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生存四十多年的人民公社所有制

来自周家庄乡的报告

刘增玉 王盛秋

华北平原,冀中腹地,晋州市(县级市)中部,座落着名闻遐迩的周家庄乡。该乡辖6个自然村,仍保留原10个生产队的行政体制。1999年总户数4419户,123万人,耕地1.48万亩。20世纪50年代以来,周家庄乡坚持从实际出发,走集体经营的道路,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面貌焕 然一新。

一、集体经营结出累累硕果

首先,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全乡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9年,乡镇企业职工361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24%;收入18176万元,占收入总额的81.58%,其中乡办集体企业收入15136万元,占总数的67.94%。二是统一经营的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99年,从事农业(含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的人数为195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2.52%,比1978年下降45.38个百分点。在已经发生变化的环境下,种植业比例得到进一步调整。棉花种植(历史上以“白金之乡”著称,一般年份,种植面积7000多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0%,最高年份达59%)因虫害、价低和费工耗时而大为缩减。1999年,粮食作物(含谷物、豆类、薯类)播种面积1.9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3.04%,经济作物(含棉花、药材和其它)占10.7%,蔬菜、瓜类占6.26%;粮食单产701.5公斤,总产7646吨,均创历史新高。

其次,农民收入增加。1999年,全乡经济总收22280万元,纯收入6027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45.14倍和32.59倍;人均纯收入4873.85元,是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41.5元)的2倍。

为了预防灾荒,以丰补欠,在收入逐年增加和当年收入高于往年的前提下,集体对农民收入作了必要的风险扣除。1999年风险扣除后,农民人均“生活水平”为4006元,是1978年的42.5倍。周家庄乡坚持用“生活水平”这一经济指标,是因为工农业再生产投资(机器、厂房、设备、化肥、农药和农田基本建设等)由集体负担,农民收入除购置镰刀、锄头、铁锨等小农具外,大部分用于盖楼房、购摩托车和置办高档耐用消费品、文化用品及提高膳食水平等生活消费,部分作为储蓄。

第三,依靠集体财力,发展公共福利事业。1999年底,全乡公共积累资金余额达8243万元,人均6666元。在公共积累中,公积金629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072万元),公益金443万元,待分配风险基金1503万元。全乡自1982年开始,逐步兴办了10项社会福利事业:65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30元养老津贴;65岁以上连续工作20年的农民干部实行退休制,每年享受在职干部的平均生活水平;建国前的老党员在养老津贴基础上,每月加发6—8元补贴;65岁以上无儿无女的老人,集体负担其生活费用,有病时集体派人伺候,集体负担药费,并每月发20元零花钱;对只有一个女儿的老人,由集体负担生活费用,每月发30元零花钱,财产归女儿继承;军属每个兵每年发放4500元优抚款,烈属按直系亲属计算,除国家补助外,每人每年集体再补助1800元;对聋哑呆傻残疾人,集体负担生活费或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等。

第四,农村教育、住房、医疗、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化事业和村庄建设不断发展。全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由集体承担;统一规划,民建公助,兴建住宅楼。 目前,全乡所有农户都住进了色调多样、造型各异的独家小楼,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应俱全的新式家俱和耐用电器。住楼房,电话通;中小学,读书声;硬面路,方便行;安路灯,夜通明;自来水,全入户;要洗澡,太阳能。这里成了城市化的乡村,乡村中的小城市。

整个周家庄乡,党风正,社风清,人心顺,事业兴,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里没有两极分化问题,既没有贫困户,也不存在靠非法手段起家的暴发户,农民安居乐业,家家是小康水平的富裕户。

二、成功经验给人深刻启迪

(一)从实际出发,走农业集体经营、专业承包之路。

20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推行。周家庄乡怎么办?乡党委、乡政府遵照党中央关于集体经济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前进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和“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本乡绝大多数干部社员愿意坚持集体统一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在继承合作化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 立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不搞包产到户。为此,1983年3月成立了乡农工商联合公司,不久改称乡农工商合作社。合作社是一个经济实体,对全乡农、林、牧、副、工、商、建、运各业实行统一领导、集体经营、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分配。自1958年以来,时至今日,这种以乡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经营管理 体制,在全国农村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的。

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周家庄乡的集体经济和统一经营体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除坚持土 地、大中型农机具、耕畜和排灌设施等生产资料为全乡农民共同所有,集体可对属于本社区的生产资源作出总体的或分项的规划,充分发挥集体的优越性,克服单户经营势单力薄的弱点以外,他们一是根据农业的性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专业承包法(非个人承包)。大田粮棉种 植,由10个生产队承包。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投资和超产奖励的办法。生产队作为生产承包单位,又具体划分若干个粮棉作业组,作业组人员大体固定。对果园、菜园和畜牧等专业承包队组,采取确定收入基数、超收分成的办法。承包者怎样具体管理,则完全自主决策,并对经营效果负责。二是从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出发,在改善管理上下功夫,加强和完善各种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记录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办法仍采用原来的工分制形式。由于农业生产有定额管理、按件记工的详细规定,有合理平衡各类从业人员 的劳动等量交换的共同计算标准,使各业承包人员付出同等劳动,可取得大体相当的劳动报酬。专业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严格的定额管理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劳动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周家庄乡从合作化开始就积极地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并且几十年不变。首先,生产队耕地连片,水利设施完备,便于组织机械作业。其次,集体原有的农业机械不但没有分散到农户,而且又陆续购置了一批机械,为实行农机化提供了条件。第三,完善的集体化服务体系是实现规模经营的重 要保证。全乡所需化肥、农药、良种、农用柴油和农用物资的供应,农产品的销售,技术的培训和推广等等,都由乡合作社负责,并且体系完备,力量雄厚,完全可以满足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

(三)讲求经济效益,注重品种质量,是增强农业活力的根本。

重视经济效益,挖掘内在潜力,是使农业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的重要环节。因此,周家庄乡在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优越性的同时,大讲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追求以较少的物质消耗换取最大的产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周家庄乡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处处精打细算,堵塞浪费 漏洞,降低物质消耗。例如:大力普及优良品种,适当多种大豆和谷子;推广高产栽培、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测土施肥,在不影响农作物增产的前提下,少施高价无机肥料,多施传统的农家有机肥料;不花费巨资搞全盘机械化,而是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人力、畜力、机电动力并用,靠尚未转移的劳动资源取代部分机械投资;自繁良种,除保证自用外,还大量出售,增加收入,又确保了质量,免遭假劣伪冒籽种的危害;适当发展果品和蔬菜生产,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上述诸项开源节流措施,使全乡在农产品价格较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开支占 收入的比重由70年代的60%降到90年代的40%以下。

(四)提高管理水平是保证集体经营成功的关键。

承担生产服务、管理协调和资产积累是集体统一经营的重要职能。三项职能有机结合,才构成集体统一经营的全部涵义。乡合作社干部对规划乡域内公有资源,合理确定各业承包指标和提留比例,平衡劳动报酬,统一技术指导,协调产业关系等日常经营活动和实际问题,不但敢管、会管,而且管得好。如分配管理,始终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原则,交国家的粮棉一斤不少,税金一分不缺,给个人的逐年增多,集体积累与日俱增。又如现金管理,生产队收入 款项一律上交乡合作社,只允许留200元生产备用金;备用金开支,百元内由队委会批准,百元上需报社审批。这些措施似乎太苛刻,实则严格了财务制度,杜绝了贪占吃喝现象,又不失为管理、保护干部的好办法。

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合作组织必须建立和强化。这件大事,在许多地方是虚多实少。周家 庄乡农工商合作社是在政社分离后随即诞生的。合作社不是简单挂个牌子,而是有名称、有办公处所、有经营内容、有一套经济管理体系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合作社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选举产生了管理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民主办社 活动,从而保护了集体财产,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集体观念,并壮大了集体经济。

(五)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的重要场所。80年代初期,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他们不贷国家一分钱,完全靠农业一点一滴的积累,自筹资金陆续建起了16家规模不等的乡办工业企业。企业所有权归乡合作社,经营权归企业,厂长(经理)在乡授权范围内全权处理供、产、销业务。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规定向国家缴纳税费,向乡合作社交足投资利息、折旧费、公积金、公益金并付清占用流动资金利息 后,收入自立分配,但厂长的月收入要受限制,不搞年薪制,更无股票期权制。企业通过 一系列严格制度,以招聘本乡农民为主,解决农业富余人员就业出路,极少量录用同本乡沾亲带故的外乡贫苦农民和大中专毕业生。因此,既避雇工剥削之嫌,又无榨人血汗之虞。1999年,乡办企业家家盈利。印刷厂、纸箱厂规模扩大,稳步发展;阀门厂脱颖而出,以其优质产品占领广大市场,八方客户不得不先付款,后提货;产品免检,直销国外赚取外汇。

(六)加强组织建设是集体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前,周家庄乡就是闻名全国的老典型。改革开放后仍不失其英雄本色。1985年河 北省首次开展评选文明乡镇活动以来,周家庄乡历次都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乡镇。乡政府会议室挂满了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市委、市政府等领导部门颁发的锦旗和奖状。这些荣誉,反映周家庄乡有一个团结奋进、以身作则、甘为公仆、廉洁勤政的乡党委、乡政府和乡合作社领导班子,有一个政治上是非分明、组织上严肃认真、经济上清清白白的领导群体。乡里的制度是铁的制度,决不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装装样子,而是要认真执行的。对违章越轨者,一律照章处罚。 

某厂长年底结帐时多报收入骗取奖金,被罚款;某干部盖楼多占半米宅地,被拆掉。邪气压下去,正气升上来。社会上吃喝风盛行,“四菜一汤,客人走光”,这里却是一片净土。上级来人,不管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名声多远,如就餐,一律到食堂自掏腰包,敢说整个乡政府大院找不到一只酒瓶子!

人民公社时期是政社合一。80年代政社分离后,农民干部(他们只挣工分)不在乡党委和乡 政府任职,国家干部愈派愈多,又不在乡合作社兼职,彼此之间如何职责分明又协调一致工作的问题亟待解决。90年代以来,乡合作社领导进入乡党政班子,且担任“班长”,一身二任,工作起来十分顺劲。让优秀农民干部端着“泥饭碗”进入乡党委、乡政府领导班子,是解决农村诸多矛盾的积极办法。

周家庄乡,这颗燕赵大地上的“中国乡镇之星”(1990年国家民政部曾授予此殊荣,全国共百颗星),引起成千上万人来这里参观访问、视察指导和调查研究,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是啊,周家庄乡全乡的经济实行统一的 集体化、集约化经营的经验,的确值得人们深沉思考。

原载中流杂志 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