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赴日本打工的中国父亲为女儿献身的4000个日日夜夜
据浙江经济报记者徐王婴报道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了把女儿送进世界一流的大学,父亲在日本打工11年,每天打两三份工,住破旧的阁楼,吃冷菜冷饭,11年里未见过妻子一面。在父亲的期待中,女儿成了纽约州立大学的优等生;一家人却分别生活在东京,上海,纽约;虽然远隔重洋,但剪不断的是魂牵梦荛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乡愁。 东京:一个上海“知青”拼命打工 深夜12;30,东京的最后一辆“大巴”都已休息了。一名中年男子穿过繁华的市区,走向“贫民区”一幢旧式的阁楼,踮起脚尖,轻轻地摸回自己租来的那6平方米空间。他叫丁尚彪,上海人。11年前他只身来日本留学,上海的家,有他深爱的妻子和9岁的女儿。
刚到日本,他已36岁,是日本北海道语言学校的一名留学生。但北海道不允许留学生打工,背负着一身债务的丁尚彪从北海道“逃”到了东京。
曾经在安徽农村“战天斗地”的丁尚彪决意在东京当一个“专业打工者”,“一个打男人,总该能够养家糊口吧?”丁尚彪这样一来想着,便一头扎进了打工前的技术培训。在原先不懂一句日语的情况下,硬是考出了5份技术资格证书。
有了证书,就能找到足以谋生的活干。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2;30下班,他马不停蹄地往返于两三个地方拼命地打工。饭菜,捡最便宜的吃;衣服,一年到头添不上一两套新的,无论暑天,无论霜雪,也不管是春节还圣诞,他从不休息。心里头只有一个信念:我在日本多打一个小时工,女儿将来就可以安心地多读一个小时的书。
8年的省吃俭用,在还清了出国时借的债务外,还给家里寄了2000余万日元。
上海:一个女人每天点上三支清香
8年之后,女儿丁琳已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高三学生了。
在这8年里,有一个女人每天都在思念她那远在日本东京的丈夫,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她们的女儿。
她叫陈晰星,丁尚彪同在安徽插队的妻子。
在那最艰苦的岁月里,有丈夫的爱呵护温暖着自己;70年代末,夫妻俩双双回到上海,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平淡而节俭的日子倒也温馨。而今,丈夫远在东京,无法照料他的冷暖,更没有人在自己身边聆听一个妻子的“唠叨”。丈夫的心思她明白。丈夫说:“我们吃了文化少的苦,决不让女儿再吃这个苦,再苦再累也要把女儿送上世界最好的大学。”
为此,她没少鼓励女儿,不但一个人操持起全部的家务活,学会了接保险丝,学会了一个人扛煤气瓶,学会一个人抱着生病的女儿上医院,她还象一名严厉的教师,夜夜守候在女儿的书桌旁,督促女儿早早地啃起英语。
女儿很乖。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自学大学英语,并向“托福”冲刺。那一天,在日本的中国朋友来上海,拿出拍摄的父亲在日本打工的片断,母女俩看了泪水夺眶而出,女儿哽咽地说:“真想不到父亲在那边那么苦,我有是学习还怕吃苦……”说着,说着母女俩泪如雨下,此时此刻,女儿的血液里沸腾着父母的爱,她的内心有了汹涌澎湃的力量之源。
母亲从女儿的眼神里读到了希望,她深信女儿会实现她和丈夫的梦想,但她又害怕这一天的到来。于是,她每天虔诚地焚香祷告,她听说三支清香要一样长短,这样一来,全家才可以长相聚。所以,她每天都点一样长短的香。但分离的日子还是越来越近……
收获的一天终于到来,1997年6月,女儿丁琳获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一天,一向节俭的母亲带着女儿到酒店“阔绰”了一顿,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到美国后`好闹照顾自己,女儿却说放心不下母亲,因为母亲生病从不肯去看,每次都是丁琳催着去。“她就是不舍得花钱,不舍得。”女儿这样说她的母亲。
小鸟要起飞了,在上海机场,母亲在女儿走进检票处的那一刹那,终于无法克制自己,放声痛哭起来。当女儿的身影消失在宽敞的大厅时,两腿发软的母亲瘫倒在一同来机场的亲友的怀抱里。而女儿,乘上了飞机,飞得很远很远……
东京:父女相聚的廿小时
1997年8月。去美国上学的女儿要到东京转机,8年多没有见面的丁父女终于迎来了相会的那一刻。
然而,去机场接女儿的却不是丁尚彪。由于护照早已作废,丁尚彪实际上早已成为“黑户”,“黑户”是不能去机场的。中国朋友替丁尚彪到机场接了他女儿,然后送到约好的地铁站。
下一站马上到了,女儿望眼欲穿地看着窗外,车还未停稳,她大叫道:“我看见爸爸了,爸爸------”
一位中年男子走过来,看见眼前的大姑娘,一时反映不过来,楞了一会儿才说:“琳琳,你长这么高了,都比爸爸高了。”
“是鞋子高,”女儿也汕汕了起来。
“噢,是鞋子”,父亲有些木讷了。抢过女儿的行李,往前走了几步,才反映过来,说:“走反了,是这边。”
一边走,一边打量着女儿,父亲惊奇的叫道:“怎么?你有白头发了?
丁尚彪带着女儿到他打工的地方,指着厨房里的洗碗池,告诉女儿,“这就是爸爸工作的地方。”女儿说:“怎么这样一脏!”
“脏?你看,这洗碗池里流出出去的是脏水,你爸爸从这脏水里捞出来的却是钱。”丁尚彪微笑着对女儿说。
到吃饭的时候了,丁尚彪破例在酒店里宴请女儿。一边讲述打工的趣事。“开始的时候,我把客人吃剩的饭扒到饭盒里,第二天还带到工地去吃……”
饱穿暖在丁尚彪那间破旧的小阁搂里,他拿出一本珍藏了近10年的笔记本,“爸爸你还写日记哪?”女儿惊讶地说。
丁尚彪小心翼翼地翻开笔记本,里面记的却是每一天小丁琳的学习情况,还有一张丁琳写的“保证书”。“我今天”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我保证以后再特不让妈妈生气。
这真是我写的吗?父亲竟珍藏了这么多年。丁琳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激动和感慨!
只有10个多小时,丁琳又得去机场了。父女俩只能在地铁里分手,车厢里静得出奇,父女俩竭力想说些让对方高兴的话语。马上就要到站了,丁尚彪说了句:“到了,爸不能再送你了。”两眼一红,泪水不听使唤地滚了下来,女儿轻轻说了一句:“你哭了?”便说不下去了.
父亲下了车,呆呆地站立在窗外目送着地铁继续前行,一边用手抹泪,女儿终于按捺不住,“呜呜”地哭出声来,而当丁琳的身影消失的那一瞬间,丁尚彪一下子瘫做在地上,整整4个小时没能动一下!
家,在我心中
这一家子的故事,被留日学生张丽玲捕捉进她的记录片《我们留学日本的日子》里。前几天,该片在上海播出后,引起了轰动。许许多多的上海朋友纷纷打听丁尚彪一家的近况。
丁尚彪一家拒绝了所有记者的采访。记者是通过张丽玲女士才了解到他们现在的点点滴滴。
丁尚彪在日本打工的11年一直没见过他的妻子。女儿丁琳去年5月份回上海看望母亲时,转机东京又见了一回父亲。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丁琳终于没有辜负父母的厚爱,她现在是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二年级学生,由于她的成绩特别好,在校担任物理,数学的学生辅导员,报酬不菲。在班里她总拿第一名;前段时间还考了100分。其他同学埋怨卷子太难,老师便说:“一个中国的女孩都考100分啊”
此时此刻,同是留学生的女儿自然更深刻地理解了她的父亲。现在,父女俩都买了电脑,每天通过Internet交谈,父亲还通过上网教会了女儿做饭,做菜。
远在上海的母亲,因工厂倒闭下了岗。但她不喜欢一个人在家呆着,便去了另一家工厂打工。丁尚彪准备给妻子也买一台电脑,以后,一家三口在三个国家,可以通过电脑传递每日的思念和关爱。
这一个三口之“家”啊!是珍藏在每一个深深懂得爱的人的心坎里的。
但愿Internet那一条线路,能紧紧地连起每一个亲人的关爱,每天每天……
据悉,该片已于昨日开始在浙江有线娱乐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相信不少浙江观众会为那些奋斗在异国他乡的同胞,洒下感动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