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协商 授权使用 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决战玄武门——今天开心笑 [复制链接]

1#
分享 转发
2#

回复 1楼小灵儿的帖子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3#

回复 2楼小灵儿的帖子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4#

道”是什么,文章前半部分还可以,后面说明作者的认识 觉悟非常局限,当然,能够与庄子“做朋友”的人确实不是那么容易。
在研究老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陷入有与无的论争,于是无休止的,其实是无谓的论争下去,在这个泥潭里难以自拔,寸步不前。。。
庄子肯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里充满哲理充满希望,但是虽然有大美,不言,谁能够看到听到认识到其中奥妙呢?于是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错误解释,越来越离谱。而为什么不去先学学大美呢?
这个大美才是关键,天地是无私的,任何带私心杂念的人,怎能读懂天地奥秘呢?这个大美也就与无私忘我有关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言才美呢。但是,有智慧的人还是可以看懂一点的。
左旋,创造了没有语言的文字 - 左旋图形,因为语言容易被人误传,图形就不容易篡改,当然喜欢偷盗的人照样篡改,好在左旋就一个核心图形,出神入化,以一概全,任何篡改都无法畏避核心形态,基本形态没有任何人可以淹没的!但是有几个人读懂其中奥秘呢?读懂了,认识了就决不敢篡改盗用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左旋图形就是没有文字的语言,没有语言的表达。总是会有人读懂会珍惜的。
关于道的探究,不是有与无的轮回,翻转,而在于运动,在于运动中不断进取 ...
5#

回复 4楼zxmy的帖子

“道”是什么
若想了解道家的道是什么,必须先读《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所用的“道”字,是勉强取名的,其原本意思是说: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并且是万物的来源。我们无法想象天地万物未有之时的状态,只能肯定地说,如果天地万物不是变迁无已的虚幻梦境,那么必定有个起源与归宿,这就是“道”。
老子继续指出道的特性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肯定了道的永恒性与普遍性,也即是道对天地万物的超越性与内存性:既完全异于变化之物,又内存在于其中。像这样的道,实在不是一般用语可以描述的。
庄子如何表述“道”
那么,庄子是如何表述道的呢?他在《大宗师》篇中说:“道,有真实有验证,无作为无形迹,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可以体悟而不可看见;自己为本,自己为根,在没有天地之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造就了鬼神,造就了上帝,产生了天,产生了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以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以为深,先天地存在而不以为久,比上古年长而不以为老。”
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但依然不易理解。一般人习惯以具体的方式探问:道在何处?在《知北游》篇中,就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道”在哪里?
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在蝼蚁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出声了。他不敢再问了,因为庄子的回答越来越不堪,完全异于一般人所想象的道。一般人总以为道是高高在上的某种原理,或者是决定天体运行的某种力量,结果听到的却是蝼蚁、杂草、瓦块、屎尿,从动物到植物,往下再到矿物与废物,好像是再怎么低微卑贱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主持撰著了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第二卷探讨中国科学思想的起源。他特别引述庄子“道无所不在”的那一段对话,然后指出:“这正是科学家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无偏爱态度。”作为科学研究者,看待万物首先要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不可掺和个人主观的情绪及意愿,而只能就万物本身的状态去作客观的探讨。
李约瑟的话也许没错,但并不是庄子的兴趣所在。庄子能够保持客观而冷静的观察态度,是因为他明白一切由道而来,又回归于道,并在道中形成一个整体。既然处在同一个整体中,我们看待万物又何必夹杂个人的情绪与意志呢?
科学是求真的,而庄子求真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了解每一样东西的细节,而是要将万物回溯到它的根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再由此孕生无限的审美感受。庄子不是科学家,而是向往“究竟真实”的哲学家,以及由此欣赏万物的美学家。
道无所不在,所以万物都显示了道的光辉,只是人们未必体验到这个秘密。道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样我们才有了自在逍遥的可能。
道如大海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古时候的人,他们所知的抵达顶点了。抵达什么样的顶点呢?有些人认为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未始有物),这是到了顶点,到了尽头,无法增加一分了。其次,有些人认为有万物存在,但是万物之间未曾区分。再其次,有些人认为万物之间有区分,但是未曾有是非的争论。是非一旦彰显,就造成道的亏损。”
我们一般人不是处在争论是非的层次吗?因此,若想抵达最高智慧,应当努力做到:一、超越是非的争论;二、超越万物之间的区分;三、超越对万物存在的肯定。既然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我们确实应该认真思索:万物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领悟“未始有物”,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那么我们就抵达最高智慧,可以合乎庄子的期许了。
[p=16, null, left]但是这到底在说什么?可以这样解释:万物的存在是暂时的,一直在变化中的,它在出现之前与结束之后,其实并不存在。因此,从永恒的眼光看来,无一物真正存在。明白这一点,才有可能觉悟,原来真正存在的一向只是一个“道”而已。
没有经过这种否定万物的思考过程,就无法领悟道是什么。让虚无的归于虚无,才有可能呈现真实。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面对万物时,要询问:“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意思是:万物之“有”,实在让人惊讶;万物之“无”,才是合理现象。为了厘清万物之“有”是怎么回事,哲学家前仆后继,而最后的心得是:为了说明这样的存在,必须找到它的起源与归宿。在庄子看来,这儿所说的正是“道”。庄子肯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能够由“未始有物”推展到“万物皆美”,关键在于能够悟道。
人的一生有如一滴水,从饱满丰润逐渐蒸发殆尽,因此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让一滴水不要干涸?”答案只有一个:“把它丢到大海里去。”大海所象征的正是“道”。人若回到道中,不仅所见无一不美,自身也将得到真正的保全。庄子在《庚桑楚》篇中说:“谁能了解有、无、死、生本来是一体的,我就与他做朋友。”我们不妨以此自许,希望能与庄子“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
最后编辑zxmy 最后编辑于 2016-11-07 23:11:0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trl+Enter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