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昧着良心说话

       

上海《报刊文摘》今年三月十九日载:新任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在参加九届人大四次 

会议湖北代表团讨论时说:“再让政府出钱做这做那,政府不会再干这种傻事了!”又说: 

“政府在这方面吃的亏太多。以前的历史表明我们做的许多都是错的。你们去看看企业,越 

是中央的企业越麻烦。过去那么多的好企业,政府投了很多钱,不但没赚多少钱,反过来又 

背一堆大包袱,还得政府解决,这不行。”说到这里他有点激动:“这钱是哪来的,是老老 

实实交税企业的钱,是人民的血汗钱。如果再将这些钱投给亏损企业,我作为政府官员都觉 

得不公平。这是欺负老实人。”他说:“在一个家里,我认为应该把饭给赚钱的儿子吃,他 

赚不回钱来,大家都饿死。现在好,反过来了,好的没钱,差的还给,给了又不好好用,这 

是按什么规矩办?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要千方百计让市场发挥作用,而不是让政府 

发挥作用。今天的技术改造很清楚,谁投资谁决策,不投资不决策……”

    听了这位新任“政府官员”的议论,不仅感到他的态度十分坦率,而且话说得十分透彻 

。比那些“著名的经济学家”用许多名词术语织成的迷雾清楚明白多了。这意思就是说,许 

多年来,由国家经办的国营企业,向他们投了很多的钱,不但没赚多少钱,反而赔了很多钱 

,反过来又伸手向国家要钱,完全成了政府的包袱。政府今后是再也不能办这样的傻事了。 

于此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一个结论:今后应该把饭给赚钱的儿子吃。可是,我不禁想问:究 

竟谁是赚钱的儿子呢?按近年来的情况说,国营企业真是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曾经欣 

欣向荣的国有企业,简直象霜打的败叶一般,瑟缩在秋风之中。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现已 

降至1/4的地位,比三大改造之前还要小了。而与此同时私有企业却以中外罕有的速度向前 

发展。至1997年,在消费品零售领域,私营和个体经济,已与国有、集体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那就是说,私营企业才是赚钱的儿子,有饭只能给他们吃。至于国有企业,哼,只能靠边 

站。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新任的“政府官员”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要按这种认识来制订政 

策了!

    我在赞赏这位部长先生风格坦率之余,又不免感到惊奇。我觉得他似乎没有闹清楚:到 

底谁是赚钱的儿子?谁又是交纳利税最多的儿子?因为这二者是不统一的,赚钱最多的儿子向 

“家”里交出的钱却并不是最多,而那个贡献最大、负担最重,支持着这个家庭的儿子,却 

又是被家人视为包袱讨人赚的儿子。这又怎么解决呢?部长先生的议论究竟是出于无知呢, 

还是昧着良心说话呢?

    如果真的是出于无知,不了解真实情况,则我奉劝他看看喻权域同志的文章《应当为国 

有企业争取“国民待遇”》(载《真理的追求》杂志)。该文根据中国工业协会的一个调查(1 

989)证实:在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益最好。按“每百元产值的利税合 

计”,国有企业比外资企业高12倍到15倍,国有企业交纳的税金却比外资企业高45倍 

47倍。按“每百元销售收入的利税合计”,国有企业比外资企业高一半到一倍,而国有 

企业交纳的税金是外资的464倍到531倍!作者感慨地说,在这样严重不平等的征税比例下, 

国有企业能够活下来,简直是奇迹!为什么国有企业困难?为什么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原因之一就是税金的不平等!

    这些情况,部长先生了解吗?

    喻文还根据《中国资产新闻报》1999年3月11日的报道指出,1997年,全国个体、私营 

经济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占242%,加上外资企业,我公有制经济在GDP中占1/3;而非 

公有制经济总共纳税540亿元,只占全国工商税的7%。也就是说,93%的工商税是压在公有制 

企业的头上。这公平吗?国有企业能不困难吗?

    喻文还指出,国有企业不光给国家纳税,还要把利润上交给国家。1996年,国有工业的 

产值占全国工业的1/3,而提供的利税却占全国的2/3;国有企业的税负比集体企业高17倍 

,比股份制经济高6倍,比外资企业高31倍,比个体私营经济高14倍。现在是国有企业的 

税负奇重,私营企业和外资的企业奇轻,需要争取“国民待遇”的倒是国有企业啊!这是真 

话。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谁是赚钱的儿子,谁又是对我们这个“家”贡献最多最大的儿子, 

谁既是挑大头、桃大梁、忍辱负重,却又同时是遭受白眼,不给饭吃或吃不饱的儿子!这些 

年来,我们国家财政的主要部分,不是压在他们的身上,而他们连普通的“国民待遇”都争 

取不到!唉,说到这儿,我倒不知称他们什么为好,是称他们为“亲儿子”呢?还是“干儿子 

”呢?或两者都不是而是“后儿子”呢?

    以上这些,不仅经济学家知道,一般普通人也知道,国有企业的厂长们和职工更是心如 

明镜,比打下烙印还要清楚。我们的部长先生怎么会不知道呢?假如一个管经贸的部长连这 

一点都不知道,那不是素质问题了吗?所以,我决不认为是对情况的无知。但是想到这里。 

我又糊涂了,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又会发出那么一番言论呢,怎么会昧着良心说话呢?

200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