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特稿:非洲人民怀念毛主席 --- 人民 发表于202004-1-1
人民网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我再次来到马普托,伫立在毛泽东大街,尽情观察着四周浓郁的异国风情,凝神端详着陌生土地上倍感亲切的街名,近年来采访非洲国家的片断经历在脑海中不停地浮现,思绪就像眼前这条笔直宽阔的大道一样通畅无阻……
四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毛泽东大街为东西走向的绿荫大道,双向四道,中间有绿色隔离带,两边人行道上是绿树鲜花,总宽超过50米,长约2.5公里。它西接列宁大街,与其形成“丁”字,再向西便是马克思大街,三条街组成一个“亍”字型。除两端相接的大街外,另有10条街道与毛泽东大街交叉,每条十字路口皆标有毛泽东大街的名称。1975年独立时,莫桑比克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名字命名首都的大街,“毛泽东大街”就是以这种特殊方式,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莫桑比克人民解放事业的巨大贡献。
我这次获悉另一个消息:莫桑比克有个“毛泽东村”。总统府的官员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首都以北的加扎省发生了特大洪灾,整个村庄被冲毁,重建新村时,为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莫桑比克国家建设的支持与帮助,当地政府决定用“毛泽东”的英名命名这座上千人的新村。于是,毛泽东村和毛泽东大街一起,成为莫桑比克家喻户晓的街名和村名。
莫桑比克的北邻国坦桑尼亚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国家,其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是著名的坦赞铁路的起点。今年5月采访时,记者无不感受到坦桑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这一感受刚一出机场就迎面扑来。青年一代不但知道毛主席的英名,知道中国为他们援建了铁路,而且知道友好的中国正在为他们修建公路,中国医生正在为他们救死扶伤。
在坦赞铁路的终端――赞比亚的辛卡车站,记者采访时正值我国为铁路更新通讯系统,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两国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工作。看到远道而来的中国记者,一位曾参加修建铁路的当地朋友指着五星红旗兴奋地说:“看到五星红旗,我就要唱《东方红》,是毛主席派来的工人为我们修建了铁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据中国技术人员讲,当年修建铁路时,黑人员工学会了唱《东方红》,以表达对中国、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感谢。今天,当我们为他们更新设备时,当年参加修建铁路的旧员工们,兴奋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卡翁达的名字中国人民并不陌生。近年来在接受记者的三次采访中,他都谈起毛主席,谈起毛主席三次会见他时的难忘情景:“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他不但拯救了亿万中国人民,而且为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热爱全人类,坦赞铁路就是爱人类的证明。我热爱他,崇敬他。”他还表示,“坦赞铁路是中非友谊的丰碑。”
由毛主席奠基和开创的中非友谊不但在铁道上延伸,而且在公路上发展,在建筑物中凝固,在医疗队里开花。就在西方富国拒绝援建坦赞铁路之际,毛主席做出中国援助这条铁路的英明决策;就在西方殖民者纷纷“走出非洲”之时,毛主席做出“走进非洲”的战略决策。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建筑队和医疗队纷纷踏上遥远而陌生的非洲大地,帮助非洲国家修建楼堂馆所,为非洲人民祛除病痛。这些建筑队和医疗队,传颂着毛主席的英名,谱写着中非友谊的赞歌……
在埃塞俄比亚东南部城市季季加,一名普通司机对记者说,他知道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孔子和毛泽东。
在肯尼亚东部孤岛拉木,几乎与世隔绝的岛民知道“中国路桥”。
在卢旺达,国家电台曾向全国人民教“汉语问候语”;当地群众知道“是毛主席派来的医生为我们治好了病”。
在布隆迪,建设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布隆迪和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他们要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建设经验。
在刚果(金),街道上的小青年们看到中国记者,亲切地用“中国,毛主席”打招呼。
在津巴布韦,本报代表团今年7月底采访一家黑人农场时,农场主马塔吉拉激动地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津巴布韦执政党党员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不但指导过我们的革命,而且指导着我们的建设。我过去背着枪杆子闹革命时学习毛主席著作,今天遇到困难时,经常翻阅毛主席语录,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在狱中学习毛主席著作,在一次活动中与记者握手时,他微笑着说:“你从中国来,一定知道毛主席。”姆贝基总统在一次演讲时,引用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论断表述自己的观点。记者在比勒陀利亚大学采访南非大选时,一名黑人学生认为:“西方的民主制不会给非洲带来光明前途,毛主席的社会主义思想适合非洲的国情”。
1972年访华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与毛主席一见面,就出自内心而非客套地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毛主席,您的著作和思想曾指导过非洲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今天仍深受崇敬您的非洲人民的热爱。
我在这条传颂着中莫友谊的大街上流连忘返,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出租车慢行到了大街的另一端,司机问我再去哪里,我说:“再朝回开”,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对记者说:“每当经过这条街,我就想起中国,想起毛主席,联想到中国对莫桑比克革命与建设的巨大支持和帮助。今天从你的采访中,我又明白了,中国人民对自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感情是多么地真挚和深厚!”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林荧章)
回复: 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的前前后后 [我要回复]
--- 真玉 发表于202004-1-2 9:34:00 [第:74513] [点击:19]
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的前前后后
邵建新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诗人以宏伟的气魄,如椽的大笔,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他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当今革命英豪的伟大报负。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使得这首咏雪词成为中华词史上的经典之作。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 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等由延安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在这期间,他曾在下榻的“桂园”宴请民主人士柳亚子、王昆仑等人。柳亚子敬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毛泽东便把9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书赠给柳亚子,并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1945年10月7日) ①。柳亚子得到毛泽东的回复,欣喜万分,深为毛词那磅礴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所折服,不禁称赞道:“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能手),虽苏(轼)、辛(弃疾)未能抗(相比),况余子乎?”②不久,他就作了一首“次韵毛润之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的和词,并把这首“和词”和毛词一并交给《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新华日报》因未征得毛泽东本人意见的缘故,不便同时发表这两首词,只好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而《沁园春·雪》却因此在报社内部披露,并被传抄出去。
柳亚子“和词”一发表,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人们很想拜读毛泽东的“咏雪”原作。当时重庆民营报《新民报晚刊》的副刊编辑吴祖光对此事尤为热心,他四处奔波,几经周折,找来了好几个人传抄的却不全的毛词,最后把三个传抄本凑合起来,终于得到一份完整的《沁园春·雪》。他如获至宝,感到这“自铸伟词”、
“大气磅礴”的咏雪之作“睥睨六合,气雄万古”,是“可遇难求的最精彩的稿件”③,于是在11月14日该报副刊《西方夜谈》的显著位置上以《毛词·沁园春》为题隆重推出这首杰作,并在该词后面配发了一段热情洋溢的“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④
这就是《沁园春·雪》首次公开发表的始末。毛泽东的这一“传抄稿”一刊出,就立刻轰动山城,传诵一时。
不久,重庆《大公报》因势而动,将《新华日报》上的柳亚子的和词和《新民报晚刊》上的《毛词·沁园春》集于一起, 以醒目版面再度刊出,又一次引起人们的争相传阅,这是毛词“传抄稿”在重庆的第二次发表。随即山城的各大报纸竞相转载,无一例外地发表了大量的步韵、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据《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一书介绍,1945年10月到1946年4月均有和词,《沁园春·雪》在当时的巨大的反响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毛泽东咏雪词两度刊载后所产生的“轰动效应”, 使得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坐卧不安。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头目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对《新民报》 负责人大加训斥,痛骂他们是为共党“张目”,是向共党“投降”。接着他们组织了一批御用文人以“唱和”为名,以“反帝王思想”为幌子在《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原名《扫荡报》)、《益世报》等报刊上连篇累牍、王婆骂街似的大肆攻击毛词,妄想把毛词的巨大影响“扫荡”下去。
面对国民党当局无理挑衅、无耻“扫荡”,革命诗人郭沫若率先挺身而出,奋起抗争,他连写了两首“和词”并撰文,对国民党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和猛烈的抨击。当时远在山东解放区的陈毅诵读了“毛唱柳和”的“两阕新词”后,一口气写了三首“和词”,也加入“反扫荡”的行列。在郭沫若的带动下,重庆文化界的进步人士纷纷加入了以唱和为形式的论战行列,跟国民党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毛泽东看了由王若飞收集的重庆反动报刊攻击《沁园春·雪》的所谓“和词”和文章后,在给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王若飞的舅父)的信中说:“若飞寄来报载诸件付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1945年12月29日)⑤
。幽默的言辞,大度的做法,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诗人的恢宏气度,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党当局却没有这样的豁达大度,他们为了消除毛词的巨大影响,还煞费苦心地暗中通知各地的党组织,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拟从中遴选几首在意境、气势和文笔能超过毛泽东的,然后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下去。这次征词活动,虽然各地送来不少应征作品,但都是一些平庸之作,没有能和毛词相比的,组织了这么大规模的征集活动,却没有征得一首“满意”之作,国民党很是伤脑筋。后来,他们虽在重庆、上海等地又拉了数名“高手”作了几首,但仍拿不出手,再后来也就只好不了了之,直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也没有哪个能写出“毛泽东级别”的词作。由于国民党的这次活动是暗中进行的,又未成功,所以一直秘而不宣,就是败退台湾后,他们对此事也守口如瓶,惟恐世人讥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当年参与这次活动的国民党要员透露出来,被台湾政论家孟绝子得知,公之于世(见李敖主编的万岁评论丛书《狗头·
狗头· 狗头税》一书上的《1948年的民心》一文)。这一“比词”闹剧材料的披露,恰恰从反面证明了《沁园春·雪》的确是一篇“气象宏伟,充满革命豪情的”,“艺术表现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臧克家语)⑥的杰作。
有关《沁园春·雪》发表前后的种种趣闻掌故,可以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这首词不朽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影响力。特别是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它似催人奋进的号角,又如振奋人心的鼓点,读后使人顿生自豪感,倍增自信心,成为人人传诵的名言警句。这昂扬豪迈的诗句、风流豪壮的诗篇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炎黄子孙奋发进取,奋然前行,这就是毛泽东咏雪词的永恒魅力。
[注释]:
①⑤《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转引自洪宗礼主编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五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③④吴祖光:《话说〈沁园春·雪〉》,《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期。
⑥臧克家:《雪天读毛主席的咏雪词》,《毛泽东诗词讲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作者简介:邵建新 江苏通州市平潮高级中学 ( 226361)
回复: 好文章,国民党无地自容!现在台湾的领导人就更加没有水平了,还是回到祖国来吧,可以做个象样的人 [我要回复]
--- 左旋雨露 发表于 202004-1-2 18:39:00 [第:74552][点击:5]
回复: 古巴纪念革命胜利四十五周年 [我要回复]
--- 人民 发表于202004-1-1 20:10:00 [第:74486] [点击:14]
古巴纪念革命胜利四十五周年
人民网北京12月24日讯 记者张蕾报道:古巴大使阿鲁菲与正在中国访问的古巴政府部长卡布里萨斯今日在使馆举行了纪念古巴革命胜利四十五周年的记者招待会。
卡布里萨斯回顾,尽管美国对古巴实行了40多年的经济封锁,但古巴经济仍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今年古巴的国民生产总值较去年增长2.6%,比预期高出1.1%。
在谈到中国与古巴双边关系时,卡布里萨斯说,古巴与中国向来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尤其是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1995年和2003年两次访华,为推动两国合作开辟了新的历史阶段。之后,中国与古巴的经贸合作由中央发展到地方,由单一结构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到多种形式的投资合作。目前,中古经贸合作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生物技术、镍矿开采和电子通讯四个方面,但未来的合作前景相当广阔。古巴政府欢迎中国企业家到古巴考察投资,也积极鼓励古巴企业来中国投资。明年9月,古巴将派代表团参加在厦门举行的投资洽谈会。
作为中国40年的老朋友,卡布里萨斯目睹了中国发生的变化。他盛赞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重大成就。卡布里萨斯还对中国政府一贯以来对古巴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中古合作在今后能更加深入。
来源:人民网
回复: 古巴纪念革命胜利四十五周年 [我要回复]
--- 红色苏维埃 发表于202004-1-6 15:26:00 [第:74914] [点击:6]
古巴,美洲的社会主义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