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04-2-6 19:11:00 [第:78068][点击:4]
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
武汉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
许多药物可引起横纹肌(骨赂肌)损害,轻者表现为肌肉疼痛和乏力,重者出现横纹肌
溶解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本文综述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药物、发病机制
临术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1 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药物
1.1 降脂药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等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横纹肌有直接毒性作用,可致横纹肌溶解症。国内外文献报道的38例均是治疗剂量时发生,但出现时间36h~24月不等,大部分发生于3个月以后。出现肌肉疼痛和肌酸激酶(CK)升高的肌肉病变的发生率低于0.5%。同时服用环孢素、烟酸衍生物、伊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和米贝地尔(mibefradil)等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药物患者更易发生。
纤维酸衍生物也可引起肌肉损害。长效苯氧乙酸类药物如苯扎贝特(bezafi-brate)有引起肾功能损害及横纹肌溶解症的危险。
1.2 β2受体激动剂
特布他林(terbutaline)等β2受体激动剂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与这类药物的高动力作用如震颤和激动等致横纹肌损害有关。
1.3 苯丙胺
苯丙胺(安非他明)致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有明显的a-肾上腺能介导的血管痉挛作用,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1.4 药物滥用
许多药物的非药理学用途可致肌损害,其作用机制与药物诱导昏迷或活动过渡有关。苯环利定(phencyclidine)是一种止痛剂,常滥用。据报道,1000例苯环利定中毒的患者发现横纹肌溶解症25例,伴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达40%。这与肌肉过度活动、中毒昏迷和直接横纹肌损害有关。阿片类如双醋吗啡(海洛因)和美沙酮、巴比妥类和苯二氮
类过量致昏迷肌肉受压可发生横纹肌溶解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1.5 引起低钾血症的药物
低钾血症是肌溶解的诱发因素。因此,许多引起低钾血症的药物可引起肌肉损害,特别
是有其他易感因素同时存在时,更易发生。致急性钾丢失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强利尿剂、轻泻剂类、甘珀酸(生胃酮)和长期用甘草酸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或锂中毒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1.6 恶性高热和神经镇静剂恶性综合征(NMS)
急性横纹肌溶解症的许多临床和病理学特征与发热、自主控制失调,即NMS相关。据报道,氟哌啶醇、氯丙嗪、氟哌噻吨和利培酮可引起NMS,与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迅速降低有关。某些肌肉药物遗传缺陷的患者,使用异氟烷、恩氟烷和琥珀胆碱等药物可诱发恶性高热类似病症。
1.7 乙 醇
急性横纹肌溶解症至少20%与乙醇有关。饮用大量乙醇的健康人可出现无症状性CK升高和组织学肌肉病变。亚临床表现或明显的横纹肌溶解症常见于酗酒者。
2 临床表现
横纹肌溶解症通常发生急性肌疼痛、肌肉痉挛、肌肉水肿,触诊肌肉有“注水感”,全身表现可有恶心呕吐和酱油色尿。严重肌肉疼痛和横纹肌溶解的特征为血清CK活性升高,可达正常值的10倍以上。血肌红蛋白浓度升高。约1/3的病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伴高钾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磷酸血症。
低钙血症的发生较其他类型肾功能衰竭更明显,后期可发生高钙血症,并且成为有些病例的特征。尿分析存在“血液”,但显微镜下不见红细胞,是一项重要的诊断线索。
尿肌红蛋白浓度升高。急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其他相关表现,如:局部肌肉损伤的隔间综合征;肌肉成分释放至循环系统对全身作用的高钾血症性心律失常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脱水、发热、酸中毒和饥饿所致肌肉能量贮存耗竭等,均是横纹肌溶解症的诱发因素。
3 诊 断
有使用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药物史及其诱发因素。
肌肉疼痛、乏力、肌肉痉挛、肌肉肿胀、肌肉“注水感”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表现应疑为横纹肌溶解症。
血清CK高于正常值的10倍;血肌红蛋白浓度升高、无红细胞性酱油包尿和肌红蛋白尿可确诊。同时要考虑其他合并因素。
4 防 治
引起严重肌肉损害的药物有150余种。横纹肌溶解症中80%以上的病例系药物引起,尤见于药物滥用者。长期饮酒者应慎用能引起横纹溶解症的药物。
如确需用,应定期观察病情变化,并作必要的检查,以便早发现、早停药和早治疗,避免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如病较轻,及时停药后可很快恢复正常,不必作特殊处理。
对病情较重者,主要采取支持疗法。早期输注大量液体,以维持足够的尿量。静注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碱化尿液减少肌红蛋白的肾小管栓塞性损害。
积极预防并发症,肾功能受损者,应作血液透析治疗。对他汀类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口服泛醌(CoQ10)254mg/d,3个月后症状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