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协商 授权使用 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互联网时代需要更硬气的党报 [复制链接]

1#

2014-03-30 16:24: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林晖
【核心提示】大事件中,人民需要听到党报的声音,但不是空洞乏味的告示牌,而是有思想、有独到见解的评论,是第一时间发自现场的独家调查。在互联网产生的多元的舆论场中,党报即使不发声,也一样众声喧哗。众目睽睽下的沉默只能使话语权旁落。
  创刊十五载的上海《新闻晚报》于2014年元旦休刊。紧随其后,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国际金融报》于1月6日宣布由日报改为周报。与都市报和财经报的危机感相比,仍保留事业单位编制和享受财政补贴的党报似乎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少受一些冲击,但对党报的考核,不在市场,而在人心。党报的前途,不取决于金钱,而取决于人民。面对席卷而来的互联网大潮,党报要站稳主流媒体的立场,在思想和胆识上更“硬气”。

  首先要政治过硬,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底线。中国已经有超过6亿的网民,社会转型期恰逢网络崛起是对中国社会的考验。网络的全球化、个人化、隐匿性等特征,使得人类思想表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普通人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社会决策,干预现实进程,也对既有的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方式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各种思潮在网络上滋生,映射在现实中形成了非主流的多元意识形态。转型期中国独特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为多元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较量提供了土壤。左中右甚至各种极左、极右思潮同时存在,都在拼命争夺自己的信仰者。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党报工作者在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是大非的路线之争中,要站稳立场,绝不人云亦云;不但要有“大河奔流”的感叹,更要有“八面来风任凭百鸟啼”的定力。

  其次要敢于碰硬,与人民站在一起。群众才是党报的力量之源。“为读者写作”是所有报纸的信条,“为人民办报”永远是党报必传之统。这不仅要求党报有敢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魄力,更要求党报全体采编人员树立对真相的追求,对群众的敬畏。在相对稳定的体制内,不少记者满足于打打电话、拿拿通稿,为节省采编成本,有的报社甚至不鼓励记者到现场采访。这样的报纸被群众指责“根本不是新闻纸”。不站在事实的面前,就一定会站在群众的后面。“只有发生在大街上的才是真实的”,主流媒体只有采写来自现场的一手报道,才能和形形色色的网络传言PK,树立自己“用事实说话”的权威。走向现场,是党报取信于民、立威于世的唯一源泉。

  在过去一些年中,党报特别是各级地方党报在许多重大网络事件中经常“失语”。在诸如群体性事件等重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与网络舆论事实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进行的是意见领袖的较量,较量的是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谁是意见领袖,归根结底是对社会权威的争夺。在政治学者看来,权威意味着稳定,“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主流媒体被认定为权威的标志,凭借的就是在公共意见方面的设置和引导。近年来,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论起到了极大的“助燃”作用,构成“网络广场政治”,对媒体报道构成所谓的“民意”压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媒体在首发报道权上滞后,这是中国媒体在社会整合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大事件中,人民需要听到党报的声音,但不是空洞乏味的告示牌,而是有思想、有独到见解的评论,是第一时间发自现场的独家调查。在互联网产生的多元的舆论场中,党报即使不发声,也一样众声喧哗。众目睽睽下的沉默只能使话语权旁落。

  最后要业务过硬,学习至上。党报历来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非常过硬的队伍,人才济济。但面临社会变革和技术冲击,党报迫切需要引入新的人才,确立新的激励和奖惩机制。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技术、新概念、新思想、新政策,更需要树立学习型组织的风气。从采编到经营,全体人员都要孜孜不倦,补充新知识,克服惰性,在这场议程和话语的争夺中,力避能力不足的风险。

  “世界风云来眼底,书生才气入豪端”,这曾是读者对党报的殷殷之盼,也是今天锻造更硬气党报的根底所在。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