

  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

  靠向上伸手,越靠人越懒,越靠志越短;靠自力更生,越干志越坚,越走路越宽。

  不靠天,不靠地,战天斗地靠自己。

  这办法好,那办法好,自力更生办法更好。

  灾情大,比不上我们的决心大;困难多,比不上我们的办法多。


第五单元  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




  大寨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大寨之所以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举世瞩目的先进典型,是因为它自始至终贯穿了一种不屈不挠、克难奋进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对社会发生了特殊的推进作用。19668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传达了毛主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从此,遍及全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也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之一。


第一组 农业学大寨

  

  陈永贵虽然出身贫苦,但他不被贫困所压倒。他号召大家奋起拼搏,坚决摆脱贫困。在他的坚强领导下,大寨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创造了山区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辉煌业绩的典范,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样板。



  

  ▲ 中共山西省委把大寨经验总结为一条红线,五个要点。

  一条红线:以毛泽东思想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五个要点: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爱憎分明、一心向党的坚定立场;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

藐视困难、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以国为怀、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

  ▲ 1964420日,周总理委派农业部部长廖鲁言到大寨做考察。

  廖鲁言把大寨经验总结为六条:

第一条是学大寨的革命思想;

第二条是学大寨的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

第三条是学大寨干部大公无私,以身作则;

第四条是学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五条是学大寨的改造人的工作,就是作思想政治工作;

第六条是学大寨的共产主义风格,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 19646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靠自力更生,要多出几个大寨,多出几个陈永贵。

  ▲ 196411月,山西市委书记陶鲁茄来大寨考察。




第二组  周总理三次访问大寨


“只要我身体好,我一定还来大寨。”

周总理生前一直关怀大寨、爱护大寨、支持大寨,曾三访大寨,和大寨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给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第三组  邓小平两次登上虎头山

  

  1973625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陪同马里国家元首兼总理穆萨特拉奥雷访问大寨。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虎头山,连连称赞:“大寨的变化太大了。”

  1975915日,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省昔阳县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共有3700位代表,其中有2300位县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在会上致开幕词。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会上作报告。

  邓小平讲道:“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来抓。省委、地委、县委要按照毛主席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五个条件注意一、二把手的配备。领导班子要真正能够领导起来,苦干实干。像大寨人一样永远前进,不怕流汗,带头实干。”

  邓小平还说:“大寨有个广积粮,昔阳有个广积粮。所以有个真学、假学、半真半假学的问题。我希望三千多代表都要真学,不要假学,不要半真半假学,不要只从表面上学……。大寨、昔阳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满足自己。毛主席说要继续革命,不断革命,我们要用不断革命的精神来学大寨。”

会后,邓小平第二次登上虎头山视察了大寨改天换地的丰硕成果,高兴地说:全国农业要都像大寨这样,我们的粮食就盛不下了。




第四组 李先念三访大寨

  

李先念同志于1965年陪同周总理第一次到大寨,之后再1974年、1977年陪同国际友人两次到大寨。十年时间,他亲眼目睹了大寨的一切变化。十年来,他如同大寨儿女一般深深热爱着这块大地。




第五组 叶剑英视察大寨

  

  “站在虎头山,到处都是绿圈圈。”

  叶剑英在大寨牧场目睹了大寨几年来在农林牧副渔方面取得的成绩,深有感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作《游学大寨杂咏》,以纪念大寨一行。

  

  游学大寨杂咏

大寨当年乱石岗,劈山育土捉龙王。 我来正值风灾后,产量能超去岁粮。

叠叠梯田密密粮,通风水利足阳光。山区自古难耕稼,大干今成粮果乡。

村无懒汉地无荒,万众齐心上战场。登上虎头山上望,环山绿带披新装。

大寨姑娘大寨型,热爱集体不谋身。共同学习齐劳动,苦战关头没后人。

老少上工不锁门,不虞偷窃不欺邻。忠诚老实为集体,革命养成大寨人。

自装乐器自吹弹,弹唱英雄创业艰。文艺少年真秀质,狠批妖妇表心丹。

火车飞越靠车头,永贵领班居上游。莫道丰收来得易,斗争场上度春秋。

大寨真经取不完,全民奔向虎头山。中流击楫争先渡,共产仙乡唱凯旋。

  


叶剑英

  
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五日




第六组  华国锋关心大寨

  

  华国锋曾于1975年、1991年、1995年三次视察大寨。他到大寨后,在陈永贵的陪同下,对大寨作了深入的考察,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建议,提出要抓好水利,用好水,解决北方一年九旱的问题,并督促大寨人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第七组  郭沫若魂归大寨

  

  1965127日,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率领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访问大寨。他对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非常赞赏,欣然作诗《颂大寨》赠给大寨人。

  1978612日,郭老逝世后,其家人遵照他的遗嘱,乘飞机将他的骨灰撒在虎头山上,从此,他的骨灰永远留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第八组 其他领导人视察大寨

  

  从1965年周总理第一次陪同外宾到大寨访问之后,有许许多多的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陆续来到大寨。





粟裕、谷牧、李德生、纪登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访问大寨。



1975915日,国务院在昔阳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第六单元  国际友人到大寨



  

  大寨人所创造的业绩不仅令国人瞩目,而且让举世震惊,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都把大寨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的英雄气概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这为中国对外交往取得主动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1964年到1979年,到大寨参观访问的外宾共计2281批,25423人次,134个国家。

  



  ▲ 柬埔寨、老挝、朝鲜、阿尔巴尼亚、墨西哥等国贵宾纷纷来大寨访问


第七单元  搬山填沟造平原



  

  

  陈永贵写的诗歌:“下山容易上山难,上得山来景更宽,莫说此山无人到,更有高峰在前面。”在七沟八梁得到基本治理,粮食亩产突破千斤大关之后,大寨党支部在陈永贵带领下,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又制定了搬山填沟造平原的宏伟规划,决心为山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闯出一条新路来。


  ▲ 1969年冬,先后在合作沟、后底沟进行了小块并大块等一系列荒山改造工程,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 1972年冬,大寨干部群众在狼窝掌白天迎风冒雪,夜晚挑灯夜战,苦干三个月,造出了50亩大的一块“平原地”。大寨人还在老坟搬山填沟,新造耕地20亩。

  


  ▲ 1974年冬,大寨人将康家岭的坡梁地全部改建成“小平原”。

  ▲ 1975年,大寨人重新治理合作沟,把35块土地整修成8块人造“小平原”。

  



1973年冬,大寨人采用定向爆破技术改造麻黄沟,新造“小平原”12块。


第八单元  向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进军



  

  1965521日,周总理第一次视察大寨,语重心长地说:“永贵同志,你们也要注意改革农具,向机械化要劳力”,“你们这地方十年九旱,不解决水利不行呀。”陈永贵和大寨人牢记总理的嘱托,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开始向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进军。




第一组 农业机械化

  

  1965年,大寨人购买了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大寨农业机械化的序幕由此拉开。大寨人不断更新农业机具,使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也随之迅猛增长。大寨人不仅引进了先进的农业设备,还改革创新,创造了独具大寨特色的小农具,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换来了丰硕的果实。



  ▲ 1965年,大寨人筹集资金购买了第一台手扶拖拉机。这年,为了解决农机资金困难,他们把自己生产的粉条全部卖给阳泉矿务局,所得收入从矿务局买回旧电缆、旧电机,制成电力缆车,春天向山上运输肥料种子,秋天运输粮食等。



  ▲ 1970年,为了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步伐,大寨人又买回了第一台推土机。

  ▲ 1972年秋,大寨人在人造“小平原”里试用小型履带拖拉机耕地。

  ▲ 1974年—1980年,中国科学院在大寨进行山区农业机械化试验。

  ▲ 1977年,大寨人积累资金20多万元,购买各种农机具90多台部。

  


  

第二组 农业水利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面对十年九旱,山上无水源的自然条件,大寨人坚定誓将山河重安排的信念,将水库水、深井水引到山头,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溉用水难的问题,将大寨七沟八梁的面貌变成了太行的“小江南”。



  ▲ 1967年,大寨干部群众同解放军并肩战斗,修起了14华里长的盘山渠和高山蓄水池,取名“军民渠”和“军民池”,把松溪河水引上了虎头山。



  ▲ 大寨人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因地制宜,终于试制成功移动式、固定式、半固定式三种形式的喷溉设备和农田灌溉技术,使大寨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变成了水浇地。

  ▲ 1971年,大寨人在虎头山上种水稻、棉花,把大家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了太行的“小江南”。

    

第九单元  科学种田,发展生产



  

  “先看统计表,再看步步高,年年新套套,粮食吃不了。”“年年有个新套套”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在大寨的一句名言,这是对大寨人大搞科学实验,注重科学种田的形象概括。大寨的好带头人陈永贵。自1953年以来,总结和创造了一套先进的耕作方法和种植方法,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大幅度增长。  

  

  

  

  ▲ 大寨人总结出了科学种田的8个“新套套”:

  ①秸秆还田:为了提高土地肥力,改善土质,增强蓄水保墒能力,大寨人采用秸秆沤肥还田的方法,增加土地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

  ②三深耕种:这是陈永贵在种植大寨主要农作物玉米时总结出来的耕种经验。深耕,增厚活土层,促进土壤熟化,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深种,结合活土层加厚的实际,因地深种益于蹲苗发根,增强后期抗旱能力;深刨,因地深刨能蓄水保墒,除草肥土,控制水土流失。

  ③四不专种:为了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大寨人坚持高梁、豆子、菜、麻不专种。四不专种歌谣:“冬天地里三层楼,高梁、谷子和小豆。高垅吊塄瓜,低垅种小麻。垅堰根底种高粱,大豆小豆满地爬。春天吃菜有芥辣,秋天摘回大倭瓜。”

  ④三不空:下种时,地边、地头、地墙根都不空,种满种足,提高产量。陈永贵说:“山区山地多,地块小,通风好。懒人种,一亩种成八分;勤快人种,一亩能顶一分二。”

  ⑤海绵田:针对北方地区十年九旱的现实,陈永贵十分注意改良土壤,其特点是活土层深,蓄水能力大土质疏松绵软,不易板结,透气性强,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农业部总结为“海绵田”,并在北方普遍推广。

  ⑥合理密植:陈永贵反复琢磨和认真落实“八字宪法”,根据土地肥力和种子改良进行合理密植,挖掘了增产潜力公社时期,每亩玉茭种900多株,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亩玉茭种到近2000株。

  ⑦单管理:陈永贵经过试验,把过去弥补缺苗断垅的补种改为移栽,避免了一块地里“高的高来低的低,骑着骆驼赶着鸡”的现象,并且尝试通过小麦地里移栽玉米,进行一茬变两茬的试验。

  ⑧科学施肥:陈永贵根据大寨土壤条件,十分重视配发施肥,增加肥料磷的含量,对农家肥提出“黑、烂、臭”的标准,达到亩施农家肥100担。



  ▲ 1964年春,大寨在虎头山上栽种了1000株果树,建起了苹果园。有一年秋天,省农科所的果树专家来大寨指导果树剪枝。陈永贵一看,好好的果树被剪得七零八落,很生气,立即让他们停止剪枝。但到了第二年,剪了枝的果树比不剪枝的挂果还要多。陈永贵感叹道:“不相信科学就是不行。”于是,立即成立了以高玉良为负责人的大寨科研小组,专门研究农业技术的试验和改良。


第十单元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1965521日,周总理第一次到大寨时,对大寨工作作了具体指导,嘱咐大寨人要多种树,水果树、木材树都要种,发展林业;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副业生产,增加猪羊养殖,可以积肥、吃肉,增加收入。大寨人遵照总理的指示,大搞植树造林,坚持多种经营,制定了农业综合发展的科学规划,终于使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变成了“山下是粮仓,山上是银行,果树绕山腰,遍地是牛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寨家禽存栏数逐年上升,畜牧业发展迅猛。



  

  ▲ 大寨村大搞植树造林,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使林业产值和效益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提高,昔阳荒凉的虎头山真的变成了“绿色银行”。

  ▲ 大寨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1977年达到了户均两头猪和一头大牲畜。

  ▲ 大寨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办起了粉坊、编制组、砖瓦厂、石灰窑、农机厂等村办企业,到1976年,林牧副渔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 大寨大规模植树造林开始,大寨人自愿集资,解决了资金困难。当年共植树7500株,成活6355株,栽苹果树1000株,成活700株;在荒山播松树种子300亩。

  ▲ 1965年到1976年,经过10年持之以恒的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全村大部分荒坡都修成了条田,挖下鱼鳞坑,共植树25万棵,1000多亩荒山得到了绿化。

  1977年,大寨人掀起第二次造林高潮。他们调整农业结构,因山造林,依地种树,种植核桃、苹果、红枣、葡萄、蜜桃等经济林4万多株,四旁植树8万多株。


大寨砖厂、大寨粉坊、大寨铁匠铺、大寨木器加工、大寨酱醋坊、大寨烧砖厂


第十一单元  昔阳建成大寨县




  大寨村取得的巨大成绩,为昔阳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勤劳智慧的昔阳人民以大寨为榜样,把周总理对大寨精神的精确概括化为巨大的动力,连续7年,治理了5道大川、300多条沟,造地5万多亩,建设海绵田32万亩。围绕农业办工业,发展工业为农业,大办社队五小企业的指导思想,昔阳县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大寨精神在昔阳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



  

第一组 河道治理

  

  “昔阳县松溪河,年年灾祸多。”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昔阳人民把改河治水作为学大寨运动的主攻方向,首战界都河,造地1千亩,决战赵壁河,造地2万亩;治理巴州河,造地3千五百亩;治理高坪河,造地3千亩;治理洪水河,造地35百亩。



  

第二组 兴修水利


  为了彻底改变昔阳县十年九旱的现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历任县领导把水利建设作为全县建设的重中之重。从1958年至1970年代来,在全县先后共修水库24个、塘坝314座,截潜流120处。西水工程在全国的展开,有效地解决了全县用水难的问题。


19747,大寨虎头山的团结沟渡槽工程竣工,长120米,高27米,由水渠、蓄水池、渡槽、喷灌滴灌等设施组成一套完整的节水型农业灌溉体系,彻底解决了虎头山缺水的难题。

蓄水工程:在资金缺乏、机械设备短缺、生产工具简陋的条件下,全县人民凭着艰苦创业的大寨精神,人拉肩挑,筑起水库大坝。


  

第三组  农田建设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昔阳人民开垦荒地、涵洞造地,扩大耕地面积,整修耕地、筑坝垫滩,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土地连片,建设大寨田,全县土地面积大幅度增长,大寨式的海绵田比例也逐步增大。


  昔阳县1967年—1980年农田建设统计: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6418处;累计投工10403个;打石坝165万米;动用土石19676万亩;闸沟1100米;涵洞322处,长14.5万米;造地61986亩;中小型水库25座;截潜流120处;干支流588条,长600公里。


  ▲ 1974年昔阳县委针对本县西部水源较为充裕,东部水源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将水引向东部的构想,在得到省地领导同意后,便大规模地开展了“西水东调”工程。

  ▲ 提水工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大寨打出了配置机电提水设施的深井。此后,全县机电灌溉大力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农田灌溉。




第四组  工商齐飞

  

  五六十年代,昔阳全县都在重点发展农业,力图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全县逐渐向综合产业化发展,建起了磷肥厂、水泥厂、糖醛厂、氮肥厂等工业,渔业、酒业也随之诞生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昔阳县呈现出一派工商齐飞欣欣向荣的景象。李家庄公社磷肥厂、郭庄水库渔业生产、大寨公社社办企业等红红火火。



昔阳县水泥厂、昔阳县酒厂、昔阳县农机修配厂、昔阳县拖拉机厂、大寨糠醛厂




第五组 情系热土

  

  陈永贵自幼随父来到大寨,虽没有在大寨生,但却同大寨一同经历苦难,一同艰难前行。大寨养育了陈永贵,陈永贵改造了旧大寨。陈永贵担任副总理后,不浮躁,不骄纵,仍然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依然去庄稼地里干活。1986年大寨人心目中的英雄陈永贵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虎头山上。陈永贵生前将一辈子的时间奉献给了这座山,希望去世后也能长眠于此,与大寨人民永远在一起。


  ▲ 19736月,郭凤莲接替陈永贵,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

  ▲ 19739月,陈永贵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1975年,陈永贵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图为陈永贵担任副总理后仍参加劳动。






  ▲ 陈永贵的骨灰撒在虎头山上。

  1988826日,大寨村民举行了陈永贵骨灰安放和立碑仪式。



  ▲ 大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山西省委省政府等众多单位的教育基地




小  结


  大寨三十年的创业史,是一部中国农民脱胎换骨地改造自己生存环境的历史,是一部战天斗地、治山治水改变生产条件的历史,是一部以自己的血和肉顽强拼搏,为美好理想奋斗的历史,也是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直到今天,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给我们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陈永贵是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的生命与大寨水乳交融。没有陈永贵就没有大寨,没有大寨,也就没有陈永贵。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和自己家乡的命运紧紧连在一切,家乡人民才不会把他忘记。或者说,一个人只有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家乡,才能得到乡亲们无限的爱戴和拥护。

  我们会永远记住大寨和陈永贵,在未来的岁月,我们将继续继承和发扬大寨精神,完成陈永贵未竟的事业,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