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香
大学生浪费粮食现象曾经比较严重,近来如何?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近日采访了全国一些高校。
浪费粮食何其多
上午11时,北京化工大学不大的食堂由于吃饭的学生比较少而显得宽敞。可是,两头的泔水缸却已装了近半缸。一位负责收拾饭桌的师傅说:“学校有4个食堂,每餐共有十缸左右被浪费的饭菜。”
举目四望,看到饭桌上被同学们扔掉的有白花花的米饭,有咬了几口的大白馒头或包子,还有绿油油的蔬菜,甚至香酥排骨也难逃被扔的厄运。
站在对外经贸大学第一食堂的一个大泔水缸前,只见师傅的两手轮番接碗倒饭菜,应接不暇。笔者数了数,平均五位同学就有一位要倒掉小半碗的饭菜,而倒掉1/3的同学就更多了。
有些同学浪费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穷困,而有些则是对父母艰辛的不体谅。南京某高校的一位师傅说,一天,一对身穿补丁衣裤的农民夫妇和女儿来就餐,夫妇俩为女儿买了一份有荤有素的套餐,自己却只买了两个馍啃着。可女儿只吃了几口,就要把它倒了。夫妇俩这才忙不迭地接过来自己吃了。
如果说经常在食堂就餐的同学浪费的粮食让人心痛,那么,一些经常在校园餐厅就餐的家境优越的同学浪费的粮食就更让人不忍卒睹。在一家餐厅里,五六位大学生点了一大桌菜,每个菜大约只吃了一半。后来,一位同学悄悄对笔者说:“我班家境好的同学经常在这吃饭。过节日、过生日、请女友,浪费就更甭提了。”
节约观念何其薄
造成学生浪费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被动浪费:食堂设定的分量不合理,如只有2两的馒头;饭菜票找零不方便,如1元6角的菜因没有4角零钱就以菜抵钱;有的是新鲜菜里有剩菜、烂菜或变了味的菜。但主要的还是学生节俭观念的淡薄。
在各食堂,笔者问学生:“当你看到同学把半个半个的馒头、半碗半碗的米饭倒掉时,是不是觉得不应该?”一些学生回答说:“这也正常。吃不完或者不好吃,不倒掉怎么办?”即使有同学说自己很少倒饭菜,但原因是心疼钱,而非粮食,因为粮食要用钱来换。
令人担忧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一些大学生心中仅仅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正如一位穿着入时的女同学所说:“虽然知道这首诗说的是农民种粮的辛劳,但从未在心中引起强烈震撼,促使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
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在菜不好吃时,一些大学生选择的不是将就吃下去,而是倒掉,重新买一份。他们说,虽然知道挣钱不易,但满意是第一位的,也是挣钱的目的之一。现在谁会因为节约而放弃满意呢?
一位女同学甚至更振振有词:“现在粮食这么便宜,如果我们再节约,粮食的需求量就会更少,农民岂不更遭殃?吃不完就倒掉,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扩大内需的一种手段。”
相关教育何其少
在被调查的高校里,虽然绝大多数的食堂都张贴了有关节约粮食的标语或公益广告,但真正的专题教育却微乎其微。后勤管理人员都承认,不论是班主任,还是学校专门的管理人员,这方面的教育观念都已淡薄了,甚至还有些教师认为教育学生节约粮食已经过时。
家里的教育又怎样呢?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近一半的同学说他们的父母很少对他们进行节约粮食的教育。“吃不完就倒掉,别强迫自己吃。”是父母在饭桌上常说的话。
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在大多数望子成龙的家庭,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有这样思想的家长恐怕并不少见。一位家长就对笔者说:“只要孩子有出息,浪费点粮食没啥。”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相关的教育就更少了。几乎所有的餐厅、饭馆都没有张贴节约粮食的标语,更没有一个餐饮服务人员在学生就餐时,提醒他们适量点菜,以免浪费。而社会上的铺张浪费现象,毫无疑问又给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显然,学生节约观念的淡薄是从小很少受到相关教育的结果,父母、老师不能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子女的挚爱以及成绩好就允许子女暴殄天物。成绩好决不能代替一切美德。
相关教育的缺乏反映的是全民节约意识的淡化。正如便宜不能成为浪费的理由一样,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作为忽视相关教育的借口。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俭以养德(编余短论)
温红彦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以养德”,古训昭然。
俭,是安邦的方略,“足国之道,节用裕用,而善藏有余”,大凡明君无不以此作为治国方略;俭,是持家的法宝,俗话说家无三代富,为什么?都因祖上富裕后,儿孙放弃节俭;俭,更是修德的良训,君子多以俭德避难,非淡薄无以明志,非节俭不能保持操守。
俭,还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它使人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大自然的造化,把个人花费限制在不奢侈的范围内,把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使社会得以永续演进。
穷当克俭,是美德;富而思俭,是更高层次的美德。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应成为我们放弃节俭的理由。崇尚节俭,不是强求大家节衣缩食,而是反对无度挥霍,漫天铺张。暴殄天物,终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过去我们节约每一个铜板,曾是为了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崇尚节俭,更是为了国家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们,我们还是先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再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