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规律不可违背 左旋能量 生命源泉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去伪求真:城镇化进程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复制链接]

1#
2015-05-19 15:38:40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去伪求真
去伪求真按:今天在人民网看到一篇文章《发改委主任李铁:为什么城镇化“冷”下来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过去的城镇化模式基本已经走到尽头”,李铁照例在同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番比较后谈了三点,一是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二是现有城市功能能否满足新增农村人口的需求;三是让居民在自家土地上盖房子才会有个性。我认为,相对中国前几年城镇化大跃进而言,这些建议有理性成份,但并没有触及我国城镇化大跃进的深层原因,也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南街村、华西村集农工商为一体的新型村镇模式才是中国农村的科学发展之路。
  下面是我在2011年8月写的一篇有关城镇化的文章,首发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现在已看不到了),这里重发(略作修改),只是个人见解,目的是为去伪求真,供大家探讨。

  人民手机报2011年7月30日电 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29日发布城市蓝皮书,截止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2012年已达50%),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左右,城镇人口将超农村人口,到2030年达到65%左右。

  又创造了一个全球第一,且在稳步提高、逐步扩大,这充分说明我国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成绩辉煌,估计社科院的专家们在公布这些数具时特“得意”吧?

  我不知道中国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是基于“与国际接轨” ,还是“中国特色”,但一提到工业化、现代化必想到“城镇化”,这大慨是与国际接轨的结果,因为在精英阶层看来,所谓与国际接轨实际上就是与美国接轨,现在美国城乡人口比例为9:1,所以我国也应该为之而接轨、而努力奋斗。今年元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这是产生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参与报告发布的有关专家表示,目前调整社会结构的突破口是推进城镇化。由此可见,这些专家、精英们认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调整社会结构的突破口,也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他们看来,社会结构中的“人的生存地域空间结构”占主导地位,当前诸多社会矛盾中“城乡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们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只有中国城镇化率提高了,接轨了,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中国特色”,那就是美国总人口只有3亿多,只要机械化、现代化程度高速发展和依赖进口,这种人的生存地域空间结构是不会构成社会动荡和威胁的。但是,在国土面积相当的情况下,中国总人口却近十四亿,现有城镇人口已达6.2亿,单城镇人口就是美国总人口的二倍,这种社会结构真的能构促进经济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吗?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专家、精英们所谓促进经济发展的理由主要是:

  第一、城镇化的推进使城镇人口俱增,城镇建设规模向周边扩展,房地产业的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将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延缓了泡沫的破灭;第二、城镇化的实质就是让农民继工人后进入第二轮下岗潮,把失去土地的农民推向市场自谋生路,强制性拉动内需。第三、城镇新增人口加大了劳动就业的恶性竟争,使廉价劳动力倍增,这样就提升了引进外资加工厂帮外国打工的“竟争力”,或者直接对外输出廉价劳动力赚取外汇;第四、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多出来的土地就可“流转”到少数富豪手里建农庄,农庄主(过去称地主)阶层应运而生,从而弥补了改开三十年唯一缺地主阶层的缺憾。第五、中央坚守的“18亿亩耕地红线”就会不攻自破,这点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茅于轼教授说得很直白,保护耕地致房价大涨,另外一个长远的后果就是延缓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假如缺粮怎么办?茅教授说,国外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和全球化的市场,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即使不等于零,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以减少耕地面积为代价的;第六、城镇化建设可以部分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主张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专家、精英们并非真想经济健康发展,强国富民,而是一味追求带泡沫的“鸡的屁”,少数人甚至是别有用心的。

  其次,城市化真能化解社会矛盾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其一,正如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杨鹏研究员坦言的,“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公共品需求是指人们常说的“医(医疗服务)、食(食品安全保障)、住(购房租房)、行(交通秩序)”,既包括公共物品也包括公共服务,而这种公共品需求主要体现在城镇人口需求上,随着城镇人口的猛增,这种社会矛盾将更加尖锐激化;其二,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占城镇人口4%),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如果按城市蓝皮书的预期发展下去,到203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按当时全国总人口15亿计算,城镇人口将达到9.75亿。每年新增需要就业人口超过4000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日趋突出。这些失业城镇人口没有经济来源,如何生活自立?激烈而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追求富裕生活的奢望,很可能迫使他们成为治安隐患,直接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其三,耕地被少数人占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涌入城镇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加上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服务又不能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一部分人体会到的是“相对剥夺感”。城市化必将导致贫富差距更进一步拉大,从而引发社会动乱。其四,由于城镇人口高度密集,一旦遭遇战争或天灾人祸必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人身伤亡,如何有效维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和权益?这既不是以人为本,更不是科学发展观。由此可见,推进城镇化不但不能化解社会矛盾,而且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把中国拖入动荡不安。

  我们在顶层设计时,千万不要忘了中国特色,那就是人多地少,加上西方国家的战略包围、核心禁运,周边并不安宁,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中国依然要有毛泽东的“三线建设” 战略思维。周总理在四届人大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但并没有“城镇化”,因为那不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有现成的成功经验,那就是集农工商为一体的南街村、华西村新型村镇模式。 

  2015-05-17修改

分享 转发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trl+Enter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