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关于严厉惩治侵权者的讲话>>> http://www.zuoxuan.net/YS/YS/2.asp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尹帅军:中学课本最大失败,选了自杀的诗人海子的作品,却没告诉... [复制链接]

1#
2017-01-16 10:01:51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尹帅军

  题记: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排名第一,中国青少年自杀率世界排名前列。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8-34岁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杀是其中最大的死因,超过了车祸、疾病等。自杀人数是他杀人数的7倍以上。即使算上成年人,在中国所有死亡人群中,自杀也是第五大死因。有调查显示,6%-13%的青少年至少尝试过一次自杀。
  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应该把一个脆弱的自杀的诗人的作品放入课本,却不告诉学生如何摆脱脆弱,如何强大起来?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喧哗骚动的时代,青年们、孩子们的内心不可避免的有许多困惑、迷惘和痛苦,此时最该赋予他们清澈的理性和勇气,让他们认识真实的世界,认识真实的人性,给予他们信心、力量和方向,而不该是一个纯真、迷惘、自杀了的诗人。

  海子,不想长大的孩子
  二十多年前,诗人西川写下这段文字:“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的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
  时间过去了二十来年,我们发现海子的确成了一个神话。如果让我们列举最近30年最著名的几位诗人,毫无疑问,海子名列其中。当我们看到他的诗,便想到他本人。他的诗和他本人合为一体,不可分割。他追求一种梦幻般的、纯净的、正在消逝的事物,他想要将这一切定格为永恒,最后只得以生命捍卫自己的诗歌。他在世时名气很小,但是在他死后,传记、纪念文集接连出版,网络上关于他的文章接连不断,他的诗甚至被编进了中学语文课本。他被称为圣洁的人,有一颗赤子之心。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自从海子那一代诗人之后,诗人们似乎是约定好了,他们集体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站在社会生活的前台。或者换一个说法,自从诗人海子自杀之后,诗歌也跟着死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诗歌、这样的诗人是再也不会出现了。即使出现,也会被湮没,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巨变。海子生前,巨变其实已经开始,只是因为他太过专注于自己的诗歌,所以视而不见。在他死后,这场巨变突飞猛进。东欧剧变,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分裂,伊拉克战争,美国一超独大,中国加入全球化分工体系,改革开放大步迈进,国企改制,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2亿多农民工,6000多万留守儿童,教育医疗房地产改革,两极分化,腐败问题,理想主义消亡,道德滑坡,物质欲望娱乐文化繁荣昌盛......
  整个社会充满喧哗与骚动,却难以找到安稳、永恒的东西人们失去了信仰共产主义——人类共同的理想已经淡漠,个人的幸福也越来越难以把握。感情、婚姻越来越不可靠,媒体轮播着欺骗、伤害和痛苦,校园也不再是净土,“纯”已经被嘲笑为“蠢”。在如此巨变的时代,若是想过一番安稳日子,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追求真善美,不委曲求全,那真是不容易。
  而当我们回首时,却发现海子已定格为一幅纯真的画像,白璧无瑕。他与麦地、草原、花朵、清晨、夜晚、湖水、天堂、大海永远在一起。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这样的生活多么纯净,多么美好。难怪那些厌倦了现代浮华、混乱生活的人们喜欢海子。这些或多或少都有一个特点,有点犹豫,有点脆弱,对于这个世界无所适从。
  喜欢他的人毫无保留的赞美他,认为他是世间最纯真的灵魂。
  《海子传》里说:
  “诗人是世界之光。这光芒射自天堂,它映照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世界上缺少了诗人,我们的精神暗淡,大地垂首默默无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的诗人。”
  “海子对中国诗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把生活中的“苦”置之度外,沉溺于诗歌的求索之中,造就了一个神圣的诗歌神话帝国,他在自然的潜意识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一生都在向太阳求证生命的真理道路,他的诗歌足可以冲击人类智慧的光芒。”
  诗人谢冕说:
  “这颗彗星的陨落给人以震撼;他的陨落时间以及他的陨落方式、他的一生似乎只是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他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
  一位网友说:
  “再也不会有这样干净的年代,再也不会有这样纯净的诗歌,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群人纯真的梦想。”
  可是,是否应该把海子的诗歌编进中学语文课本呢?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哗骚动的时代,青年们、孩子们的内心不可避免的有许多困惑和迷惘,此时最该赋予他们清澈的理性、勇气,让他们认识真实的世界,认识真实的人性,给予他们信心、力量和方向,而不该一个纯真、迷惘、自杀的诗人。

  海子为何自杀
  他们喜欢海子,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认真的想一想、问一问,海子为什么会自杀?
  海子自杀了,他为什么要亲手了断自己的生命?
  他有没有可能不自杀?难道他在童年时就想到自杀?他是怎么走上自杀道路的?
  为了追求一个诗意的境界,为了一个诗歌的梦想,他自杀了。一个逼迫人亲手了断自己生命的的诗歌道路难道不值得认真反思吗?
  伟大的诗人们紧扣时代脉搏,们立于时代潮头敢于挺身而出。他们是行动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当中。而在海子的诗歌中,我们看不到这样的诉求,为什么?
  海子歌唱自然,麦地、太阳、草原、花朵、清晨、夜晚、湖水、天堂、大海,他所描画的自然和其他诗人的自然有什么不一样?他的诗歌理想是什么?
  再进一步,人们是为了写诗而生活,为艺术而艺术,还是像中国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文以载道”,为了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而写诗?是在这个世界上体验了、感受了、思考了、战斗了、生活了,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像许多艺术家所宣称的那样,“为艺术而艺术”,而后便像梵高、川端康成、海子那样不得不自杀?海子一生热爱梵高,他也像梵高一样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海子带着四本书自杀了,《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的《康拉德小说选》。毫无疑问,他喜欢这四本书。可是这四本书有哪一本是教导人自杀的?
  《圣经》禁止人自杀。
  梭罗一个人与森林、湖水为伴,种豆、钓鱼,做隐士。他有爽朗的性情,他说:“黎明带回来了英雄时代。”“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同希腊人。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 他热爱自然,绝没有海子的绝望和迷惘。
  海涯达尔是人类学家。通过研究调查他得出结论: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第一批居民,是公元5世纪从拉丁美洲漂洋过海过去的。一些学者认为他在讲笑话,因为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海雅达尔坚信自己的观点。并和5位同伴筹措资金,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样,造了一只木筏。1947年4月,他们从秘鲁漂洋西去,经历了千难万险,历时3个多月,横渡4000多海里,终于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这样勇敢、执着的人怎么可能去自杀?

  康拉德是位乘风破浪的船长,虽有《阴影线》,但也富于斗志,敢于迎战《台风》,富于《青春》气息。《阴影线》、《台风》、《青春》是他的三部小说。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想要自杀。海子到底是否读懂了这几本书和作者。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海子也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有选择自己诗歌理想的权利。但是权利和自由,不能成为自杀的辩护词。
  如果因为一种固执的选择造成悲剧性的结果,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如果我们不能从中吸取任何经验和教训那么这个诗人实在是白死了。他的死毫无意义。喜欢他的读者只与他产生共鸣,与他一起迷惘和痛苦,却不能获取新的力量战胜绝境,直面生活,勇往直前。
  归根到底,真正好的思想文化必须能够解释解决现实问题必须能让人面对生活的各种困苦,能够有勇气和信心,能够幸福。
     脱离现实的、虚幻的诗人
  海子献身于写作,但在写作之外,他一无所有。
  西川回忆:
  “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那是1986年夏天,我去昌平看他,我拉他去看了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苏联电影《白痴》,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
  《海子传》中记述:
  “但是,终使母亲担心的还是他的人际交往,她认为自己的儿子社会经验欠缺,又有一点儿自命清高,这样的性格一定不能处理好同领导、同事们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海子带母亲去政法大学的操场上散步,遇到一位政治系的领导,这位领导看到海子领着一位中年妇女散步,估计她是海子的妈妈,就主动向海子先打招呼,海子只是轻声“嗯”了一声,并没有过多地搭理领导的问候。等那位领导走远后,妈妈责怪他说,要虚心地和领导处理好关系,不要目中无人! 海子的回答是:那个人虽然是领导,实际上肚子里的“墨水”并不多,没有必要去和他多讲话。”
  他不仅不屑于与“没有墨水”的人交往。甚至除了诗歌之外,其他事物都不重要。诗歌就是他的一日三餐,就是他的精神食粮。他说:
  “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多么伟大的志向啊
  可是他却不关注中国,也不关注人类,不关注现实世界。他不关注“没有墨水”的学校领导,也不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心地善良,应该会对一个陌生人、普通人微笑,可是谁又能否认他的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呢?他绝对不会成为毛泽东所说的“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不是来自现实生活,追求的真理也是不来自现实生活。伟大的诗人、作家,无一例外都要与现实发生关系,他们在现实中爱与恨,在现实中斗争。而海子的诗歌却取消现实,无视现实,逃避现实。

  诗人西川  西川在《死亡后记》一文中写道:
  “海子的死使我对人的生活方式颇多感想,或许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被一张网罩住,而这张网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一般说来,这张网会剥夺我们生活的纯洁性,使我们疲于奔跑,心绪难定,使我们觉得生命徒耗在聊天、办事上,真如行尸走肉。但另一方面,这张网恐怕也是我们生存的保障,我们不能否认它也有可靠的一面。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婚姻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会像一只只手紧紧抓住你的肩膀;你即使想离开也不太容易,因为这些手会把你牢牢按住。但海子自杀时显然没有按住他肩膀的有力的手。”
  按照西川的说法,按照海子和许多诗人的说法,世俗生活会毁掉他们生活的纯洁性,毁坏诗歌的纯洁性、灵性。对于他们来说,这无疑是对的。
  一位读者这样写道:
  “后来的后来,海子死了,骆一禾死了,接着是方向,戈麦,更有名气的顾城、谢烨......一大群不妥协却迷惘,不断追逐不断信仰而后又被信仰所抛弃的诗人们,一个一个都选择了死亡。诗人的死亡成了一种集体现象,有人冠之于:诗人的死,是一种永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但西川还活着,他也有痛苦的拷问自己:‘为什么海子死了,我还活着?’”
  “为什么你死了,西川还活着?因为西川在这条路上不再迷茫,寻求到了诗歌的本真?不,否则他不会如此诘问,否则他不会沉寂这么多年,写出散发着油烟味道的诗歌,再无当年的神性与灵气。我想是因为生活,它的力量过于庞大,如果没有勇气与它一刀两断,就得慢慢被它锻造。”
  古语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他们只能在逃避现实时找到灵性。
  西川还活着,但是当80年代过去,当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丧失之后,当物质主义、欲望文化、消费文化开始主导我们的社会,西川就失语了,他也失去了灵性。
  普希金不停的战斗;歌德一遍遍的教育青年作家,要写出纯真、爽朗、宏伟、崇高、妥帖、健康、有力的作品,以优秀的文化教育人民;拜伦与流俗的英国社会战斗,最后献身于希腊民族解放斗争;切•格瓦拉领导起古巴革命;聂鲁达歌唱着战斗和爱情,加入共产党,反对右翼政府,参与到拉丁美洲的变革之中,他说“我的敌人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在侵略越南的人”。

  所有伟大的诗人都是参与到社会巨变当中,他们在社会巨变中展现自己的人生和诗歌。而我们的诗人却逃避现实,不敢直面人生。他们要塑造一个完全独立的诗歌王国,一个纯美的境界,并以此为人生目的。
  同时,他们还有着知识分子的优越感。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他认为自己在做着崇高、伟大的工作,万人都要将火熄灭,而他却独自一人将火炬高高举起。他陶醉在虚幻的、崇高的、伟大的壮举之中聊以自慰。这种自恋的心态,在知识分子圈可以说是普遍现象。许多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诗人、作家都很自恋,他们自视甚高,瞧不起老百姓。他们以为自己手中握着真理,自己品德最高尚,可其实他们并没有为人民做出什么贡献。反而是那些真正为人民做出大贡献的人,最赞美人民,他们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海子陶醉在诗意中,陶醉在虚幻、纯粹、美好的感受中。时间越久,越会觉得只有这样诗意美好的感受才值得追求,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不够美。气球吹得越来越大,最后只需要一根针轻轻一扎就会爆裂。他的诗意和美好没有根基,因此他的内心也就没有信心和平静。一接触到现实,必定痛苦。他在《日出》中写道。
  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
  我再也不会否认
  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
  另一首诗中他又写到:
  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
  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
  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
  从黎明到黄昏
  阳光充足
  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幸福找到我
  幸福说:“瞧 这个诗人
  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
  可是,他一点也不幸福。他的情绪变幻不定,太易受外界的影响,一会儿幸福无比,一会儿又失魂落魄。
  这个黄昏无限痛苦
  无限漫长 令人痛不欲生
  ……
  再不提起过去
  痛苦与幸福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他又是如此痛苦,如此固执、自视甚高。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他相信天才短命,他不屑于世俗生活,他对生存和社会事务一窍不通。而要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编织出超凡脱俗的诗歌生活,谈何容易?社会现实冲击而来时,如何保持那脆弱的灵性?
  所以最后,他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留恋,他宁可选择最残酷的方式去追求他的美好。

  艺术和科学的责任
  他热爱诗人荷尔德林和画家梵高。荷尔德林最终发疯,梵高最终自杀。
  荷尔德林在给他的兄弟的信中写到:“我们生活的时代不是诗人的氛围。”
  在给另一个朋友的信中他写到:“我给予自己的唯一乐趣在于,偶尔在纸上写下发自一个热情的灵魂的几行字;但你知道,这种乐趣是转瞬即逝的。”
  海子在《我所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写到:
  “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她(诗歌)只是一个安静的本质,不需要那些俗人来扰乱她。她是单纯的,有自己的领土和王座。”
  他想要将瞬间变成永恒。一切看起来很美,但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而已。他们主观性太强,缺少对于现实世界的客观态度。
  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大诗人的观点。歌德不仅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思想家,还是个科学研究者,在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果和发现,同时也是个画家,并参与政治,曾在卡尔·奥古斯特的政府(德意志邦国之一)中任职。歌德说:
  “就诗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他只能表达他自己的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能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就是一个诗人了。”
  “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
  “一切倒退和衰亡的时代都是主观的,与此相反,一切前进上升的时代都有一种客观的倾向。”

  歌德要的是直面现实。只有以认真、客观的态度研究现实,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如此,时代才可以进步。为了抵御同时代德国文坛浪漫主义的颓废作风,他教育青年作家要研究客观世界,要写纯真、爽朗、宏伟、崇高、优美、妥帖、健康、有力的作品。
  歌德赞赏纯真伟大的精神。他说: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
  只有具备雄伟的人格、勇气、力量,才有勇气认识严酷的现实,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保有纯真。像海子那样婴儿般的纯真,只会被现实扼杀在摇篮中。
  歌德在谈论自然世界时说到:
  “在研究自然时,我们所要探求的是无限的、永恒的真理,一个人如果在观察和处理题材时不抱着老实认真的态度,他就会被真理抛弃掉。”
  歌德反对基督教的神创造了人的说法,也反对人是宇宙造物的目的的说法。
  “人有一种想法是很自然的,就是把自己看成造物的目的,把其它一切事物都联系到人来看,看成只是为人服务和由人利用的。”
  他反对这种想法。显然,歌德和海子的人生态度大不相同。
  我们再来看科学家关于人生、自然和艺术的观点。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战争、和平、个人、社会、国家、教育、哲学、文学、伦理、宗教、法西斯主义、麦卡锡主义、黑人问题等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他也多次提到自己的世界观,即“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所显示出来的崇高庄严和不可思议的秩序”,他将其视为宇宙宗教情感。这并不是有神论的世界观,因为其中并没有“神创造了世界”的任何含义。他说

  “我从来不赋予大自然一个目的或目标,或任何能被理解为拟人的东西。我眼中的大自然是一个我们只能非常不完美地理解的宏伟的结构,而这必使一个沉思者充满了‘谦卑’的感觉。这是一种与神秘主义毫不相干的真实的宗教感觉。”
  “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神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他认为人类的活动也有一种伟大的秩序在里面。他说:
  “科学研究是基于这个观念,即每一样事情的发生都为自然规律所决定,人类的活动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的观点和中国古人的观点非常相近,老子说过:“天地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并不认为世界上有神,或者神创造了世界。他不认为自然界、宇宙有一个目的,宇宙和自然的美并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但是这也并不妨碍他赞叹自然界和宇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宇宙万物之间有一种伟大的秩序、规律,这种秩序和规律令人赞叹。人的内心也有这样的大道和秩序。人应该遵循大道而生活。
  爱因斯坦认为,正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将这种宇宙宗教感情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他说:
  “按照我的看法,在能够接受这种宇宙宗教感情的人中间,把这种感情激发起来,并且使它保持蓬勃的生气,这正是艺术和科学的最重要的功能。”
  伟大的诗人从来也不缺乏情感,但是在伟大的激情背后,还应该有着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人性的理性认识内心有伟大的信念和勇气,能够在面对艰难困苦时候保持内心的平和;更应该是参与社会变革的行动的人。

  海子有没有可能不自
  西川认为,也许一张社会关系的网能够把海子笼络住,让他留下来。也许婚姻可以把他留下来。虽然这张网会毁掉他的纯洁性、诗性与灵性;虽然这张网不过是一张狗皮膏药,治标不治本;说不准哪一天,他就会忍受不了这张网。
  也有人认为,如果海子生前有机会出版自己的诗集,获得名声与追捧,他也有可能活下去,在自己的小圈子自娱自乐。如果海子有这样的机会,他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内自娱自乐呢?是否可以编织起自己的诗歌帝国和神话呢?
  也许可以吧。

  宫崎骏,闻名世界的动画导演,他的作品也富有幻想,且非常关注社会生活,常有环保、梦想、行动、斗争这样的主题。他的作品的基调是幻想的,活泼的,色彩光明的。宫崎骏成长于二战后,当时日本文艺界左倾明显,共产党运动也红红火火,宫崎骏还曾任过工会书记长。虽然他本人并不信仰共产主义,但是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却是自始至终的。他批判日本社会,我们用毒品、体育竞技或宗教等逃避对现实的关注”。他以动画片来作为自己参与社会变革的一种手段。
  而海子缺乏的正是这种态度。没有与假恶丑的斗争,真善美如何有容身之地?
  所以要让海子活下去,要治疗他的绝望,根本的办法还是改变他的世界观,让他重新思考,重新认识世界和人生。
  喜欢海子的朋友,你们应该懂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无处可逃,逃避只有死路一条。
分享 转发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trl+Enter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