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规律不可违背 左旋能量 生命源泉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评价 [复制链接]

1#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评价
到工农兵锻炼实践,其实是接班人和主人公的必要前提!

zxmy 于 2014-8-4 10:57:00 发表在:
红旗飘飘论坛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评价
    
    2014-05-22 10:52:03  作者:关东草  来源:  
    【 提要】
    
      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毛主席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部署和具体措施,对知青运动的妖魔化和神话都是错误的,违背历史本来面貌的。知青上山下乡主要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世界观,这是根本性的,不能离开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为自己为别人而歪曲历史,要坚持辩证唯物史观。  
    
      (一)、知青运动与文革是不可分割的。把知青运动与文革切割开划清界线,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知青运动是一场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知青运动是文革的组成部分之一,知青运动不是孤立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同一历史时期,先后与知青下乡的还有五七战士,其中包括中央、国家机关,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还有大专院校的教师等,也有医疗系统的卫生人员,巡回医疗队,深入到边疆农牧场、海防前线的医疗队等。有的地方还有商业系统的送货下乡运动。在城乡,各个企事业单位机关工矿企业还有各级各类下放人员,单位家属社区街道等组织的五七工厂和农场等。把知青运动与文革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否定知青,否定文革与肯定知青,否定文革,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之,都在标榜评自己价知青运动不能以个人在知青下乡中的经历得失感受为标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这一历史过程。而实际上则是历史唯心主义。有的人经历上山下乡一路顺风顺水,最后又披上了一件洋外衣,有了洋文凭,就大骂特骂,就把文革和知青捆在一起谩骂一气,有的人下乡又下岗,也要骂。更多的隔代人是没有下过乡的道听途说是跟着骂的。有的人是为了肯定自己才不得已肯定知青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主观主义。为了维护和反对某些人而肯定或否定知青运动的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特定的人或某一群体为标准来肯定和否定知青而不是依据历史事实,甚至违背历史事实的主观主义,都不是辩证唯物史观。但是不管怎么评价知青运动基本都要与文革划清界限的,什么知青运动不是文革的产物等等。改开以来对知青问题一直持否定态度,尤其是在十八大前后,舆论又火热地翻炒了这个问题,这里面也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人们希望的和不希望的问题终究还是连续地发生了,这也就叫做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吧。实践证明世界观没有改造好的知青走起资本主义道路来胆子更大,步子更快,腐败的力度更大,他们总是以实际行动证明,文革是错的,资本主义是对的。
    
      (二)、知青运动与教育革命是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的。
    
      文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革命,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学制,考试制度,升学制度,分配制度等。文革废除了科举制度,废除了科举取士的封建制度的残余。不废出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制度,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知青运动,所以知青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和反修正主义的大革命。知青运动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反修防修防止复辟的战略措施,其目的在于培养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又实践经验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实践证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新贵族,新八旗子弟的重现。毛主席当年的决策既有实践经验和群众基础也有社会调查。
    
      以极左的步伐,一夜之间就复辟洋科举考试是对广大的知青(当年540万:27万)是最大的不公平,现在一直把那件是当做拨乱反正的进步来歌颂。抛弃掉了大多数,政策倒向不是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只能扩到社会矛盾。猫论是反对知青下乡的,在他三卷本子中是有据可查的,走汪东兴的后门安排两个子女上工农兵大学,这也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李庆林给毛主席写信反映知青的问题,毛主席是有回信的,并没有见到给邓回信,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毛主席对于当时普遍存在着的官僚主义是极端的不满意。地方的知青工作做得怎样有能力问题,也有态度和立场问题,主要的问题不是什么极左而是极右的不作为,软懒散,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总不能让毛主席老人家去当县长当生产队长吧,具体工作还要依靠地方和基层吧。后来废除了知青上山下乡了,其中也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问题,更主要的是路线问题。停止了上山下乡,随后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砸三铁毁掉了大量国企。刚回城不久就基本全下岗了,走资派到底给谁落实了政策。
    
      改开以来,教育改革也一直不断进行,一直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改革,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自不必说,就连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即所谓的教学理念也完全西化了。彻底排除了马列主义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彻底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这个问题可以看有关教改的纲要)。
    
      文革后期的所谓人才断层,人才青黄不接的说法,是世界观决定人才观的反映。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决定了资产阶级的人才观,在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看来,经过三大实践经验的锻炼和考验的知青不是人才,只有在海外镀层金,花钱卖个假文、凭洋文凭才是人才。昨天大家还在一个地垄沟搂锄杠,一转身人家换了一件洋外衣,混个洋文凭就是人才了,命运就有天渊之别了。不同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需要不同的人才。人才观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所决定。
    
      所谓人才断层是一种客观现象,的确出现了人才断层,但断的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的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精英人才,而不是有实践经验的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否定文革,否定知青以后出现的小皇帝,小上帝,精英,骄子,宠儿,星腕,名家,名师,专家,学者哪个兜里不揣着一摞子文聘和各种考级证书,各种获奖证书。他们是人才。现在一年就培养几百万的人才,为什么政治、经济理论、法律观念、教育、文化、影视等等,各个领域都要依靠洋人,人才引进的,外资引进的,技术引进的,管理引进的,教育理念引进的,粮食种子(转基因)引进的甚至军演也是引进的,反恐要引进的。
    
      陪读,陪工作,陪留学等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有甚者是陪当兵现象,一人当兵,全家陪同,部队招待所长期驻满着士兵的七大姑八大姨赖着不走的现象也曾屡见报端。
    
      自从否定了毛主席提出的接班人五项条件和老中青三结合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四化干部标准,知识化是其中之一,知识化和年轻化,不但伤害了不少老革命,也殃及了许多小革命。最后知识化逐渐演化成了文凭化,搞假文凭,卖洋文凭,摇身一变成了洋博士,土博士,实际还是个初中水平。恢复了和无限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取士,出现了几万、几十万人争考同一个职位的空前的局面,如此壮观的场面,举世无双,不断涮新和改写着世界纪录。科举取士,唯文凭论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事实上,文革中厂矿企业的各种职工学校,职工大学,农业中专,短训班,学习班,读书班,厂来厂去,社来社去的办学形式层出不穷,重来就没有间断,只不过不看重文凭,不发文聘而已。看重实践能力。还有中小学生的普遍的有组织的学工,学农,学军义务劳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实践课。也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和方式,而且军训一项不但没法否定的,中断一个时期以后,现在还在继承实行,新生入学必须经过军训。
    
    
    
      评价知青不能离开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和贫下中农的教育。
    
      正面地说,知青十年是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和发展的十年,农村的集体经济制度,农村的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十年,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最普及的十年,农村医疗,农村的文化,农村的社会风气等都是最还好的时期,没有什么是依赖引进的。但是这绝不是知青的功劳,是因为有毛主席健在,广大的贫下中农跟着毛主席走集体化道路,集体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不断壮大。现在农村是啥样还有在这里说吗?停止了上山下乡,直接后果是殃及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接着就是包产到户等等,后续的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三)、妖魔化知青和神话知青同样是错误的。
    
      所有的伤痕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形象不是魔鬼就是神仙。而且魔鬼多于神仙。打家劫舍,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无恶不作,就是一群土匪下乡,为害乡里。男的都是座山雕,女的都是蝴蝶迷,这是魔鬼类型的,还有一类就是敢于同极左路线作坚决的斗争,背地里偷看禁书,唱黄歌,看科技书刊,等待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的。什么下乡镀金论,变相劳改论,受骗当了。其实都是极左论调。
    
      突出强调知青下乡对农村的正面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不像有些文字把知青运动描写的那样暗无天日,那样长夜难明。那样水深火热。但是却只字不提贫下中农对知青的教育作用,从改造两个世界的角度看,是有片面性的。肯定知青下乡运动,而又只字不敢提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只是说第一代领导集体,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现在评价知青的文字连“贫下中农”四个字都要回避,这叫什么尊重历史,贫下中农和农民是有区别的。贫下中农是个阶级概念,农民是职业概念,当时,贫下中农是农民的主体,农村中还有被监督的劳动改造分子也是农民,知青受教育是有选择的而不是接受所有农民的再教育,是接受拼下中农的再教育。现在评价知青的文字一般都不见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作用,不见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不见毛主席的教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现结合的是革命和反革命的分野。成绩都是知青自己的,撇开广大贫下中农大讲自己的功劳,什么知青精神啦,来了当年的老红军啦,这些自吹自擂的话,拍马屁的话还是不说的好。对于知青和知青运动也应该一分为地分析,有些知青做的是比别人好一点,这是客观事实,必须客观面对,提拔的也快,下乡两年就能当上县级革命委员委会主任,这些小直升飞机是一个一个是怎么起飞的,集体户的同学心理都十分清楚。绝大多数知青都是任劳任怨的,埋头苦干。问题在于是否敢于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一阔就变脸,接着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乡还不如不下。知青下乡虽然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但是,这决不能孤立地看待,不能绝对化,甚至去神话他,过分强调和夸张知青在农村中的正面作用,这与妖魔化知青运动同样是错的。
    
      知青下乡之前确实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农业生产的经验,什么也不会做,在思想感情上和贫下中农是有距离的。知青在农村学会了各种农业生产的知识,得到了锻炼,学会克服各种困难,在思想感情上与贫下中农的距离也拉近了。正真可以懂得劳动和自然资源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广阔天地是一所大学,在哪里同样可以学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学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下过乡的人才能真正地辩证理解什么是生产力,在农村农民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在工厂工人永远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公社解体了,村民都去外乡打工去了,让播种机自己种田去吧,播种机是第一生产力。
    
      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集体户是新融入到这个政社合一组成一部分,知识青年是一个有明确任务和政治方向的集体组织。是受双层领导的,受知青办和人民公社,双重领导。知青既是贫下中农的学生也是集体经济的生产力还是保卫红色政权的革命战士。兵团的知青是亦农亦兵,劳武结合,平战结合的。兵团撤了三股势力就来了,兵团在就只有一股势力,即人民的势力。知青运动是有系统有组织的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家庭到社会,从学校到农村生产队,有各级党政组织系统的组织和领导,知青队伍中也有党、团组织,民兵主、组织妇联组织。以集体户为例,有的地方叫插队,有知青户长,有农民户长,还有工人户长。概括地说知青是有组织的一个队伍。知青上山下乡巩固了工农联盟,缩小了城乡差别。
    
      知青与农民工不同,农民工没有组织性,一个黑包工头子,也是临时性的,随聚随散,主要经济盈利为目的。知青没有等级制都是人民公社的新社员,都是新的农民。不像现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什么中级、高级的,大腕的,精英的。在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过着集体劳动,政治民主的生活,当然也要参加一些必要的集体政治学习活动。或文艺宣传活动。民兵训练活动等,主流是积极的上进的。评优选先,入党提干,招工,征兵,升学,接班顶替等等一般都要经过自愿报名,群众评议,领导审批,政治审查四个程序,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有知青的民主鉴定,也有贫下中农的鉴定。个别不正之风走后门的受群众中谴责的会一夜之间传遍城乡的。知青有五不下政策,有病退返城的政策,并不是什么一刀切的,那是在虚构历史,一刀切的事发生在知青回城以后的九十年代工人被迫下岗。知青都有参加集体劳动的权力,下岗工人则只能自谋职业,因为他们不是人才了。
    
      正确认识和对待知青问题的前提是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客观评价和肯定知青运动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要说什么有“知青精神”是不妥当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主要是受教育。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怎么能有什么高于亿万工农的、游离广大工农之外的“知青精神”呢?知青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可以不顾当时的历史事实随意主观捏造一个知青精神吗?这和现在说什么农民工精神一样是荒唐的。满纸满篇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客观辩证,到头来还是掩盖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虽然没有了那些诽谤文学的变相劳改,受骗上当了,偷鸡摸狗,住牛棚,喝盐水,简直比二千年前的颜渊箪食壶浆的生活还要悲惨了。又冒出来一个“知青精神”。过犹不及,不是极左就是极右。不存在所谓的知青精神。也不会有什么农民工精神。窑工精神,打工精神,这精神,那精神,地沟油精神,假冒伪劣精神,什么黄赌毒黑精神,二代三代精神。都见鬼去吧!
    
      妖魔化知青与贫下中农的关系,妖魔化贫下中农,妖魔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这个问题有时间在具体说。
    
      【小资料】:
    
    
    
      毛泽东为接受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的教训,防止“中国赫鲁晓夫”的出现,曾提出接班人必须具备5项条件,先发表在1964年7月14日的《人民日报》,题目是《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这是中苏大论战“九评”的最后一篇,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篇。1966年,这篇文章中关于接班人条件的一段被编人《毛主席语录》。
    
    
    
      条件一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条件二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条件三他们必须是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条件四他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而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专横跋扈,对同志搞突然袭击,不讲道理,实行个人独裁。
    
    
    
      条件五他们必须是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而绝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文过饰非,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归于别人。
    
    
    
      五七战士:
    
       所谓五七干校,就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1966年 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1968年 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
    
      1968年 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战线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五七干校””是为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办起来的,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反对只重视脑力劳动,使大量知识分子和干部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1979年 2月7日,国务院发出《 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刘少奇讨论《北京市中学文化革命的初步规划》(1966年7月13日)
    
      刘少奇同志在1966年12月的检查书(原文)中写道:
    
      “在今年6月1日以后的50多天中,我在指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是路线方向错误,这个错误的责任应该由我来承担其它同志的责任。例如:在京的其它中央领导同志,国务院各部委的领导同志,新市委工作组,地方的领导同志等。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责任,但第一位要负的是我。”
    
      “此外,还同意了团中央关于中学文化革命的计划。使中学一、二年级放假参加劳动和军训以及教师集体集训。现在看来是不应该派工作组的。”
    
      中共中央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的批语
    
      字号:
    
      中发[1971]44号
    
      毛主席批示:同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