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旋D型是生命的杀手

 

大众科技报4月3日文章 题:生命的“手性” 证明右旋D型是生命的杀手

为什么生命起源时19种氨基酸都呈左旋L型呢?通常认为,L型能量较低,也较稳定,稳定则容易形成生命。像细心破案的侦探一样,王文清进一步发现,人出生时,氨基酸呈左旋L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身上没有右旋D型氨基酸,这个不受生命“宠爱”的D型“叛逆”有可能是导致我们生命衰老的“杀手”。


一般人都会注意到,年青人的眼球黑而明亮,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变得灰而混浊。科学家马斯特论证出,眼睛里的氨基酸每年以0.15%的速度从L型变成D型。王文清推断,由左旋L型变成右旋D型也许是生命老化的一个原因。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抑制L变D则对于延长人和哺乳动物的寿命将是一个额手称庆的福祉。
网址:www.zuoxuan.com

讨论

 

 

请看我国生命科学家王文清教授对左旋抗拒衰老的研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记我国生命科学家王文清教授

● 张 洪
大众科技报4月3日文章 题:生命的“手性”

采访王文清教授缘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竺安的一封推荐信。竺安在信中说,现在科学界和社会上充斥着浮躁之风,这是科学研究的大敌,也是多年来不出大师级人物的重要原因。他所推荐的王文清教授20年来一直从事宇宙中生命起源的研究,她潜心治学,心无旁骛,但因为年龄大,又不是院士,在申请经费和招募助手方面都存在着困难。
在北京蓝旗营住宅区见到王教授,齐耳短发,一口吴侬软语。说起自己20年的“生命”缘,个中沉浮,皆付笑谈。她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几乎是贯穿整个访谈的主线,从浙江到北京,从中国到美国,从“文革”中夜深人静,伏案解题,到今天皓首穷“经”,痴心不改……因为有了这条主线,一个人的生命才有了光亮,她所从事的事业才有了依托。
手性、左右旋、电弱作用力,这些常人听来如堕云雾的词语,在王文清那里意味着一座宝库。在这座宝库里,王文清试图把生命推回到开始的刹那,用自己71岁的臂力抓住“率性而为”的氨基酸,让它们“定格”以看个究竟。
到底是什么点燃了我们的生命?为什么生命会偏爱一种手性?在王文清摊满了资料的书桌上,在她不断把自己的生活等同于科研的无意识中,在夜半起身充分享受宁静的高效率时,王文清所穷追不舍的答案其实早就浮出了水面:对科学的热爱点燃了生命,而生命的“手性”只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执著。因此,公园里少了一个打太极拳的老人,但生命的花园里却多了一个辛勤的园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记我国生命科学家王文清教授

本报记者 张 洪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些当年困惑法国画家高更的问题至今仍然困惑着生命科学家,他们竭尽全力想揭开生命之谜,一窥造化之功。从100多吨重的蓝鲸,到直径只有几十微米的微生物;从高达100米以上的澳洲桉,到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病毒,这些生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人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宇宙间是否出现过生命?生命的奥秘究竟是什么?这些难题至今没有得到终解。
我国生命科学专家、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文清20年来一直从事宇宙中生命起源的研究,她是世界上致力于通过“手性”研究来破解生命之谜的科学家之一。

神秘的“手性”

王文清是浙江镇海人,7岁随父亲去上海读书,后考取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她北上来到燕园,长期从事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生命化学的教学科研,在金属硫蛋白与生理功能研究中成果突出,曾与其他人合作共同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起,王文清赴美访学,开始从事生命起源的研究,从此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破解生命密码的旅程。
在生命研究的过程中,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牢牢抓住了王文清的心。在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很多藤本攀缘植物相互缠绕,其茎蔓螺旋往往有着特定方向,这一被科学家称之为“左旋”或“右旋”的现象蕴涵着自然界的一个基本属性——手性。手性(chirality)一词源于希腊词“手”(cheir),指左手与右手的差异特征,学术界称之为左旋性(L)和右旋性(D)。
然而,大自然并没有按照左右手那样的对称性来展示其自身。科学研究发现,生物有一种不对称的趋向。从原子到人类,自然生物自身的“布局”一直“率性而为”:牵牛花的藤总是向右转着往上长,贝壳却总是向左延伸它的螺旋图案,就连我们大脑的两个半球也呈不对称状。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自然万物通常表现出对其中一种手性的偏爱。
为什么会这样呢?涉足生命领域开始,这一问题就如司芬克斯之谜缠上了王文清,而揭开这一谜底则成了她20年来踏足生命科学之旅的夙愿。

半夜起身的女科学家

生命起源同天体演化、基本粒子理论一起被列为现代科学三大前沿问题,迄今为止,生命科学家所窥探到的生命“内涵”由质子和电子组成,融微观和宏观于一体,20世纪生命科学上的突破性发现使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真正认识生命活动本质的世纪。
20世纪以来,人类对基因的认识加速了生命科学的进展,以前的细胞生物学认为,一个细胞内所包含的遗传信息存在着限度,现在则发现,一个小小的细胞核包含了人体的全部基因。自然界以巧妙的四级螺旋包绕、盘曲、折叠,将人体DNA分子压缩8400~10000倍,包含到染色体中,因而能实现无性繁殖。
探究生命、认识造化,也许是一项穷其一生也只能在生命画布上添一小笔色彩的工作,但王文清却始终乐此不疲。作为当年北大技术物理系化学领域惟一的一级教授,王文清直到 68岁才退休。但她的退休生活却完全保持着一位在职教授的风格:桌上堆满了各类资料和图书,电脑总是处于工作或“待命”状态,电话经常在约谈科研……频繁的科研活动,使这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女科学家似乎须臾没有离开过岗位。
王文清对记者谈起她的经历,即使是最艰难的“文革”岁月,也被她轻松地一笔带过,有一种杨绛笑谈当年“牛棚”经历时超越了是非荣辱的达观。71岁的年龄也许应该踏着夕阳每天散步健身,而王文清却总是“霸”在书桌上不肯起身,与她的科研形影不离,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春秋的频繁交替。
有些人搞科研靠自己的天才,而王文清却称自己是另一路人:文清夜夜作题,几乎成了“题痴”。有一次,她解题时感到口渴,将墨水瓶里的墨汁当成茶水一口喝下去,黑黑的墨汁染了一嘴,呕吐不及,连连咳嗽。穿肠而过的墨水有色,而她那颗酷爱解题的心却不落纤尘。
在贫寒简陋的环境中,王文清解出了四座“题山”,那是日后成书的4大本著作。其中有结集成上下册的《物理化学习题解答》。当年的考研生对这套书耳熟能详,在恢复考研的年代里,很多考生靠它进行考研冲刺,26万册书短时间内一销而空。
王文清在汉中的黑夜里解下的四座“题山”,为她日后的科研打下了深厚的地基。1982年,她来到美国,第一次踏足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指导教授是斯里兰卡人庞南玛,其好友来自巴基斯坦的萨拉姆是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萨拉姆当年提出弱作用力和电磁力统一理论,预言电子和电子、电子与中子耦合,有一个新电弱作用力,它保持宇称不守恒。他鼓励王文清做这项实验,并希望及时看到成果。当时,阿波罗登月取来的岩芯样本恰好存放在庞南玛所主持的实验室里,王文清遂一同参与到在宇宙中寻找生命踪迹的行动中。

生命起源的奇特现象

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曾经说过:“生命向我们显示的乃是宇宙不对称的功能。宇宙是不对称的,生命受不对称作用支配。”科学证明,生命起源时,氨基酸是一个不对称的分子,19种氨基酸均呈左旋L型。然而,对月球上取样的岩芯进行分析后,王文清却发现里面的氨基酸是一半对一半,呈完全对称状。
有人提出,生命起源时,氨基酸呈左旋L型是随机的,它顺应了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磁场方向。但大多数科学家却认为,左旋L型和右旋D型的不对称意味着这两种能量存在着高低。
萨拉姆当年曾经透露,他非常高兴在其生命的后期能从事生命科学中的“手性”起源研究,他甚至想在这个专题上第二次冲击诺贝尔奖。萨拉姆的这番话使王文清对“手性”研究充满了信心,如果能在这一课题上揭开生命起源的谜中之谜,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啊!
神秘的生命谜底以巨大的魔力吸引着跋涉其中的王文清,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手性起源的求证者之一,她心气十足地想通过实验证明萨拉姆的理论。
萨拉姆认为,在一定温度下,右旋D型氨基酸分子会变成左旋L型。真的如此吗?法国、美国的学者和王文清相继展开实验进行求证。大量实验后,王文清发现,在萨拉姆给定的温度下,左、右旋分子像两个遗世独立的“对手”,没有任何变成对方的“企图”。此路不通,王文清只好另辟蹊径,希望在同一温度下将左、右旋分子分离。如果这项实验成功,可能会对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根据左右旋分子的不同来研发药物,能从根本上做到“对症下药”。
那么,为什么生命起源时19种氨基酸都呈左旋L型呢?通常认为,L型能量较低,也较稳定,稳定则容易形成生命。像细心破案的侦探一样,王文清进一步发现,人出生时,氨基酸呈左旋L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身上没有右旋D型氨基酸,这个不受生命“宠爱”的D型“叛逆”有可能是导致我们生命衰老的“杀手”。
一般人都会注意到,年青人的眼球黑而明亮,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变得灰而混浊。科学家马斯特论证出,眼睛里的氨基酸每年以0.15%的速度从L型变成D型。王文清推断,由左旋L型变成右旋D型也许是生命老化的一个原因。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抑制L变D则对于延长人和哺乳动物的寿命将是一个额手称庆的福祉。

亲近自然 思索造化

《庄子》在知北游中曾发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感叹,天地造化,浑然天成,存在着许多常人所无法解释的偶然性。王文清所穷追不舍的或许只是造化之手为生命随意打的一个结,虽然难解,但循着萨拉姆的命题,这个结在一个中国女科学家手中似乎有了某种松动的迹象。
在多年的科学实验中,王文清采用了8种物理手段,包括比热法、核磁共振法等,仔细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氨基酸,发现左旋L型和右旋D型分子确有不同。L型能量较低,较为稳定,非常适宜生命的形成。在长期的生命演变中,自然界为什么会趋向于能量较低的L型氨基酸,在王文清这里终于有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通过反复实验和修改,王文清完成了她的论文,并将其发表在2000年的《生物物理杂志》上,至今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引用过多次。一位法国科学家评价说:在分子水平上,王文清做出了迄今为止惟一有肯定结论的实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竺安说,多年来,王文清一直在奋力拼搏,心无旁骛,生活简单朴素,她的确是潜心治学、专一追求科学真理的典范。
至今,王文清已有200多篇论文、11部专著及教材问世。由于与生命科学结下的这份深厚的缘分,她连续6届担任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生命起源国际会议学术委员、顾问委员,每次“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上,她都被安排作大会报告,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当年痴心解题的“王老师”如今成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关于手性起源研究的重要学者。
大美不言,自然天成。科学不会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赞叹上,有像王文清这样执著不懈的生命科学家,生命科学最终会深入下去,找到具体、定量的对应关系。存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恒心,王文清用她对手性起源的这份偏爱探究着生命科学上的谜中之谜,以此亲近自然、思索造化。

来源:大众科技更新时间:2003-04-08 17:31:00

网址:www.zuoxuan.com

连接:

左旋理论

左旋实践 左之谜

外关穴位是人体接受能量的门户

怎样观察左旋和右旋的运动方向---观看威力无穷的大黑洞

进入论坛发言

新闻与左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