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关于严厉惩治侵权者的讲话>>> http://www.zuoxuan.net/YS/YS/2.asp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奇帆:听任房市高杠杆将是金融灾难 [复制链接]

1#
2016-03-08 08:23:58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记者
2015年的股市波动剧烈,给投资者造成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据中国经济时报3月7日报道,在“两会”重庆代表团讨论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指出,如果听任当前一些地方的房市高杠杆,将会是另一场金融灾难。  由于房市体量更大,牵涉面更广,加上房贷游戏规则、风险识别和监管上的不足,对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会更大,尤其是银行的坏账风险。
  黄奇帆说,当前我们国家去杠杆,包括去政府债务、包括去工商企业债务,还包括金融系统内部的各种杠杆,尤其要注意金融创新的杠杆和理财产品为了牟利而加的杠杆,特别要注意一些融资项目跨界叠加形成的高杠杆。
  黄奇帆举例说,比如最近房地产交易中有一些房产商——也有些房地产买卖中的中介公司,他们给购房者提供首付支持。我们一些银行的购房贷款首付已经从原来的40%降到30%,现在有些已经降到20%,如果房产商或者中介再给买房的人提供10%到20%的首付,实际上就使得买房的人变成零首付或者5%到10%的首付——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零首付,房价也就没头没脑地一两个月、三个月暴涨了30%、50%。这和去年股市高杠杆造成的3000点到5000点的后果是一样的。
  黄奇帆指出,要更注重去杠杆降风险,绝不能用加杠杆的办法来促销售、去库存。“如果用加杠杆的方式去库存,跟中央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会给经济带来巨大风险。”黄奇帆强调。
  

  无独有偶,中国楼市近日也出现了类似情况。3月1日,沈阳市政府发布楼市新政,对毕业未超过5年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零首付”政策。虽然同日,沈阳官方即回应舆情,指“零首付”政策还处于前期调研论证阶段,暂不具备出台条件。但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从经济层面讲,这也是加大杠杆,对于第三方银行来说,风险非常严重。
  华夏时报日前报道称,目前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中,三成购房者是借助中介公司杠杆来完成购房的。单就中介行业而言,通过“场外配资”实现购房成交金额或早已超过1万亿元。“各大中介公司公开宣传的数据也显示:链家约有2100亿元使用了杠杆成交,房天下大约2000亿元,我爱我家大约也有800亿元。”如果银行按揭+首付贷的双重杠杆叠加,楼市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新华社上周曾连续两日针对火爆的楼市发声,指出除政策利好外,借助金融杠杆入市的投机行为也是导致深圳楼市火爆的推手之一。
  新华社当日总结了深圳楼市加杠杆现象和相关数据称,深圳按揭平均成数高去年12月份达到65%,远高于“北上广”,与70%的最高贷款成数限制相差仅5个百分点,可谓将贷款杠杆几乎利用到了极致。此外,深圳住房市场上还出现了不少众筹、P2P、首付贷等高杠杆房地产理财产品,相关贷款资金以购房首付款等形式流入楼市。在拼房网类的房产众筹平台,投资者最低只需投资1000元即可参与购房并分享房价上涨的收益。文章还称,深圳楼市中的投资客比例已超30%。
  新华社文章警告称,“一定要警惕出现‘杠杆上楼市’。”首付贷和众筹购房突破了深圳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的按揭贷款政策规定,同时加重了购房人的偿债负担。一旦房价下行,这类投资者因出资额很低,更易弃房断供,从而进一步加大银行按揭贷款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也在《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称,2016年的楼市与2015年的股市有不少类似之处。2015年的股市就是在“两会”之后,在“银行资金流入股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等言论刺激下,在“4000点是牛市的起点”的不当引导下,出现疯狂的——短短2个月时间里,上证指数大涨60%,创业板指数上涨100%。
  尹中立认为,相对于股市来说,楼市更重要。如果楼市出现暴涨暴跌,对经济的打击将难以估计。股市在5000点时的总市值为60万亿元,与居民的银行存款接近,而且其中有50%左右是国有股或法人股,与投资者直接相关的市值只有20多万亿。而楼市的总市值至少在200万亿元以上,是个人投资者持有股市流通市值的10倍以上。从全球经济史看,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由房地产危机导致的,只要楼市出现大的波动,经济与金融一定会出现大问题。
  “金融风险点多面广,相互传染,要高度重视当前金融领域各种风险点。”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这需要把握好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要更多用市场化方法去产能,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
  在房地产杠杆已趋高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杠杆来刺激楼市,随后的风险如何,谁也没法预知。
  新京报评论指出,相形之下,发展多元化楼市供应,从需求端做好减税细节,让房产回归消费品属性,并以公共服务完善增强“市民化”吸引力,更契合去库存的长远之道。否则,若动辄在加大杠杆上下工夫,最后承担风险的,必将是整个经济体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