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柏坡精神”
张近情 李忠志
--------------------------------------------------------------------------------
1948年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从此,中国革命的步伐在这个太行山东麓的小山村作了短暂的驻足,然而正是这次短暂的驻足把中国革命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历史的大跨越、大转折,托起了新中国的红日。
6月的西柏坡游人如织,如今,她已经成为世人景仰的革命纪念地,和井冈山、延安一样,西柏坡同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人们无限向往。当年党中央在西柏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举夺取了全国性的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其中体现的气概和风范早已孕育出一种伟大的精神流淌在党的血脉之中,这种精神恰恰是西柏坡魅力之所在。于是,我们踏上了这片土地,去探寻西柏坡之魂。
大转折的气概:西柏坡精神感召力之源
从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中共中央离开此地,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但这一段不算长的历史却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聚焦点,更为可贵的是,党在这段时期的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在思索:为什么这么短暂的时间,能够孕育出如此伟大的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独特魅力何在?
解读西柏坡精神,就不能不注意到中国共产党西柏坡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时刻,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个转折是国民党反动派即将被推翻、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历史转折,是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是党从革命领导主体向中国社会领导主体的转变。作为转折时期,它不是量变的过程,而是质变的飞跃,是事物质变的关节点。转折的关键时刻,历史给我党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是否敢于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否善于把革命的胜利转化为持久的政治胜利,是否能够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从革命战争转向和平建设;能否为实现历史性转变而制定出完整的建国方略和政策策略;能否在取得全国胜利后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我们党在对上述历史性课题的回答中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也正是在对上述历史性课题的回答中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在国民党军队仍占有明显优势的形势下,党中央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决策。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国民党为了挽救其摇摇欲坠的局面,企图以“和谈”的骗局瓦解中国人民的斗志。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现出了彻底革命精神,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气概,一举突破长江天险,解放了全中国。为了推动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做出了将工作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革命战争转移到经济工作,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地使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面对一些人对我们建设一个新中国能力的怀疑,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铿锵有力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展望未来,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建设一个新世界,要比破坏一个旧世界,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全党同志对此要有清醒的头脑,经受住胜利和执政的考验,不要因为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而腐化堕落。
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关注着、期待着;实践着,他们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发挥。他们在西柏坡时期革命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实事求是,立国兴邦的创造精神;严守纪律、军民一致的团结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尤其是坚持两个“务必”,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对于完成当时的历史跨越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民伟力的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之本
低矮的土房,狭小的院落,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指挥了三大战役,完成了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站在柏坡岭上,你不能不思绪万千。难怪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将领黄维,被特赦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到西柏坡看一看,他想知道西柏坡是个何等神奇的地方,毛泽东居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打败了用美械装备到牙齿的国民党部队。在无比恶劣的环境中,是一种什么力量控动着中国革命不断前行?是什么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不断发展?
实际上,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反她所面临的常常是敌人的围剿、装备的落后和物资的贫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次次战胜困难,是因为她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因而有无尽的民气为之所用。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历史结论。只要彰显了人民的伟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了的真理,也是这一时期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她是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转向1947年的西柏坡,看一看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人民谋取利益的——
1947年4月17日,西柏坡村恶石沟西岸的空地上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会场。旧地基上搭起了一个布棚算作主席台,参加会议的代表以石块为凳,膝盖做桌。不要小瞧这个不起眼的会场,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会,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会议比这个简陋会场传出的消息更让中国的农民振奋。这次会议就是著名的全国土地会议,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拉开了。
依靠和发动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参加革命,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充分发动群众,彰显人民伟力最重要的是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发动群众,首要的是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刘少奇在全国土地会议的讲话中说:“解决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几百万几干万人的问题,就全中国来说,是几万万人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是全民族的利益,是中国人民最大最长远的利益,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这次土地改革满足了广大农民要求直接获得土地的愿望,砸碎了套在他们头上的枷锁,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生产关系,摧毁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土改过程小,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自己起来解决土地问题,支持群众在反奸、减租、减息、退租、退息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绝对禁止使用违反群众路线的命令主义、包办代替及恩赐等办法。虽然中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也曾提出平均地权,但最终能够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的开展使广大农民第一次当上了土地的主人,农民高兴得称“土地回家了”。在西柏坡,我们看到了翻身农民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历史的细微之处恰恰是其伟大之处,我们不妨把它抄录在这里:“毛主席啊,没有你我们真得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了身,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动派。冬天到了,你那里很冷吧?我们都想看看你,离得又这样远,也见不着你。请你把最近的照片给捎一张来吧。”由于交通阻隔,信送达西柏坡时,寒冬已经过去了。农民的语言是朴实的,农民的感情是真挚的。在这泛黄的信笺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战略决战中,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配合解放军作战,掀起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为战略决战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放战争的胜利再次证明:谁赢得人民,谁就会赢得中国。
两个“务必”:共产党人不变的誓言
1949年3月,党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临行,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毛泽东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学李自成,我们会考出好成绩。”虽然全国胜利的大局已定,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清醒的,他们知道前面等待着的将是另一场考试——能不能经受得住执政的考验。
毛泽东喜欢读历史书籍,即便是在转战的过程中也不例外。他在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当中读出了智慧。一个政权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早在延安时期,郭沫若写出著名的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后,毛泽东就要求全党认真学习这篇文章,让大家不要犯李自成的错误。在给郭沫若的信中,他写到:“小胜就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这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预见到革命胜利后的政权巩固问题,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这一警示。这一警示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上政权更迭的经验教训后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的结晶。两个“务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的和严格标准,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中央的领导同志不仅以严格标准要求全党,他们首先从自己做起,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作了六条规定:一、不作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的领导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一个政党有了这样的自身建设就一定能经得起任何考验。正是凭着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抵制住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保持了党的本色,没有被“糖衣炮弹”打败。也正是凭着两个“务必”。顺利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是一个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的“赶考”是永远不会结束的,什么时候我们放松了警惕,忽视了党的自身建设,人民群众就会不满意“,考试就会不及格,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始终将两个“务必”作为执掌政权的政治保证和行为准则,才能确保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实践好“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赶考”的最好答卷。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一场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这次变革势必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重大改变,广大党员干部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次考验当中,同样有一批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世界观、入生观和价值观发生错位,私欲膨胀,忘记了两个“务必”的告诫,滑向了腐败堕落的深渊。如何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与“两个务必”是内在统一的,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三个代表”的提出,标志着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从浅层定向深层,从对应性定向战略性,是我党在新时期正确使用权力、战胜权力考验的又一份“答卷”。
当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任何政党都以获取权力为目的,但权力有两面性,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福利,又可以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行使不好手中的权力,腐败现象就要滋生蔓延。毛泽东在与黄炎培谈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时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使革命政权得以巩固。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入亡政息。”走民主之路,是共产党战胜权力考验的必然选择。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怎样使民主具有可操作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加强法制建设,从体制上、制度上减少权力行为的随意性,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尤其是“一把手”权力集中的问题,开拓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是正确行使人民交给的权力,遏制腐败,防止人民的公仆变成入民主人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