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永不生,青春永不老——拜访贺敬之

ffk 于 01-6-21 18:40:07 发表在:革命左派论坛

白发永不生,青春永不老

——拜访贺敬之

张 菱

小时候非常爱看《白毛女》。虽然一看到喜儿挨打,我就流泪,但还是缠着大人,看了

一遍又一遍。爸爸告诉我,我爷爷公木抗战时期就认识写这部《白毛女》的贺敬之。这是我

第一次知道了贺敬之这个名字。上小学了,跟着老师学唱过贺老作词的《南泥湾》;上中学

了,又在课本上读到了他的《回延安》。随着年龄的增长,贺老的名字一次次映入眼帘,《

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三门峡——梳妆台》等等,那一篇篇激情洋溢的诗歌,常常

让我爱不释手。

人生常有很多机遇。去年8月28日,我有幸随河北辛集市文体局的三位同志带着辛集父

老乡亲们的深情,叩开了贺老在北京三里河的家门。

从贺老豪迈奔放的诗句,我想象他一定是一位高大魁梧“执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的山

东大汉。但出现在我面前的贺老,跟我想象的并不一样。个头不太高,满脸书卷气,就像…
…就像他的《桂林山水歌》那么清秀典雅,亲切温馨。

贺老的居所正在装修,但当他听说我们是河北辛集来的,还是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客厅。 我们一行人落座后,文体局的三位同志转达了辛集人民对贺老的问候。闲谈中,贺老听说我

是公木的孙女,亲切地把目光转向我,问道:“是吗?你在哪工作?”“我在辛集图书馆,就

负责管理爷爷捐给家乡的几万册书籍。”“你在哪里出生的?”“我出生在辛集农村。”

听到这里,贺老高兴地对我们说:“我1947年到辛集大李庄、小李庄呆过两年,1945年
日本投降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由于工作需要,分成东北、华北、延安三个文艺工作团。

你爷爷公木同志参加了东北文艺工作团,奔赴了东北;我参加了华北文艺工作团,随华北联

大到达了辛集农村,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去年,我去了一趟辛集,对辛集,我是有感情的。

毕竟是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啊。”

接着,贺老回忆道:“我14岁到山东滋阳去读书,我进学校时,正好公木同志离开山东
滋阳去了延安。” 贺老谦虚地说:“我16岁时与三个同学一起奔赴延安,去后还是当学生

,那时公木同志在延安仍是老师。我们都很敬重公木同志的为人,现在像公木同志这样的对

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的老同志仍然健在的已经不多了。”说到这里,贺老的表情有些凝

重。

“辛集市为公木同志修墓、建书阁,以示对公木同志的怀念,教育后人树立爱国爱家的 思想,这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鼓舞,一个很大的鼓舞。”提到当前诗坛现状,

贺老的语气更充满了关切:“广大人民群众对诗歌现状的不满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当然

这些年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发展的远景还是令人乐观的。”贺老声音不高,侃侃而谈,他

的思想是那样敏锐,思维是那么活跃,头脑是那样清醒,让你很难相信坐在对面滔滔不绝的

是一位76岁的老“延安”。

我们提出与贺老合影留念,贺老爽快地答应了。看到他还要接受记者采访,我们不便占

用贺老过多的时间,于是起身告辞。我说:“欢迎您有时间再到辛集。”贺老握着我的手 重重地点了点头:“一定,一定!”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贺老虽是古稀之年,却依然是那么精力充沛,活力无穷,贺老
为什么不老呢?此时,我的耳畔萦绕起贺老著名的诗句:“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
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说到底,还是那句话:“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