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络战争之门

摘自《世界军事》

续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延伸,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网络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成为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信息网络在未来作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怎样保护、甚至怎样摧毁这一网络都同样重要。“网络战争”已不仅仅是一种臆想。
  1978年7月6日凌晨,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一台电脑突然发出了苏联实施核攻击的信号。美军战略导弹发射基地立即进入紧急待战状态,1000枚导弹做好了还击准备;核潜艇司令部接到了明确的战斗准备;150名战略轰炸机飞行员发动了他们的战机。形势十分紧张。万幸的是,3分钟后,战略空军司令部及时发现这是计算机芯片出现了故障。一场虚惊!
  类似事故仅北美航空航天防御系统记录在案就有150多起。或许是计算机频频给美军制造麻烦启发了那些电脑天才,人为致使计算机“玩忽职守”的病毒应运而生,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们则从中看到了它将对未来战争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计算机的“失职”成了“网络战争”诞生的“催生婆”。
  美国间谍“有心插柳”
  1991年,计算机病毒终于登上了现代战争的舞台。这种能在各种系统和网络中快速运行的东西,正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
  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两架美国隐形轰炸机躲过伊拉克层层雷达网的探测,飞临巴格达,投下了重达900多公斤的激光制导炸弹。随着轰然巨响,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宁静的夜空被炸得支离破碎。霎时间,飞蝗般的炸弹从天而降,一串串耀眼的火球迅速蹿向夜空,闷雷般的爆炸声滚过大地,整个巴格达城陷入了火海与硝烟之中……海湾战争爆发了。
  除了飞蝗般的炸弹,还有一种无声无形的武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美国获悉一个重要情报:伊拉克将从法国购买一种用于防空系统的新型电脑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回巴格达。美国间谍买通了安曼机场的守卫人员,运送打击机的飞机一降落到安曼,他就偷偷地溜进机舱,用一套带有计算机病毒的同类芯片换下了电脑打印机中的芯片。伊拉克人毫无察觉,将带有病毒芯片的电脑打印机安装到防空系统上,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人通过无线网激活了电脑打印芯片内的计算机病毒,病毒侵入伊拉克防空系统的电脑网络中,使整个网络陷入瘫痪。这是世界上首次将计算机病毒用于实战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战例,从而也使网络空间战初现端倪。
  然而,美国使用病毒打击伊拉克的同时,也吃惊地发现自己的后院被人“骚扰”了一番。海湾战争期间,荷兰一个叫哈卡的10岁男孩通过因特网侵入美国国防部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盗走了部分机密资料,改动、复印了部分资料,并把一部分美军兵员、装备和武器系统的绝密情报公之于众。除此之外,还发生了多起针对美国军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黑客”行为,使美军饱受惊吓。

  海湾战争中,美军指挥系统使用了大量先进的计算机,仅在美军中央总部前指就装备了1300台新型台式计算机、350台折叠便携式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数千个最新系统软件及标准办公应用程序、数套局域网络系统以及其他外围设备。美军中央总部前指以这些设备及与这些设备相连的战区战术通信网络,指挥控制陆、海、空军各军兵种的作战行动,并协调与多国部队的联合作战行动。
  然而,伊拉克放弃了破坏这个由易损计算机组成的大网络系统的机会。曾经有一伙荷兰程序员向伊拉克官员表示,能够运用计算机病毒从网上摧毁美军的进攻,他们要100万美元,但萨达姆拒绝了。如果伊拉克人当时用病毒攻击美国的指挥系统,那么即使不能完全改变战争的进程,也必然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
  悄然走进“黑客帝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设备在军事领域开始大量运用,并已成为军事现代化和武器系统先进程序的重要标志。美国陆军从1994就开始实施数字化部队建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电子网络这根纽带把战场上的单兵、各个不同的作战平台和战场指挥控制系统联为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化军队的神经中枢,一旦信息网络遭到攻击并被摧毁,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就会降低甚至丧失,国家军事机器就会处于瘫痪状态。
  正因为如此,信息网络必将成为信息战争的重点攻击对象;而信息网络自身的脆弱性;也决定了信息网络必将成为信息战中最容易受到打击的对象。目前,这种全新的针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攻击行动已经出现,并将逐步演变成为信息战中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计算机网络空间作战,也称为“网络战争”。
  网络战争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目标,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在整个网络空间上所进行的各类信息攻防作战的总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日益普及,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犯罪随之出现,军事信息网络也未能逃脱这类无意或有意的攻击。海湾战争期间,美军近千台计算机就曾感染过“犹太人”和“大麻”病毒,一度影响了作战指挥的进行。后来美军从国内调来了100多名防病毒专家,经过48个小时的努力才使它恢复工作。1995年,美国军方的报告曾指出,对手们不用进入美国,就能对美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攻击。据美国国会总审计署披露,1994年企图渗透到美国军用计算机网络的行为达25万起,而且65%获得了成功。这些事件也许是无意造成的,但足以看出蓄意破坏将会引起严重恶果。

  据1996年伦敦信息安全会议公布,1995年全球计算机犯罪损失已达150亿美元,而2000年5月上旬“爱虫”仅肆虐了一个星期,在全球造成的损失就近100亿美元。美国硅谷一名技术权威还指出,网络战足以使一个国家经济陷入停顿,其作用不亚于爆炸后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因此,有人提出,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称为“化学家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称为“物理学家的战争”,那么,21世纪的战争无疑将是“电脑专家的战争”。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网络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1995年1月至6月,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和国防部设计了6次网络战演习,研究和分析网络战所产生的主要影响。1995年6月,美军16名“第一代网络战士”从美国国防大学新设立的信息战学院毕业。在未来的信息战中,他们的任务将是:利用计算机键盘的信息空间与敌人展开全面的信息对抗;以信息技术手段操纵敌人的媒体;通过网络破坏敌人的金融和交通等经济系统。
  而使网络战争悄然走上战争舞台的是科索沃战争。
  走向实战的第一场网络战争
  美国人刚刚对网络战争进行模拟,南联盟就将之付诸行动,谁曾料到,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虽然在空中占尽优势,南联盟却在信息网络战中让北约威风扫地。
  在人们普遍以信息战、网络战离我们尚且遥远,“黑客”们在网上不过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的时候,它竟突然来到了我们面前。在科索沃进行的这场极不对等的空袭与反空袭的紧张战斗的同时,各种网络上的对抗却以另一副面孔在双方计算机屏幕上展开——北约的“联盟力量”行动计算机的网络曾多次遭到南联盟有组织的计算机网络攻击;美军“罗斯福”号航母的计算机网曾瘫痪40分钟;南网民使用“梅利沙”、“疯牛”等病毒使北约的计算机通信网陷入瘫痪;美海军陆战队所有作战单元的电子邮件系统均被“梅利沙”病毒阻塞;北约轰炸所依赖的英国和西班牙国家气象计算机网也损失惨重。
  20世纪末的这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被称为“从模拟走向实战”的第一场网络战争,虽然严格说来,这只是初级网络对抗。
  战争初期,南斯拉夫黑客便开始攻击北约网络及电子邮件系统。一位黑客用计算机自动反复连接北约站点,结果大面积占领北约站点带宽,拖垮系统,取得网络“轰炸”北约的初步胜利。南另一黑客每天向北约发送2000份垃圾邮件,还向该系统投放5种计算机病毒。另有俄国电脑黑客袭击美国海军的军事网站,并使一个航空的太空教学网站陷入混乱。塞族黑客采用“炸弹战略”攻击,搜索北约远程主机,并破坏其网络检测工具,造成网络堵塞。在大理“电子邮件轰炸”的猛烈攻击下,北约军事指挥机构的电子邮件系统不堪重负,趋于瓦解,北约不得不关闭其中的大多数系统。
  南联盟人民军情报机关非常注意从西方网站的新闻中搜集北约军事动态,从而判断北约的军事动身,并及时接收来自北约内部的“红色间谍”发来的情报。北约空军主要在意大利出动,南军就加强对意大利各个网站的情报搜集工作。北约驻意大利的空军基地多在城市周围,飞机起飞的数量和方向多为“反战人士”所知,通过“反战人士”,南联盟甚至知道当天北约战机几点起飞、起飞架次、起飞方向等战术情报,从而为南联盟的防空 作战提供了相当长的预警时间,而这一点是北约所无法掩饰和控制的。当一架F-117飞临南防空阵地时,压根就没想到,其一举一动就已被南军各类观察所掌握,迅速通过“网络”传遍所有南军防空阵地。就在其盲目飞行时,“萨姆”导弹制导雷达瞬时开机,在几秒内,导弹即在飞机附近7米左右的地方突然爆炸,将其一举击落。
  “网络战争”初登舞台就一呜惊人。面对未来战争的挑战,电脑专家们将越来越谨慎和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