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四川省西北地区龙门山边缘地带的晚三迭世晚期的硅质六射海绵生物礁目前正面临着灭亡的危机。
因当地农民大量开采石灰矿,严重的威胁到这位亿岁“老人”的宝贵生命。曾在1975年首次发现中国有此类生物礁化石的成都理工学院吴熙海教授告诉记者,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这种2亿多年前的海绵生物礁将在10年的时间内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据了解,在晚三迭世晚期发现有此类海绵生物礁在世界尚属首次,它也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礁体的海绵生物化石。这种海绵生物礁生长在2亿多年前川西北的古海湾的深水中,礁体一般呈椭圆丘形,高50至60米。它比欧洲白垩纪时期的该类海绵生物礁化石还要大出近1亿岁。专家们研究发现,中国的此类海绵生物礁化石正是欧洲同类海绵生物礁的祖先。它的重现能帮助人类更清楚的了解2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天气情况、地理布局以及当时海底生物的生态结构,具有重大的科考价值。
目前,在中国仅有的22个硅质六射海绵生物礁分布在四川省安县沸水镇至绵竹九龙乡的龙门山边缘地带。由于当地农民大量的开采石灰矿,使这里的海绵生物礁群多数“面目全非”。据吴熙海教授介绍,安县雎水镇卧佛寺四周的海绵生物礁群的破坏最为严重,目前该地要找到完整的海绵生物化石标本已不太可能。大量的古生物残骸混杂在泥土和石灰中被当地农民廉价卖给附近的水泥厂。
据了解,这一带的海绵生物礁群密集区正好是古迹卧佛寺下的山群,如从远处望去像是一个睡卧的女人,故得名“睡美人”,而这位“美人”的头部(烟堆包)正是礁群的核心区。记者在现场看到,“美人头”上已被挖出一个直径近百米的土坑,因部份植被被破坏,“美人头”上已留下一个大大的伤疤。吴教授惋惜的告诉记者:“‘美人头’就快消失了!”他还告诉记者,现在的“睡美人”已变成了一条“美人鱼”,因为她的双腿已被开采成了鱼尾状。
据当地环保局局长何江华说,从五、六十年代起,这里的多数农民就以挖石灰矿为生,70年代吴熙海教授才发现这里有大量海绵生物礁存在,但因缺乏宣传,当地农民并不知道海绵生物礁是什么。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海绵生物化石混杂在泥土中又很难被肉眼辨认,所以海绵生物礁的价值只有地质学家们才真正了解。直到1998年,当地农民才慢慢开始知晓它,1999年雎水镇政府才开始出手治理。
但恶态并没有被完全控制。年财政赤字达100多万的安县县政府只能在小范围内做一些简单保护措施,而当地的一些老石灰矿因早年的大量资金投入不愿停止采矿。虽然当地县政府说目前已关闭了近30个石灰矿,但记者在现场仍能看到拉石灰的卡车。安县副县长李正仕告诉记者:“海绵生物礁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但并不具备观赏性,如搞旅游开发不太现实。”
吴熙海教授对记者说:“安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城,古代文化遗产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人类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它,保护它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