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关于严厉惩治侵权者的讲话>>> http://www.zuoxuan.net/YS/YS/2.asp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一南:《纽约时报》揭了老底儿,必须警惕美国网络攻击! [复制链接]

1#
2019-06-29 14:07:38  来源:“CNR国防时空”  作者:金一南

  美国是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最强大的国家,最早成立网络司令部,把网络攻击作为主要军事手段之一
  【导读】据美国《纽约时报》16号爆料称,美国政府官员承认,早在2012年就已在俄罗斯电网中植入病毒程序,可随时发起网络攻击。这一惊人爆料立即引发世界关注。
  那么,网络攻击威力如何?网络安全若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哪些严重后果?这些就是今天《一南军事论坛》将要关注的话题。
  

  《纽约时报》是美国严肃报刊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资料图)  主持人:美国《纽约时报》一则关于美国在俄罗斯电网中植入病毒程序的爆料引起舆论哗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报道大发雷霆,他连发推特怒怼《纽约时报》在“编故事”,是“叛国行为”,是“人民公敌”。一南教授,您觉得这则新闻的真实性有多大?
  金一南:我认为这则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高的。你看,特朗普对《纽约时报》的攻击,说《纽约时报》是叛国行为、是人民公敌,如果仅仅造了个假,编了个假故事,至于是人民公敌吗?至于是叛国行为吗?从他的言辞中可以看出,这次《纽约时报》是把美国的部分老底儿给揭了,所以才是叛国行为。《纽约时报》作为一个比较严肃的报纸,若没有充足的事实依据,一般不会轻易报道的。
  《纽约时报》披露的这个消息,应该引起世人高度的注意,要思考美国有一帮疯子他们究竟想要干什么?前段时间,委内瑞拉政府的网络突然瘫痪,国际舆论都猜测是委内瑞拉反对派做的,但委内瑞拉反对派没有这么强的网络能力。我们都知道,支持委内瑞拉反对派的瓜伊多的背后就是美国,美国可以向他提供技术,实际上是美国人在操盘。我们从委内瑞拉电网被瘫痪的事件中,能清晰看出,美国人今天具备瘫痪对方电网的能力。
  

  3月9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发表讲话,指责美国对该国电力系统进行高科技“电磁攻击”
  而《纽约时报》的报道绝不是空穴来风,2012年就在俄罗斯电网植入了病毒,随时可以发起网络攻击。这其实并不在于谁要攻击谁的网络问题,而是开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就是网络战的先例。网络战是什么?如果网络战攻击对方的军用目标,瘫痪对方的数据链系统,瘫痪对方的自动化指挥系统,那是一回事,而用网络战攻击民用目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就相当于拿核武器直接杀伤对方的平民,这给世界带来了非常危险的一个信号。
  所以说《纽约时报》爆料美国2012年给俄罗斯电网植入了病毒,虽然美国没有发起攻击,但美国有能力使俄罗斯的部分电网或者全部电网瘫痪。这仅仅是在威胁俄罗斯一个国家吗?不是,是对全世界所有国家造成了威胁!所有使用互联网国家的电网,包括医院系统、供电系统、煤气系统,各种各样的民事系统,这种网络战一开,给世界带来的将是极其恶劣的后果。
  

  网络战正在成为高科技战争的一种日益重要的作战样式
  主持人:据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切斯尼对美军这一网络行动洋洋得意地称“这是21世纪的炮舰外交,我们过去常常把军舰停泊在对方国家岸边,才能征服它们,现在我们不为人知就可以进入对方电网等关键系统,令其付出巨大的代价。”可以说,这番话完全暴露出美国网络霸凌的嘴脸。那么一南教授,美国网络战能力究竟有多强?是否真如他所宣称的那样,华盛顿能让俄罗斯瞬间陷入一片黑暗?
  金一南:互联网首先就是美国研究出来对全世界推行的,1993年底美国向全世界推行所谓TCP/IP协议,互联网正式登上了国际舞台。互联网是美国首创的,规则是美国制定的,9台根服务器都在美国。所以要进行网络的窃听、盗窃或监听,包括进行网络战争,美国都具有最强的实力,无论是硬件软件都有最强的实力。
  

  互联网是美国首创的,规则是美国制定的,九台根服务器都在美国
  而且美国还是全世界最早成立网络司令部,最早进行网络战研究的,所以说他今天有点洋洋自得,拿这东西来威胁别人。但是,既然你用这种方式威胁对方,对方也能反制于你,不要以为你美国的民事系统就非常强大,就坚不可摧,各国的民事系统瘫痪后,对整个全世界带来的都是灾难。比如金融系统一旦遭到网络攻击,我们今天都是电子存单,都是手机银行,突然之间银行存款全部查无实据,一个国家信用崩溃,将带来什么样的局面?包括煤气系统、电网系统、自来水系统、公交系统,包括未来的智能系统,智能指挥、人工智能。当我们在津津乐道谈论5G、万物互联的时候,互联网一旦中断,这世界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所以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断网,整个全世界经济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我记得2015年去美国的时候,曾和基辛格先生、布尔津斯基先生会谈过。他们一致认为,美国和中国很可能最先达成协议的互信领域是网络安全。为什么呢?他们说美中双方都有必要达成协议。在网络领域互不攻击对方的民事目标,因为民用系统都很脆弱,而且都很关键。所以当时美国清醒的政治家,都提倡美中互不攻击对方的民用网络系统,都认为在这个领域最有可能达成协议。但是直到今天,中美网络安全互信协议都没有达成。因为今天的美国没有像基辛格先生、布热津斯基先生这样清醒的政治家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提出,中美这两个大国只有合作,才是应对网络威胁的有效途径
  今天是博尔顿、蓬佩奥等一帮人,他们懂多少科技知识?懂多少现代战争的危险?他们炫耀美国的力量,却不知道这种双刃剑最后会伤及自身,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禁止网络战对民事体系的攻击比禁止核武器攻击可能还要迫切。因为核武器使用受限,但网络作战随时可以启动,天天可以使用,现在就能使用,这给全世界带来很大的危险。
  

  美国网络部队已能同时针对多目标执行多网络任务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美国是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成立网络司令部、把网络攻击作为主要军事手段的国家之一。其实不只如此,《纽约时报》还披露出一个信息,去年夏天美国已经开始放宽相关的法律授权限制,允许在发生冲突时对对方国家的网络进行瘫痪性攻击。
  此外,特朗普去年签署的“13号国家安全总统备忘录”赋予了网络司令部发起网络攻击的权力。那么一南教授,种种迹象是否表明,美国未来将发生战略转变?网络战将会成为其主要战略手段之一?
  金一南:事实证明,并不是美国未来要发生战略转变,而是他现在已经在转变,已经制定了网络战的战略手段,只是这样的手段是秘而不宣的。
  比如,2009年、2010年,美国通过以色列黑客入侵伊朗的核反应堆系统,把伊朗的整个核计划搞乱。表面上看,好像是伊朗核反应堆的网络系统中了病毒,实际上是遭遇了网络攻击,是美国策动,并利用以色列的黑客进行的。这类消息对外都不公布,但是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被披露出来。
  

  伊朗核反应堆的网络系统中了病毒,实际上是遭遇了网络攻击
  所以说网络攻击对美国来说并非全新的东西,他已经用过了,已经给对方造成伤害了,已经占到便宜了,只不过相关消息今天才被披露出来。美图早有这样的战略、这样的安排了,这手段也早都实施了。如果说过去国际社会没有证据,情况不太清楚,那么今天应该引起全世界充分的重视。如果攻击对方的民事网络系统成为一种常态,那么对全世界经济发展、安全保证都将产生灾难性、颠覆性的影响。
  

  美国如对民事网络系统发起攻击,对全世界经济发展、安全保证都将产生灾难性、颠覆性的影响
  它带来的是整个系统的瘫痪,带来影响是巨大的。美国鼓吹人权至上、自由民主,当你随意地攻击别的国家,将无辜平民致于这种极大的灾难之中的时候,你的人权,你的道德标准,你的价值规范到底在哪里?这种网络武器的使用,对道德标准、对价值观念都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考验。而美国以前之所以秘而不宣地干那些事情,是考虑到了国际上这种道义的压力,所以他不说。
  但今天这届政府,一直鼓吹坚持美国利益优先,美国利益第一,只要我有东西我就能随意攻击你,我有优势我就能压制你,你就必须按照我的条件去办,今天的美国政府的霸权心态暴露无遗。
  

  美国这届政府毫无底线地坚持利益优先
  主持人:可以说,无论在技术上、法律上,还是战略上,美国的网络战略已经变成攻击性的网络战略,美国已经成为全球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那么面对离人类越来越近的网络热战,我们需要警惕些什么?
  金一南:网络战给全世界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感觉恐怖的问题,它会扰乱人类发展,扰乱社会正常发展的进程。当然网络战绝不是单方面的,它是双刃剑,伤及别人的同时,最终也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斯诺登披露美国利用网络窃取对方的情报,利用网络对对方实施攻击。阿桑奇也有类似的披露,美国利用网络做了太多事情。这些网络攻击,网络的渗透、网络的颠覆,包括颜色革命,很多都是从网络开始的,所以说我们今天必须对网络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
  

  斯诺登披露美国利用网络窃取对方的情报,利用网络对对方实施攻击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强调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虽然《纽约时报》披露出可能遭遇网络攻击的是俄罗斯,但我们难道就不需要重视吗?我们不需要考虑电网安全吗?不需要考虑金融系统安全吗?我们的金融系统,包括国家电网使用对方的编程、软件、操作系统的时候,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对方是否已预留了后门,这些软件硬件可能带给我们什么隐患和威胁,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充分的考虑。
  

  要紧盯网络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突破网络安全技术瓶颈,把“锁”和“钥匙”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威胁俄罗斯时,我们要举一反三,考虑我们自己的民事网络的安全。当人们联系最紧密的时候,巨大的危险也靠近了,利益靠得越近,危险随之也会靠得更近,这是要充分注意的。
  (记者:周宇婷;转自“CNR国防时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