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关于严厉惩治侵权者的讲话>>> http://www.zuoxuan.net/YS/YS/2.asp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阳:毛泽东读《老子》 [复制链接]

1#
2014-05-15 14:52:36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白阳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长于孔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虽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超过与之同时期的无数鸿篇巨制,可谓一字千金,博大精深。  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他在 《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湖南宁乡境内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刘翰林。在同刘翰林谈话中,很自然地提到《老子》一书。毛泽东说:“我们读过《老子》”,“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
  在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说到没有“大同之境”存在时写道:“是故老庄绝圣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其中所概括的,便是《老子》里的话。《老子》第19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80章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921年1月28日,在致彭璜的信中,毛泽东写道:“天下惟至柔者至刚,久知此理,而自己没有这等本领,故明知故犯,不惜反其道而行之,思之悚栗!”这里的“天下惟至柔者至刚”,分明出自《老子》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时,他强调指出:要改变敌我强弱力量的对比,使之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要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暂时放弃一些土地和城池。接着,毛泽东引用了《老子》中关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智慧来加以说明。他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在以后的多次谈话中,毛泽东还引用过老子这句名言。
  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在谈到面临的困难和应对的方针时,毛泽东说:“我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也这样讲过,我说我们的方针:第一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做‘不为天下先’。就是说,我们不打第一枪。”他引用了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名言,意思就是先弃后取,先退后进,先让后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策是非常富有远见的。
  1949年3月13日,在关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毛泽东强调要“互通情报”,并批评“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彼此之间就缺乏共同的语言”。
  1949年8月18日,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泽东说:“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建国之后,直至老年晚年,毛泽东依旧常读《老子》,在讲话、谈话、文章中每每引用老子名言,并十分重视老子思想的研究。
  1957年2月27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谈到了事物的矛盾转化,他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毛泽东对《老子》爱不释手,每到一处必带《老子》。例如,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他指名要带走的书籍中,便有“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1959年,有关部门搞了一个学术界讨论老子思想的综述材料,题为《关于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中认真读了这个材料,读后极为重视,在材料第一页批示道:“印10份,交我为盼。”这件事是当时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高智办的。
  1960年8月22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接见出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等6个民主党派中央全会扩大会议的代表,并且和这些党派的主席、副主席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周建人刚好坐在毛泽东身边,他们谈起了哲学问题。当时,哲学界正在争论老子哲学是唯物还是唯心的,毛泽东知道周建人写了关于老子哲学问题的文章,并且知道周建人是主张老子哲学是唯心论的。毛泽东说,怎么会把老子哲学看作唯物论的呢?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毛泽东鼓励周建人继续写下去。
  1968年10月31日,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任继愈讲老子是唯物论者,我是不那么赞成的。天津有个教授叫杨柳桥,他有本《老子今译》,他说老子是唯心主义者,客观唯心论者,我就很注意这个人。……”
  据1974年出版的马叙伦《老子校诂》载:毛泽东说过:“老子这部书乃是唯心主义的,但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一些现象,特别是战争的规律作了概括和总结,所以它也是一部兵书。”
  1974年5月,在会见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时,毛泽东知道李政道是在上海长大的,一见面就幽默地问他:“有上海,有没有下海?”李政道虽然在上海长大,但从未听说过下海,便回答:“不知道。”毛泽东说:“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对称了。下海是一个镇子。”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高下相倾”。在谈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时,毛泽东又一次谈起老子思想,谈起老子的 辩证法。李政道惊叹80多岁高龄的毛主席,竟然有如此超人的记忆力。
  《老子》首先是一部哲学书,毛泽东对《老子》一书最看重的,便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即有关对立统一和矛盾转化的论述。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多少、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重轻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矛盾转化方面,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一切事物都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的。他举出的诸如“物壮则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例证,说明事物都会向它们的对立面转化。所有老子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都是一代哲人毛泽东最看重的,而且批判地继承扬弃,从中受益匪浅。比如: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就是对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思想的批判继承;“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思想的批判继承;“独立自主”,就是对老子的“独立而不改”的批判继承。毛泽东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与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有相通之处。毛泽东视人民为上帝,爱心始终向着人民,向着弱者和穷人,认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一生俭朴清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与老子所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无关系。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老子则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子则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毛泽东说:“要斗私。”老子则说:“为道日损。”毛泽东大公无私,一心为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幸福富裕,他带领劳苦大众艰苦奋斗,排除万难,最终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老子则认为:“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如此这般,举不胜举,真是说不尽的《老子》,说不尽的毛泽东。窃以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对于孔子哲学,毛泽东说,“我八岁起就厌恶儒家”,“我这个人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还说“孔学名高实秕糠”,在晚年还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批孔运动。而对于老子哲学,毛泽东一生都怀有极为浓厚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在《毛泽东选集》中直接引用《老子》名言至少有八条之多。扬老抑孔,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我以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惟一真正读懂老子的人。甚至可以说,毛泽东本身就是一部《道德经》。

  2002.3.5
分享 转发
TOP
2#

道家的智慧非比寻常!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