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联合体欢迎合作,同时欢迎选择左旋名字和图形标志,通过左旋授权正确使用!!坚决反对盗版剽窃不劳而获!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毛泽东如何妙语评点粟裕的经典战役 [复制链接]

1#
2015-10-11 15:45:34  来源:人民网  作者:记者
导读:对粟裕在战争中的表现,作为军事统帅的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上述经典战例还做过精妙的点评。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粟裕大将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导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战争活剧,取得了一系列经典战役的胜利,比如车桥大捷、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都堪称经典,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粟裕在战争中的表现,作为军事统帅的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上述经典战例还做过精妙的点评。

  车桥大捷——“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参加作战。驻苏中、苏北地区的日军为弥补兵力不足,遂收缩防区,强化伪军,并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为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并为整风、整训工作创造比较安定的环境,决定于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车桥坐落在涧河两岸,河道上有5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因此得名。敌伪占领后,驻扎着日军一个小队,约40余人,伪军一个大队,约500余人。他们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53座碉堡,构成交叉火力网。粟裕决定调集主力第一、第七、第五十二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及第四分区特务团的兵力,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方针,决心不惜牺牲,坚决攻占车桥;同时歼灭敌人的增援部队,要求各阻击部队坚决保障两天两晚之战斗警戒任务。在此以前,苏中对日寇打的都是游击战,这次集中5个团的兵力,还有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对日寇进行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在苏中抗日游击战争中是没有前例的。所以,粟裕狠抓了战役前的准备,特别重视协同作战的准备。把政治动员工作做得很充分,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动员会,颁布了战时奖惩条例,组织了突击队、突击组,互相提出战斗竞赛。在组织指挥上,师前方司令部与第一分区司令部暂时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粟裕和副师长叶飞作了分工,叶飞负责战场指挥,粟裕掌握全局。

  战役于3月5日凌晨发起。第七团采取远程奔袭手段,利用夜暗从日伪军外围据点之间直插车桥,以迅猛的隐蔽动作,从南北两面同时发起突然攻击,仅25分钟就突破土围,攻入镇内。随后在炮兵大队的配合下,以数个战斗小组分散突击,逐个消灭日伪军火力点。战至午后,摧毁碉堡50余个,全歼驻守伪军。接着,分两路向固守小土围的日军发起攻击,攻占暗堡、库房等处。但因火力不足,协同不够,未能最后解决战斗。

  车桥被攻,附近据点的日伪军纷纷出援。由宝应县城东北塔儿头、曹甸镇出动的日伪军100余人,进至大施河时,触发地雷并遭第五十二团等警戒部队阻击,被迫退回。驻淮阴、淮安等地的日军第六十五师团第七十二旅团山泽大队等部,共700余人,分4批乘汽车驰援车桥。其第1批增援日军240余人驶至芦家滩附近时,即遭新四军第一团堵击,并进入预设雷区,伤60余人。阻击部队乘势奋勇出击,又杀伤一部。接着,第一团以正面防御结合侧后突击,又给逐次增援的日军以打击,迫其猬集于韩庄固守。5日晚,第一团等部对韩庄日军发起攻击,经白刃格斗,将其大部歼灭,其残部向西逃窜。其间,日伪军200余人乘夜暗绕开正面防御阵地,从右翼芦苇荡偷涉迂回,企图继续增援车桥。第一团发觉后予以堵击,歼其一部,其残部窜入小马庄后亦被歼。7日,困守车桥小土围内负隅顽抗的日军乘隙逃往淮安。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所属各部乘胜扩张战果,至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镇等据点10余处,战役胜利结束。

  经一天两夜的战斗,共歼日军大佐以下465人(生俘24人)、伪军483人(生俘168人)。新四军牺牲54人,138人负伤。经过车桥战役,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

  车桥战役的捷报传到延安,在延安的陈毅军长发来了嘉奖电:“车桥之战,连战皆捷。斩获奇多,发挥了第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除通报外,我们代表全军,庆祝你们的胜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新四军收复车桥的消息,赞扬这是“以雄厚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祝贺这一胜利的社论。同时,八路军总部公布:“车桥战役,在抗日战争史上,是1944年以前我军在一次战役中俘敌最多的一次。”连日本东京的日军本部也承认:“车桥战役,标志着新四军反攻的开始,日军从此向下坡滑行。”

  当捷报传到毛泽东的窑洞,慧眼识英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历史事实最终验证了这一预言。从士兵成长起来的粟裕将军在此后的战场上指挥数十万军队,挥洒自如,所向披靡,最终成为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苏中七战七捷——“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集团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在围攻中原军区部队的同时,蒋介石还调集重兵进攻华中解放区。面对强敌压境,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六师和第七、第十纵队共19个团3万余人,在苏中(江苏省中部沿江地区)同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第五十六、第五十七团及旅属山炮营等12万人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共歼敌5.3万余人,这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粟裕在绝对劣势情况下连战连捷,40天内消灭了几乎是自身两倍的敌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就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后来回忆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

  苏中七次战斗,并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但每次战斗都由同一战役指导思想联系着,那就是遵照中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着眼于战争初期的作战要求,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兵,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这次战役,既沉重地打击了进攻的敌人,掩护了华中解放区完成对付敌人大规模进攻的全面准备,又初步探索了解放战争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完成了战略侦察任务。粟裕认为,这个战役,对于研究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方针形成和作战指导,对于研究我军传统战法在解放战争中的运用,以及研究战役组织指挥方面的某些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8月28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我粟谭军从午元至未感一个半月内,作战六次,歼敌六个半旅及交警总队五千,造成辉煌战果。而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未感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苏中战役结束后,延安总部发言人8月29日就国民党军对苏中进攻惨败,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称这个战役为“七战七捷”,“我粟裕将军所部在广大民兵配合之下保卫苏中,自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七战七捷,前后消灭蒋军七个整旅(即七个师)之多”,并指出它对今后的战局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延安总部发言人秉承毛泽东对粟裕的认识,对即将承担战役指挥更大责任的粟裕高度评价说:“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为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

  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中国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1947年5月10日,顾祝同命令欧震、汤恩伯、王敬久3个兵团向莒县、沂水、悦庄、淄博一线推进。蒋介石的“急先锋”汤恩伯不待欧震、王敬久两兵团统一行动,就指挥第一兵团8个整编师向沂水、坦埠方向进攻。5月11日,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从垛庄出发,经由孟良崮西麓,向坦埠以南华野第九纵队阵地进攻。敌人的行动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重视。粟裕认为,尽管敌军行动尚未完全明朗,但可断定敌人决定发动全线进攻,其部属显然是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两翼和后续强大兵团掩护下实施中央突破,目标直指华野指挥部驻地坦埠,企图一举攻下我指挥中心,陷我军于混乱和四面包围之中,聚歼我军主力于沂蒙山区,或者将我军逼向胶东一隅,赶过黄河。这是一个难得的有利战机,粟裕立即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不打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改打中路强敌整编第七十四师。迅速就近调集几个强有力的部队,以“猛虎掏心”的战法,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从敌人战斗队形的中央切入,切断对我威胁最大的中路先锋整编第七十四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将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干净消灭掉。陈毅和粟裕决定,以5个纵队担任总攻,4个纵队阻击援敌,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特种兵纵队配属主攻部队作战。

  经过激烈的战斗,华东野战军在付出了1.2万余人牺牲的代价后,歼敌3.3万余人,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孟良崮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取得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第二个大胜仗,虽然华东野战军此次战役所付出的代价,比一年来各次战役都要大,但其意义也极大。陈毅挥笔赋诗: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而蒋介石则哀叹说:“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真是空前的大损失,能不令人哀痛。”

  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

  “在孟良崮。”粟裕回答。

  “战果如何?”

  “全歼第七十四师,击毙敌酋张灵甫。”

  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第七十四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栗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栗裕:“陈诚?”

  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毛泽东:“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毛泽东:“离题千里了。”

  粟裕:“那么是谁呢?”

  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这是一段精彩绝伦的对话。一方面说明了对敌人打击的沉重,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统帅毛泽东对粟裕军事指挥才能的极度赞赏。孟良崮战役后,陈毅在山东沂水坡庄召开的华东野战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作总结报告,强调说:毛主席的军事天才在于主张歼灭战,反对击溃战,从来军事家没有这伟大气魄。主张歼灭战,主张干脆、彻底、完全歼灭进犯军,需要有明确清楚的远见与深刻认识,即是舍得丢地方,方敢大胆撤退,放开两手,造成歼灭战的条件。从来军事家没有这伟大的勇敢,总是要堵住,只能打击溃战,不能打歼灭战。孟良崮战役,就是在毛泽东天才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粟裕策划和指挥的具有伟大气魄、伟大勇敢的歼灭战杰作。

  豫东战役——“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1948年5月30日,粟裕率领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及两广纵队(相当于一个师)、特种兵纵队南渡黄河,同中原野战军(由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第十一纵队会合。6月3日,第三、第八纵队在陈士榘、唐亮指挥下从漯河地区东越黄泛区,前来会合。6月18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一举攻克中原名城、河南省会开封,歼灭守军约4万人。接着,又在6月27日至7月6日乘胜发起睢杞战役,在中原野战军主力策应下,歼灭国民党军队的区寿年兵团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5.4万多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开封、睢杞这两个战役,通常合称豫东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多人,是继东北冬季攻势以后歼灭国民党军队最多的一次战役。

  豫东战役的重要意义,不但在于歼灭了中原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有生力量,打破了中原战场上的僵持局面,而且证明人民解放军依托老解放区和中原新解放区的支援,已经有可能在这个地区大规模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彻底解决中原问题。7月11日,毛泽东要周恩来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起草贺电,指出:“这一辉煌胜利,正给蒋介石‘肃清中原’的呓语以迎头痛击,同时,也正使我军更有利地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度。”

  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1948年8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和晋察冀军区炮兵旅长高存信时,曾经痛快淋漓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为了使被接见的同志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他还以左手握拳,手背向上,用右手食指沿着弧形手背越过拳头顶端比划过去,形象地表示解放战争好比爬山,现在已经越过山的顶端了。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更加令人鼓舞地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并强调说:“这是由于四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英勇作战的结果,而特别是南线的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北线的锦州、长春、辽西、沈阳诸战役的结果。”毛泽东发出预言:“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历史的事实,证实了毛泽东的这个科学预言。而创造这个历史事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毛泽东与粟裕无疑是最璀璨的将星组合之一。

  淮海战役——“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的吃下去了。粟裕就是淮海战役这锅夹生饭的大厨师和美食家的代表者”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于11月6日发动淮海战役。战役至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历时65天,消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计22个军56个师(内有1个半师起义),共55.5万余人。此外击退由南京方面来援的第六、第八两个兵团。至此,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于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已陷入土崩瓦解状态。

  1949年1月20日,毛泽东致电热烈祝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毛泽东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地写道:“淮海战役自去年十一月六日开始,至今年一月十日已完全胜利结束。在这六十五天作战中,你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南线的主力黄百韬兵团全部五个军十个师,黄维兵团全部四个军十一个师(内有一个师起义),杜聿明所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全部十二个军三十一个师(内有一个骑兵旅),冯治安部两个军四个师(内有三个半师起义),刘汝明部一个师,孙良诚部一个军两个师,宿县、灵璧守军各一个师,以上共正规军二十四个军六十一个师,加上其他部队,共消灭敌军兵力五十三万余人。你们生俘了战争罪犯国民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杜聿明,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及国民党军其他高级将领多名,击毙了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你们击退了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增援,迫使他们向沿江一线逃窜,从而使淮河以北地区完全解放,使淮南一带地区亦大部入我掌握。你们在淮海战役中获得如此伟大的胜利,与东北人民解放军在锦州、长春、辽西、沈阳诸役中的伟大胜利一样,证明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已经无比地强大,因此我军能在一个战役中同时包围敌人的几个兵团,连续消灭敌人六十一个整师(内有四个半师起义)。淮海战役既然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的主力,这就奠定了你们渡江南进夺取国民党匪巢南京,并解放江南各省的巩固的基础。”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特向参加此次伟大战役的一切指挥员、战斗员、前后方服务的工作人员、游击部队、民兵等全体人员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慰问。

  淮海战役歼敌人数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两战均歼德军50万人)。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在苏联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斯大林对苏驻华大使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成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也值得世界各国人民学习研究。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国后,向毛泽东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泽东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中央军委确定了方针、原则和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役的具体指挥是总前委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位同志。

  在这个战争奇迹过程中,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粟裕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同年,毛泽东在观看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演出的《淮海组歌》时有感而发,赞叹说:“三野的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事实雄辩地说明,毛泽东所言是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历史结论。

  淮海战役,一战扬名中外,淮海战役研究成为国际军事学研究领域一门很有知名度的“淮学”。美国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认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认定淮海战役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战役”。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数次访问新中国,对淮海大战颇感兴趣,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实在不可思议!”师哲所著《在毛主席身边》一书中曾写道,毛泽东对蒙哥马利介绍淮海战役时曾说:“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帅毛泽东,对粟裕大将的喜爱和重视溢于言表、别出一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