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红星时评 » 红五星评论 » 中将:张灵甫是我军手下败将 历史不会因国粉改变
浩然正气 - 2015/1/29 11:18:11
2015-01-29 09:10:55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王洪光
今年,我国要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随着纪念日的接近,网上也开始热闹起来,争论的焦点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谁的地位作用更大。
  国共“两个战场”缺一不可

  抗战的这两个战场,很难进行比较,就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抗战之前在国民党召开、共产党参加的国防会议上,两党根据悬殊的实力,决定分别由国民党军队担任正面抗击,共产党军队担任侧面牵制日军的任务。两个战场互相支持,相辅相成,都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对抗日正面战场的充分肯定,早已无人怀疑。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自身伤亡321万,始终没有妥协投降,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讲话:“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充分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作用。


  与此存在巨大反差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历史态度。早先是诬蔑“游而不击”;近些年是含含糊糊,态度暧昧。倒是有国民党大佬对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陈设很不满意,说是“反映正面战场的事迹少了。”可是台湾岛内70年来,连一座专门的抗战纪念馆都没有,无论是官办的还是私人的。如此底气,怎么说得别人?笔者建议“国粉”们,能不能呼吁一下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趁还在台上,提起精气神来,拿出大陆办纪念活动的魄力,自己为正面战场的胜利与抗日名将的贡献鼓与呼,我们愿意加以配合。否则会让人说成是不肖子孙,数典忘祖,更让崇拜你们的“国粉”们情何以堪?

  大陆这边不仅党的领导人充分肯定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而且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这些年也是大力宣传。前些日子,电视剧《长沙保卫战》宣传了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薛岳的光辉形象。而正是这个薛岳,在我中央红军突破湘江防线和进入湘桂黔时,率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紧围不舍,把8万中央红军杀得只剩3万,差一点把红军消灭掉。面对如此血海深仇,共产党胸襟宽广,为着薛岳的抗日贡献,在全国人民面前宣传他一个多月,请问“国粉”们对宣传“抗日名将”还不满意吗?海峡对岸“国防部”发言人为什么不点赞一下?

  关于“抗日名将”之争,大可不必。国共双方的名将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戴安澜都是我们所崇敬的。张灵甫在南京保卫战中身为团长,英勇作战,身负重伤,的确为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政府也为其后人颁发了奖章。至于他为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并身亡,并不光荣。除去“抗日”,也就不是什么“名将”,只能说是解放军的手下败将。徐焰如实地讲述了张灵甫的情况,居然有岛内媒体给他扣上“两岸共同纪念抗战胜利的期待被蒙上了强大的阴影”的大帽子。其“文革”遗风,着实令人生厌。

  国军消极抗战无法粉饰

  抗战初期,国民党有300万军队,共产党只有5万。政权在国民党手中,国内国际资源都由国民党调配,共产党是一穷二白。日军的战略主攻方向先由东北—华北指向华中,转为由华东沿长江指向华中,都是直指国民党的命门。国民党打了淞沪、南京、徐州、忻口、武汉等几个会战,稳定了战局,日本3个月消灭中国的企图失败了。在这个战略退却阶段,毛泽东如实评价“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武汉会战后的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开始“三心二意”,日本由军事打击为主,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国民党内“曲线救国”投降论调甚嚣尘上,大批国民党政要、将军投敌,其中将军67名;78万国军阵前倒戈,摇身一变成了伪军。特别是“革命精神”最强的时任国民党第二把手、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率部分国民党高层公然投敌,成立“汪伪政府”。同时国民党军委会成立了“防共委员会”,确定“防共、限共、 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在日军眼皮子底下消灭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力部队、同时又是国军编制内的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捕,副军长项英死亡。在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共产党及早发现并向美苏英大国揭发国民党企图,国民党胡宗南部准备分9路突袭共产党首府延安。如果得逞,敌后战场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将主力转用到敌后战场。1942年前后,我抗日根据地被日军反复扫荡,进入最困难时期。该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要抵抗中国战场上侵华日军(不含东北)总兵力的58%(扫荡时最多达70%),伪军100%,敌后战场上升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抗日主战场。在日军重点打击下,根据地人口减少一半,军队减员2/5,区域缩小1/6。虽然正面战场压力明显减弱,也不见国民党主动发起攻势作战,完全进入“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避战观战状态。

  诸多“为什么”需要“国粉”来解释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全部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全面落败,为了打通陆上通道,并让空袭日本的美机返航时在中国没有着陆机场,只有41万的日军发起了垂死挣扎的一号作战,即豫湘桂会战。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蒋介石亲自指挥的130多万国民党军,在美空军掌控战场制空权、并有部分部队换装美式装备的情况下,居然被打得溃不成军,失去大片在整个抗战时期都保留着的大后方区域,包括长沙、洛阳、桂林等146座大小城市。与印缅战区美国人史迪威指挥的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连连胜仗形成鲜明对比。而在这时,胡宗南部30多万国民党精锐部队仍然围困我陕北根据地,不去增援,请“国粉”们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美国总统杜鲁门当时就说:“中国抗战后期,蒋介石的权力仅限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连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夺去”。所以,之后毛泽东说蒋介石从西南的山上“下山来摘桃子”;之后蒋介石不准共产党军队接受日军投降,也不准日军向共产党军队投降;美国动用战略运力,把国民党军从大西南和印度运到华东、华北、东北地区;之后国军部署到位,立即撕破国共谈判联合政府之事,发动内战;再之后,国民党彻底失败,撤逃台湾。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不以任何“粉”的意志为转移。

  笔者没有贬低正面战场地位作用的意思,正如文中所述。只是想提醒一下“国粉”们,要历史地、客观地、公正地看问题,不要“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尤其是在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把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再次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同心同德!

  【环球军事报道】《环球时报》26日刊登在15版的《拔高张灵甫,有人认识错乱》一文在岛内引发关注。台湾“国防部”回应称,张灵甫抗日屡创佳捷,素有“常胜将军”和“国军王牌”之称,“是国军永远的典范,贡献不容抹杀”。“国军”发言人罗绍和还称,张灵甫在抗战时期取得多次战果,最后战死沙场,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

  台湾《中国时报》27日称,张灵甫1924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国共内战期间数次立下“战功”,颇受蒋介石赏识。1936年,他因持枪击毙第一任妻子被判死刑,次年“七七事变”爆发,蒋介石急需用人,命他回到军队戴罪立功。抗战胜利后,张灵甫被任命为整编74师师长,该部兵强马壮,被形容为“王牌模范军”。1947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时,他在孟良崮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大军围困,“孤立无援下,张灵甫战死沙场,时年44岁”。

  《联合报》解读称,由大陆国防大学教授徐焰撰写的文章,暗批宣扬张灵甫为抗日名将的目的是想否定当年的革命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合理性,是一种政治斗争手段。该报27日评论认为,这使两岸共同纪念抗战胜利的期待被“蒙上强大阴影”。大陆近年来虽然不再对内宣传“国民党不抗日”,改以比较务实的态度评价国民党军队抗日史实,“但中共官方正式文件和官方领导人的说法,从未白纸黑字写明‘抗战主要是国民党打的’”。文章称,正视历史、承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史实,是两岸合作及共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基础。

  针对台军表态,徐焰27日回应说,他本人所写文章已肯定张灵甫在抗战中有过战功,并澄清一些不实说法,指责的是有人借纪念抗战之名煽动反对中国革命的情绪,“今天看到台湾军方发言人的提法,实在感到遗憾”。他说,“请问张灵甫是战死在哪个沙场?此举算什么模范?”中共念及张灵甫抗战中打过硬仗,当年就对尸体给予厚葬,2005年又向其家属郑重颁发抗日纪念章,这已是注重大局而搁下旧怨。在两岸关系已有很大发展的今天,恐怕不宜再称赞张灵甫“战死沙场”之事,双方共同纪念全民族的抗战才是应有之义。

  拔高张灵甫,有人认识错乱

  徐 焰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作出了全面的评价。相较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和到台湾后完全抹杀共产党抗战业绩的做法,大陆媒体早就称赞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正面作用。然而,有些人却不忘“借题发挥”,走向某种极端。近段时间以来,有人将国民党军的张灵甫抬高为“抗战名将”,还就其埋葬地大肆炒作,这明显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张灵甫在国内出名并非是因为抗战,而是因其在进攻解放区时被击毙,蒋介石专门下令在南京玄武湖边为这个“杀身成仁”典型建碑修墓。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地位,起初不过是营长、团长,是“校”而不是“将”,直至战争末期才升至第74军军长。他对日寇打过硬仗可算有过功,却未指挥过大的会战,将其拔高为“名将”连当年的参战者也感惊诧。

  中国自古以来赞扬一位名人,要有三条基本标准:立德、立言、立功。以此衡量张灵甫,此人可谓品德之差丧失了正常人的底线。1936年他任团长时在陕西无端怀疑妻子不贞而拔枪将其击毙,激起国内妇女界激愤并要求依法判死刑。蒋介石却以抗战需用人,让他“戴罪立功”出狱上前线,这些都是无视法制的基本原则。

  至于立言,看不到张灵甫有什么著述和名言传世。谈到他抗战中的战功,新中国政府也是肯定的,2005年还曾向张灵甫长子颁发过其父的抗日纪念章。不过他积极参加内战进攻解放区之过,也是不能掩盖的,因冒进被打死在孟良崮便是自寻的结局。据解放军史料记载,当时本着人道精神,为张灵甫尸体找了棺木并换上新衣掩埋,并通知国民党军挖走,现在遗体是否在山东孟良崮还存有疑问。

  俗话说,是人三分对。一个能在社会上立足扬名,通常总会做点有益之事,不过评价历史人物却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必须全面考察其生平。汪精卫是大汉奸,他在反清革命中却因谋刺摄政王载沣而誉满全天下,后来因降日的罪行才被全民唾弃。如今那些抓住张灵甫参加抗战这一点便一味吹捧的人,难道也要歌颂汪精卫是“反清革命英雄”?

  近些年来,媒体上一些被称为“国粉”的人总抱怨大陆对国民党抗战宣传不够,其实了解海峡两岸实情的人都知道,自国民党式微和“绿营”兴起后,台湾媒体和社会上已基本消失了“纪念国军抗战”之声。现在岛内没有一座纪念国民党抗战的纪念馆,蒋介石塑像大都被拆,颂扬“日治”的舆论倒是甚嚣尘上。反而是大陆近些年来建立起不少国民党抗日将士的纪念物,电视屏幕也是“国军抗战剧”满天飞。这方面宣传不是不够,而是有些过了,导致不少缺乏历史知识的人出现了认识错乱,部分人对张灵甫的片面看法正是受这一倾向误导。

  如今进入了信息社会,国内外的政治斗争也突出表现在网络等各种新媒体上,思想多元化的现状也为一些敌对势力展开信息舆论进攻和思想渗透提供了空间。特别是有些“逢共必反”的人活跃于一些媒体上,故意颂扬中国革命打倒的人物,如称上海流氓头子杜月笙也是“抗战有功”,川西一霸刘文彩“造福乡里”,祸害河南的汤恩伯和张灵甫一样是“抗战名将”。这种鼓噪的目的,只是想说中国革命的对象都是些“好人”,就此来否定当年的革命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合理性。这根本就不是追求史学“公正”,而是一种政治斗争手段。

  在多元的世界中,出现谬误自然是难免的。任何谬误只要能及时得到批驳,就不是可怕的事,何况锄掉毒草还可以肥田。用雄辩的事实澄清一些媒体上的恶意炒作,全面揭示一个真实的张灵甫,这对人们提高政治免疫力和增强正能量宣传,都会是大有裨益。▲(作者是国防大学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少将)
左旋雨露 - 2015/1/29 23:12:12
王洪光将军头脑常常出现问题.
国民党在什么地方消灭一百多万日均了?

八年抗战中,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共对日伪作战12.5万多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万余人,伪军118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0.4万支(挺)、火炮1852们,解放县城以上城市280多座,解放国土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多人。所以,中共军队抵抗了60%的日军、90%的伪军,是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将:张灵甫是我军手下败将 历史不会因国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