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NGUAGE="VBSCRIPT" %> <% option explicit %> zuoxuan_会员区 <% If session("mName")="" then response.write"

抱歉,只有会员能访问此页,请您先登记注册。然后刷新此页。

" Session("hisurl")=request.ServerVariables("URL") else %> <% response.write "
欢迎您,"&session("mName") &"!
" %>

试论社会主义信念文化

程 平

试论社会主义信念文化
程 平

内容摘要:本文是一篇专门探讨信念观问题的文章。通过联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信念的概念,信念与文化的关系,信念文化的概念,
信念文化与信仰文化的区别等理论问题,作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探讨。作者提出,信念文
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研究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符合中国的国情和
时代精神的潮流。
关键词:信念观 信念文化 社会主义
文化的论题是时代精神的主线。
从新文化运动,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近现代史在几种文化的激荡中前行。大
致看来,这种根于文化的时代精神,经历了几次大的冲突和发展。
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同西方民主、科学精神的交融时期。自十九世纪后半叶之后,中华
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受到西洋文化和科技的挑战,在战败和屈辱中,传统文化被打开
了桎酷。这次文化意义上的交锋与结合,对于近代史上大批仁人志士和知识分子而言,是一次
世界观的革命。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信念同中国具体历史文化的融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
立,当时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经过短短28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和国情很完整地融合在
一起。这种融合产生出伟大的文化动力,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当时的信念,当时的文化,当
时的时代精神,得到社会支持和接受,并飞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
三是中国社会全面建设发展时期的社会主义信念文化。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指
导思想,提出了“与时俱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创具有现代气息、时代特征的、具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先进文化”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新理论,这对当前的文化理论研究来说
,意义重大。
本文着重谈谈作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体会,并对文化理论探索的有关概念
和问题,进行一些很初步的学习、研讨,以此请教于专家学者。
一、信念与文化的深刻联系
1、信念的概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人类认识可以分为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人类对已知世界的
知识,称为理性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等等;而对于未知世界或未知领域,
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同样积累了大量有关这一领域的观念性知识,这就是所谓的信念和信
仰。
信念,是社会的人对与现实相关联的未知领域的一种思想预期和美好憧憬。信念,作为
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重要的意识现象和一种最普遍的思维观念,它是指人类当时具体的认识能
力范围与未知世界、彼岸世界的分界线上的知识形态,这就是认识论意义上信念的定义。简而
言之,信念就是界于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分界线上的知识体系。
信念既受到已知世界的影响和制约,又是通向未知的精神王国、彼岸世界的一道桥梁。
信念与信仰的区别是,信念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随着人类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有
可能实现,但信仰基本上完全没有可实现性。
信念既能制约在它后面的科学,又能兼顾在它前面的信仰。研究信念观,还有一个显而
易见的硬道理,那就是,信念有可能统一,信仰则无法统一。
2、中国传统文化以信念观为主干
  笔者认为,中华文化两大学术成就--儒家和道家人文学说,都是以信念观为主干的。
儒家文化,“克己”、“礼让”、“中庸”、“学而知之”等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
信念的范畴。在信仰观上,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似乎没
有重视、甚至是不屑于去考究“终极信仰”的问题。孔子的信仰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
就是一种信念观。他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人的信念意识、信念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庄子等道家的思想先驱,则描绘了一个对社会、对未来美好憧憬的信念境界,即,道德
至上的信念社会。这些信念意识都是通过教育和主体精神的能动发挥,而有可能实现的文化信
条。
东方人“无事不求神”,西方人“上帝与我同在”、“上帝是万神之神”。从信念和信
仰的表现形式来看,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信念意识,明显区别于西方人对“宇宙本体” 、“绝
对理念”或“客观精神”的终极信仰的倾向。
除了儒、道两大学术体系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其它有影响力的学说。但总体而言,
从学术研究的对象特征来看,中国文化重人文、轻数理,在文化形成的鼎盛时期,中国传统的
主流文化,受科学观的影响少,受基于“客观精神”的信仰观的影响弱,所以,比较早地形成
了分化信仰和信念,文化与信念合流的趋势。
我们古老而伟大祖国,长江、黄河流域幅员辽阔的地理优势,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
勇敢和善良,为中华文化的起源时期,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条件,并且很快形成了泱泱大国
、儒雅大气的文化信念风范。
二、信念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1、历史的回顾
信念文化和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信仰文化一样,都是先进的文化形式,都对历史
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做出过积极贡献。
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信念文化”特征。一个具有中国文化信念的人,无论
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信念,还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文化信念,同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相比
,在人权上,是完全平等的;在人格魅力和灵魂境界方面,则是同样高尚和崇高的。信念和信
仰一样,都是人类智慧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封建时期的中国,从统治者,到士大夫,再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有着非常强大的文化信
念基础。“忠”、“孝”、“仁”、“义”、“礼”、“修身”、“齐家”等等,代表了这一
历史环境中主流的文化信念。例如“修身”、“齐家”, 是指锤炼个人的品德修为,维持家
庭关系的和睦,承担养家糊口的义务和担负起兴家、兴业的重任。“修身”、“齐家”是由儒
家文化推出的教条,也是信念。人们之所以恪守、深信、坚信这一教条,就是因为它是文化,
没有别的更深刻的原因。这一文化信条是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一种美好的、预期的境界。
中国文化中的很多人文信念,其实质,都是文化与信念高度融合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可
能实现的完美境界。文化与信念高度融合,就是文化信念;这种深层的、完美的融汇,更加放
射出智慧的光华,照亮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在古老的年代,就呈现了许多辉煌的创举。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古
老的“丝绸之路”商业文明,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等等。当美国宇航员登上月亮
时,他仍然能用肉眼看得见我们的万里长城。任何人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都不得不赞美中华文
化的伟大。在2000多年前,人类许多民族还过着茹毛饮血、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我们的先辈们
,就能够举全民族之力量,创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长城,这背后需要多么伟大的文化动力
和信念的力量来支撑。
中国历史,所呈现出的信念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信念文化的楷模和英雄人物。例如蜀汉
丞相诸葛亮;再例如唐太宗、魏征;再例如康熙、乾隆、成吉思汗等等;再例如孔、孟、老、
庄,屈原、李白、杜甫、朱熹等等;再如关羽、岳飞、文天祥等等;女英雄花木兰、穆桂英等
等,医学家华佗、李时珍等等,近代的孙中山、鲁迅、李大钊等等,以及彭德怀、方志敏、叶
挺、雷锋等等,等等。这些信念文化社会中的古圣先贤,他们可歌可泣的信念操守和信念风范
,同西方信仰社会的历史伟人相比,没有丝毫的逊色。
2、新文化运动与共产主义信念的融合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们推广白话文,引进西方的民主信
念、法制信念和科学精神,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就是近代史一场具有
空前伟大意义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文化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信念同
西方正统的哲学理念的全面接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
二十世纪,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借新文化运动的东风,及时地引入人类的文
化导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信念学说,开创了一个以共产主义文化信念作为精神追求目标的
伟大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非常完美地演绎了信念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它是中、西方文化
在信念文化领域的一次成功的交流和实践,是文化信念“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中华民族在经历100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民族噩梦之后,告别了那段科技落后、被动挨
打的屈辱历史,开始驶入文化发展的快车道。古老的中国,开始了伟大的复兴。
共产主义信念,是一个对全人类社会的美好而理论化的预期,它既是社会学、更是文化
学的现象和理论。
  3、西方社会的信仰文化特征
  从起源上看,基督教的信仰文化,在古老的冲突中诞生。20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在耶路撒冷,到处是烽火狼烟。在那里,是一片信仰的战
场。信仰文化观已经发展了2000多年,但古老的冲突并没有因为2000多年来文化观的发展、变
革,而有所消解的迹象。至今,在那个地区,仍然弥漫着的恐怖主义行径,与这种信仰文化在
文化学起源之初的冲突,有着很深层的联系。如果没有起源时的信仰文化冲突,自杀性的恐怖
攻击是不可想象发生的。而令人欣慰的是,咱们中国的信念文化,是在一种相对比较富庶、宽
松的古代文明的社会环境里诞生。  在欧洲近代史上,从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信
仰文化和哲学理念并驾齐驱的历史时期。但是,就社会公众的信仰意识来说,仍然是深深地打
下了追求“至高理念”的信仰文化的历史烙印。
应该充分肯定,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所取得的成就,是依托于一种先进的文化
基础的。就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而言,它非常伟大的一面,是迅速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科技、
经济能力,发展了人的实践创造力,造就一个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时代。如果分析这种文化的
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冲突扩大化,文化扩张引起的同其它
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尖锐化。
以美国文化为例,它表现出极强的占有资源,占有物质财富、最大化的满足社会物质生
活欲望的特征。本文姑且称之为“物欲文化”,也被描述为“雄性文化”。从文化渊源来解释
,这种追求物欲满足的极大化,同信仰文化具有的信仰观念上追求极大化(无限化、极端化)的
倾向,是一脉相承的。信念文化则不同,在人们的信念世界中,只是将个人的信念目标定位为
追求有限的(有可能实现的)预期值。从学理上来说,西方发达社会的高度物质文明,既不是
哲学造就的,也不是文化学造就的,而是人文精神偏重于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文化和发展制度
文化所造就的。
文化观不仅仅是信仰观或信念观,但是如果离开了信仰观、信念观来思考文化现象,很
难想象文化将会被带向何方。信仰和文化互为依托,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现实社会理性与信
仰和信念的结合,就是文化。
信念文化的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文化可以充当信念,从而建构起一个以信念为主体的信
念文化时代;然而,在信仰文化方面,可以建构起一个以信仰为主体的信仰文化时代,但是文
化本身不能够充当信仰。
也许,21世纪的我们,是处在一个文化形态对话与交流的特定历史时段;说得夸张严重
一点,是所谓文化征服的时代。那么中国,作者认为,应该是属于一个信念文化的东方大国。
三、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内涵
经过了以上讨论,本文再回到信念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主题上来。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特色的信念文化,是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它代表
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先进形态和一种必然结果。
上个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社会主义时代。这是一个正在进程中的伟大时代
,同时也必将孕育出一种新的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文化”。由于文化现象和理论的复杂性、重
要性,加之本文作者学识肤浅,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也是非常肤浅和有限的。现提出一些思考性
的观点,思想的火花,其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前辈学者,以及读者朋友
们的批评指正。
1、信念文化符合中国国情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山东曹州府的德国天主教堂与义和团发生冲突,当地群众
将两名德国传教士打死,这便是近代史上的“曹州教案”。随后,义和团运动同西洋教会的冲
突愈演愈烈。1900年,义和团民杀死德国公使,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
园,清朝政府被迫签定了《辛丑条约》,向侵略者赔款4.5亿两白银。
回首历史,可以发现,八国联军在100年前上演的那一段血淋淋的历史,其直接的、重要
的起因,是中国信念文化与西方信仰文化相冲突。
历史记录着,在上个世纪初的中国,信仰文化的一方,作为征服者,最后的“谢幕表演
”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行径不象是教徒所为,而更象是强盗所作。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国土上两股伟大的文化信念潮流,是“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终,共产主义信念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了一个信念
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
在中国,共产主义信念的成功,是历史使然。为什么中国会历史而必然地选择了共产主
义信念呢?这其中一定有着深刻的缘由。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只用三年时间,就战胜了远比自己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作者
认为,这种战争奇迹的发生,其实是受到信念文化的原理决定或制约的。从红军时期开始,中国
共产党就在连队以上建制设立党支部,这就为军队奠定了坚实的信念文化基础。国民党军队则
没有这样一个信念指标体系。由此可见,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最根本的优势之一,是共产党人
所拥有的牢固的、坚实的信念基础。
二十世纪后半叶,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来考察,中国社会,主流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主义信念文化,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的中国式现代信念文化。台、港、澳文化,概括起来说
,是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物。其核心,仍然是信念文化,而不属于西方的信仰
文化体系。
近代颇有影响的“新儒家”思潮的兴起,说明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仍然无法割断与中
国历史长河中主导地位的信念文化的深刻渊源。中国文化既需要与时俱进,又需要回归历史、
传承历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所积淀的信念文化,底蕴深厚。尽管经历了那一场血与火
的战争,西方信仰文化、基督教文化对二十世纪中国国情和主流社会文化的影响,都是很有限
的。
以上是作者对上个世纪中国信念思潮发展轨迹的一个简单观察。
2、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逻辑基础和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信念文化是一个“大文化”,“大社会主义的”概念与范畴。
十三亿人口的伟大祖国,其庞大的超社会结构,空前规模的社会生产力,以及改革开放
后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法预见得到的。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建国后党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
的论断,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的文化之路,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上个世纪末,当代共产主义信念的教师爷--苏联,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如果从文化与
信仰的角度,来看待东欧巨变,作者感觉到,整个东欧、俄罗斯,又必然地回归了历史,复归
到了欧洲传统的信仰和文化体系之中。
人类伟大的文化导师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曾经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
主义是人的本性的一种“全面的”复归;共产主义是向着“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复归
。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作为文化现象的共产主义,其本质内容的“复归论断”,对于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学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考察近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大致可以将文化的层次划分
为下列几个时期。当然,这种划分,是非常粗线条的。
(1)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工业社会前期,文化巨匠马克思和恩格斯,怀着
一股强烈的文化正义感,对资本主义早期剥削制度作了无情的鞭打和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用
他们崇高的友谊和毕生心血,创立共产主义信念学说,书写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不朽的篇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共产主义信念,只是一种文化的预言和理论形式。随后轰轰烈
烈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将这种信念文化载入了史册。共产主义,作为信念观和文化观,
是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精神瑰宝。
(2)毛泽东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以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信念文化为主体。在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结合
农民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的中国国情,书写了建党、建军、建国的一段光辉
历史,并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人民民主专政》等
光辉著作留给了后人。
(3)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时代:时代在前进,文化也在发展和前进。当代中国,是一个发
展了的社会主义时代,也将是一个创新的、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信念文化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个正在进
行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将跨过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等等重要的社会形态,
同时也呼唤着创新的、伟大的时代精神潮流,呼唤着一种前沿性的“社会主义信念文化”。
党的十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中央集体领导的智慧结晶。
“三个代表”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学、文化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方方面面,需要
我们不断学习,深刻领会,勤勉探索,创新发挥。作者认为,从文化学的角度,贯彻“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指导“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理论思考与研究,
有着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逻辑基础”或“逻辑出发点”,就是“爱社会”。
这个“爱社会”,实质是,爱社会主义的现实的中国。这是一种“信念之爱”,也是“文化之
爱”。爱社会主义,不仅包括爱社会主义的制度,而且包括爱社会主义的文化。
所谓文化关怀,就是中国人民信念文化的共识,就是本文所说的“文化之爱”。
爱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信念文化的逻辑基础,所需要的爱,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中
国,是我们十三亿公民的社会,是我们生存、安定、统一、团结和繁荣发展的逻辑前提;这既
是一种理性形态的爱,又是一种信念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爱。
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内涵,属于 “大文化”、“大社会主义”的探索思路和探索方向,
是一个庞大的学术性、理论性课题。本文作者联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此略谈一二
,不对之处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这个重要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文化信
念理论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仁爱社会”的信念。中国特色的信念文化,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的仁爱社会。在儒
家文化中,深深蕴涵着我们炎黄子孙的思想智慧、道德风范和精神宿求。社会主义与儒家信念
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包容的。社会主义的理论魅力,正将体现出一种强大的文化包容
性。作为民族智慧精髓的儒文化,主要包括经典思想家儒家学说,汉代儒家学说,以及近现代
新儒家学说。世界上其他许多开放民族、先进社会和先进文化,都在积极对儒家思想进行学习
、研究。我们社会主义的大文化,完全有优势、有机遇,将中华本原的儒文化发扬光大。当然
,孔孟之道也存在着些许糟粕,责任不在孔孟,而主要在封建的帝王将相统治者。毛泽东同志
曾经教导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也是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包容性,需要遵循的原理。
——“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信念。发展物质文明,为中国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为建设“先进文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发展科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信念。科技为人所用,造
福人类。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控制环境污染。在环保领域,中华信念文化完全有能力为人类文
化和人类文明做出表率。
本文通过以上的论述,试图推演和得出如下论题:
——信念与信仰,各有其本原的优势和不足。
——作为时代精神的文化体系所推崇的信念和信仰,必将同样是人类智慧最美的境界。
——也许有一个信念文化的时代。信念的真谛在于,你愿意思考并相信这个目标,就是
因为它有着可实现性。

附:本文作者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癸未年中秋节作于江城

程 平老师提出的课题 关于信念与信仰的讨论非常好!
关于信仰,只有建立在无私忘我的彻底为公的基础之上才能确立真正的信仰!
任何带有私心杂念的思想意识和为了私利而奋斗的行为都是不能建立信仰基础的,没有基础的信仰当然属于空中楼阁,最多只能一时的信念。
比如象金钱拜物教那样。而宗教佛教是可以建立信仰基础的,因为佛教是超越自我,是彻底地无私忘我的伟大事业!而金钱只能满足私人的欲望,虽然羡慕佛教的威力,但是金钱始终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货币流通的手段,虽然人们喜欢金钱,但是不等于信仰,因为金钱带有引诱人腐蚀人心的特征,当人们目的达到以后就不再崇拜金钱!比如有亿万财富以后会崇拜一块金元吗?
而佛教作为一个伟大的事业却不然,还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共产主义事业,由于,这个事业始终代表着人类向往已久的崇高理想,所以,这种信仰是始终如一的,不可轻意改变的!任何为着这样信仰的人们,决不因为对方的穷困而改变初衷,也决不因为个人的目的已经没达到而放弃!
所以,任何改变人们信仰,或者改变信仰内容的做法就只能起到混淆的作用,是人们在迷雾中失去方向!一旦失去方向以后,必定没有真正的信仰可言,因此,就必定在痛苦和空虚中徘徊!

比如,印刷品、权力与金钱:三位一体拜物教
金钱不是任何信仰的基础,但是它们被赋予超自然的特性,使人产生敬
畏和恐惧感。宗教意义上的拜物教,产生于原始神灵观念之前;非宗教意义
上的拜物教,是对某种物品的迷信和盲目崇拜,如金钱拜物教、货币拜物教
所以说拜物教是迷信,是没有基础的暂时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有人提出单纯意义上的金钱拜物教已让位于知识拜物教,其实都是暂时的,只有佛教才是有基础的信仰

以上读者朋友的讨论,请程 平老师参考,并批评指导!

----左旋 朋友讨论 2003 9 19 17:00

没有信仰的人是空虚的

沈觉宏 于 2003-9-15 10:13:00 发表在:红旗飘飘论坛


信仰

---沈觉宏

没有信仰就会失去方向,

没有信仰的人

就等于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我们充实,

是因为我们

对马恩列斯毛等革命领袖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

我们对五大宗教祖师的信仰不可动摇!

为信仰奋斗,其乐无穷!

我喜欢玖瑰,

不在于她的芳香沁人心脾,

更在于她有着带剌的坚硬骨质!

我喜欢荷花,是因为她有骨气,出淤泥而不染!

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活着与死去没有两样!
有着崇高理想的人

即使死去也会发出万丈光芒照耀后人,

鼓舞仁人志士!

信仰是人类生存发展奋斗的航向!

似同灯塔,似同指路明灯!

似同月亮北斗和太阳!

有了信仰就有了希望!

有了力量!

有了方向目标!

帝修反的悲剧就在于没有信仰的基础,

它们把根子扎入

腐烂发臭、自私利己、你争我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狭隘污秽之中,

因此必定导致恶性循环!

空虚惆怅无边苦难只能随着生存而发展,唯有毁灭能消除!

在这中秋佳节,

充满共同信仰、充满崇高理想的人们,

心中似同天上的一轮明月,

浩然坦荡、银辉皎洁、清澈纯净,

把一切自由光明美好

无私地洒向大地

洒向人间!

2001.10.1 中午写于左旋网

返回》》》
程 平

<% end 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