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关于严厉惩治侵权者的讲话>>> http://www.zuoxuan.net/YS/YS/2.asp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毛泽东笔下的长征,原来这样“美”! [复制链接]

1#
2016-10-19 11:14:5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朱向前

  

  

  民族之根,未来之光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会当如何?假设一,当我们面临长江浩浩汤汤,一泻而东,正欲纵情吟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而没有;假设二,中秋之夜,“海岛冰轮又东升”“一轮明月才捧出”,正当你情不自禁要举头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然而没有。是的,如果没有《七律·长征》,那么80年来,每逢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周年之际,报刊中、荧屏里、舞台上就没有了那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的毛体书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然也就没有了气呑山河、大地回响的朗诵和演唱,也就更谈不上当年在长征将士中传诵时所激发出并延续至今的巨大精神能量了。那么,当人们在纪念、追忆、缅怀、传承长征精神的时候,就会觉得少了一点什么,至少是不得劲不给力。
  毋庸置疑,以《七律·长征》为代表的毛泽东长征诗词(包括《十六字令·山》《忆秦娥·娄山关》《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诞生于漫漫征途中,传诵于枪林弹雨间,她已然成为了长征这一伟大史诗性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长征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艺术表达,她是长征文化的标志与象征,她本身就是纪录长征的伟大史诗。
  正像长征属于中华民族的传奇一样,长征诗词也是属于毛泽东的传奇。借用并翻新《滕王阁序》中“二难并”“四美具”的标准试析之。
  首先是对象宏大,题材空前。正如毛泽东所概括:“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苦难辉煌,空前绝后,无从下笔,难于言表。此一难也;其次是生死一瞬,千钧一发。长征路上顽敌凶悍,军情凶险,战机莫测,前途未卜,陷入重围是常态,突出重围似侥幸,如何还有闲情逸致写诗填词呢?事后多年,连毛泽东自己都感叹:“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如此临危不惧,淡定从容,真乃“弥天大勇诚能格”(柳亚子句), 古往今来一人也。周公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惜无诗以记;曹孟德横槊赋诗:“月明星稀,鸟鹊南飞”,只在宴席上。向死而生,以诗记史,勇气难,心境更难。此二难也。因此二难之故,我长征众将领及领袖人物中大知识分子(如周恩来、秦邦宪、张闻天、王稼祥、凯丰、成仿吾等)或干脆就是古诗词大作手(如朱德、董必武、叶剑英等)们会因毛泽东第一时间捷足先登,而心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慨、之憾、之叹吗?会有的,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太难了。以至于30年后,长征亲历者、开国上将肖华经过长期酝酿与构思,才厚积薄发拿出此后成为经典的《长征组歌》。
  难度高就决定了起点高,挑战大就意味着空间大。长征诗词之所以成为红色经典中的经典、历经80年时光淘洗而愈发璀璨的艺术明珠,全在于她“四美”兼具。何谓“四美”?一曰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坚韧、顽强、决绝、勇毅之美;二曰中华民族精神浓缩、放大并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相融合之美;三曰中华古典诗词的简洁、铿锵、深邃的艺术之美;四曰三美归于一美:毛泽东天赋大才、天降大任、天地人和、文武之道荟萃一身之美。
  毛泽东作为一个在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润既久而又深谙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转战南北,成为三军统帅,而亲历并领导的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红军万里长征又行将收官,即将画下伟大史诗的句号;作为一个激情豪迈的诗人也罢,作为一个运筹帷幄的统帅也罢,作为一个高度重视文化力量、强调枪杆子、笔杆子一起抓的大政治家也罢,如此千年不遇的历史节点,岂能无诗以记?于是,长征将士看见了、中国历史见证了——冲锋陷阵之余、九死一生之间,一个三军统帅和一个马背诗人反差极大的二重形象叠印成独特风景。毛泽东火山喷发式的诗词创作开始了——从《十六字令·山》(3首)到《忆秦娥·娄山关》,尤其是1935年10月份1个月中就写出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4首,这在毛泽东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是仅见的,也是空前绝后的。如何描述此一历史时空中的毛泽东形象?
  比较陆游词“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而言,李大钊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更加堪称精准写照。铁肩者,共产党人骨头够硬;道义者,马列主义中国化之要义,改造中国与世界,首先要让1840年以来受尽屈辱的祖国和人民寻求独立和解放,站立起来。妙手者,大才也,500年不世出。妙手因铁肩而更妙、更有底气、更加磅礡豪迈;文章者,文载道,诗言志,喊出的就是中华民族要崛起、要强盛的时代最强音。为达此目的,敢于藐视一切艰险,毫不畏惧任何强敌。
  这就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心声,它在血火迸溅中、在浴火重生里、在凤凰涅槃间灵光乍现,转化成了毛泽东在马背上吟诵出来的一首首绝妙诗词;这是精神的升华、信仰的凝聚、文化的自信;她直面苦难,铸造辉煌,照亮历史,警醒今天,昭示未来。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18日 11版)
分享 转发
TOP
2#

望长城内外:不一样的“长征”

2016-10-19 11:14:29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望长城内外

  刚刚看完中央电视台制作和播放的大型纪录片《长征》,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反腐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从10月17日起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8点播出了。这两部大型电视纪录片虽然都是8集的大制作,但看了之后的感觉却是很不一样的。
  我虽然没有参加过当年红军的长征,但也亲身参加了当代中国的“新长征”。记得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称作“新长征”,共青团评选的“新长征突击手”就是由此得名的。可是,这几十年的“新长征”路走下来,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新长征”与当年红军的长征太不一样了。
  首先,两个“长征”参加者的心情不一样。当年红军的长征,是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导致红军反“围剿”的失败,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而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长征开始时,失败的阴云笼罩着红军指战员的心,直到遵义会议后大家的心情才逐步转为“晴天”。而我们现在的“新长征”,刚开始时,全国人民是满怀着美好的愿望,充满信心地踏上长征路的,也就是说,一开始大家的心头是一片“晴天”,可是几十年的“新长征”路走下来,许多人的心情却逐步转为了“阴天”。
  其次,两个“长征”的主流精神不一样。当年红军的长征,具有强烈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氛围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色彩,广大的红军指战员为了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敢于牺牲个人的一切,在今天的人难以想象和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卓绝的环境下,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了自然界的各种困难,最后取得了胜利,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而我们现在的“新长征”,却具有很强的“一切向钱看”的氛围和功利主义的色彩,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致富”,可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整个社会崇尚金钱、物欲横流,创造了不少令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自叹不如的人间“奇迹”。
  第三,两个“长征”的结果也不一样。当年红军的长征,开始时红军共有30万人,但到长征结束时只剩下了3万人,我们党的党员总数也从1934年的30万人下降到1937年初的4万人。可是这三、四万人特别是经过长征锻炼和考验过的3万人,却成为中国革命的坚强骨干,最后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而我们现在的“新长征”,在刚开始时的1978年,全国共有3700万名中共党员,几十年的“新长征”路走下来,现在已有将近9000万名党员,可是,党员的数量虽然翻了一番还多,但党员的素质却严重下降了。特别是党内出了一大批腐败分子,近十多年,每年都有数万人被清除出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历年工作报告公布的数字,从1983年至2015年这33年里,全国检察机关查办的涉嫌贪污贿赂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干部超过60895人,其中厅局级干部超过4701人,省部级以上干部超过179人。而这些被查办的县处级以上干部,绝大部分是中共党员,厅局级和省部级以上干部则基本都是中共党员。

  电视纪录片《长征》第六集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红军战士刘志海在爬雪山时,连饿带冻牺牲在雪山上,但他临死前还从雪堆里高举起一只手,紧握着党证和向党交纳的最后的党费——一块银元,表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看了《长征》和《永远在路上》这两部电视纪录片后,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的红军指战员对党如此忠诚,对革命的信念如此坚定,而今天却有那么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成为腐败分子呢?

  我反复思考,觉得只有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无限忠实于人民的政党才会有忠贞不渝的党员,只有党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会有广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
  这就是《长征》和《永远在路上》这两部电视纪录片共同告诉我们的正确答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