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共同富裕 » 共运 » 解放军报:抗日英雄谱——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浩然正气 - 2015/5/15 12:12:38
2015-05-15 11:44:26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黄旭
 70载的岁月流逝,并没有让先烈的事迹黯淡,相反,历经了时间的淬炼和冲刷,英雄的传奇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放歌英雄——写在大型主题专栏《抗日英雄谱》推出之际

  ■黄 旭

  抗战硝烟已散去70年。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持续1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至此画上了句号。
  习近平主席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在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候,是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忠诚和山崩于前舍命擎的血性,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正义史诗。
  民族、国家之幸,在于有这样一群赤胆忠勇之士。他们或沥血孤营,或鏖战沙场,或横刀敌阵,或昂首刑场,从未怯死以苟生,甘洒热血沃中华。他们敢于直面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以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用拔剑蒿莱的铁血豪情,为民族而战,为人民而战。汉魏已远,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永存。国难当头,正是他们慨然而起,即使毁家纾难亦在所不惜,带领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走出苦难深渊。
  历史是有温度的。英雄的历史尤其如此,它的炙热,能融化心灵的坚冰,唤起血液的沸腾。
  历史也是有力量的。这力量捍卫着我们记忆的城池,让精神的堡垒固若金汤。
  英雄报国不惜命,何曾虑及身后名。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生命。其中,姓名和事迹可考的,仅有186万。先烈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用无怨无悔的流血牺牲在中国近代史上唱响了铜钵铁板的“大江东去”,他们犹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笔下矗立的灯塔,“为一切夜里不能航行的人,用火光把道路照明”。
  为国捐躯,是英雄的无悔选择;尊崇先烈,是后人的良知责任。然而当下,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这个便捷手段,构设“价值陷阱”,实施“文化冷战”,对领袖的泼污,对英雄的诋毁可以说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爱国作家郁达夫的警言,今天听来,仍振聋发聩。物质越是丰富的时候,我们越应当以史为镜,从厚重的英雄谱系中汲取精神的滋养,让世俗的心境感受崇高,让浮躁的灵魂重归坚定。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70载的岁月流逝,并没有让先烈的事迹黯淡,相反,历经了时间的淬炼和冲刷,英雄的传奇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铭记英雄吧,这些不屈的身影,是民族记忆中的高山大河,强壮了我们的精神和筋骨;
  铭记英雄吧,是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撕开了令人窒息的沉沉夜幕,让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铭记英雄吧,金戈铁马渐远,但民族复兴梦想未竟,呼吸着他们的气息,我们前行的脚步将更加坚定……
孙铭武军人须与国同难

  “民族不可辱,国土必收复。毁家杀身何所惧,愿做抗日第一人。”站在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南三家子村北沟的山坡上,读着爷爷孙铭武墓碑上的碑文,73岁的孙显庭老泪纵横。
  在老人的叙述中,我们的记忆仿佛回到那个写满民族屈辱和悲壮的年代。“我爷爷孙铭武曾是东北军的一名上校军官。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后,深感痛心的他选择弃甲归田。后来,受到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的影响,他毅然加入革命队伍。”孙显庭告诉我们。
  “我爷爷变卖了家中150亩水田,30多亩山地和几十间房子,用以购买军需物资,并于1931年10月10日,在清原县大苏河歃血盟誓,组建了辽东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血盟抗日救国军,打响了东北民众武装抗日第一枪。”孙显庭说,“我爷爷在成立仪式上宣布了六项纪律:叛国投敌者杀;携械逃跑者杀;私泄军情者杀;抢掠民财者杀;奸污妇女者杀;煽动叛变者杀。”
  由于旗帜鲜明、军纪严格,血盟抗日救国军迅速壮大至千余人,对清原、通化等地的日伪军予以多次沉重打击。“我当年曾亲眼目睹了血盟抗日救国军的成立,他们忠贞爱国,还创作了义勇军军歌。”95岁的姜学儒老人说。
  “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族。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对于孙铭武等先烈创作的义勇军军歌歌词,孙家儿女至今铭记于心。
  由于汉奸的设陷,孙铭武等20多位血盟抗日救国军军官,于1932年1月18日被敌人围杀。“临牺牲前,我爷爷给我父亲留下了一份遗书。”孙显庭轻声念到,“父生年四十有四,时值国家变乱,余本国家军人,必须与国同难,故奋然抗日,号召民众救国,但不幸中途惨遭挫折。父今为国而死,吾子必继父志,为国效力……再关于父之体骨倘能回籍,暂不入土,必俟国土收复,民众免遭灾难时,再为安葬,是余所嘱。”
  英烈壮举,历史不会忘记,国家和民族更不会忘记。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孙铭武位列首位。还有的学者认为,孙铭武等先烈创作的义勇军军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一个珍贵“母本”。
  (本报记者 宋歆、牛辉、特约记者 贾文暄)
八女投江宁死也不当俘虏

  绵延的乌斯浑河浪涛奔涌,依旧冰冷刺骨的河水,激荡起历史深处的悲壮记忆。
  这里是位于黑龙江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西北的柞木岗山东麓。震撼几代国人的“八女投江”一幕,就发生在这片山水之间。
  1938年10月上旬,冷云、杨贵珍、安顺福、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等八位抗联女战士,在此背水而战。在她们弹尽援绝之时,面对日伪军的逼降,誓死不屈,最终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目睹这一幕的日军指挥官这样喟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
  硝烟远去,英魂永恒。在昔日血色浸染的战场上,一座颇具规模的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早已拔地而起。
  “在长达14年的残酷殖民统治中,侵华日军对东北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原馆长于庆淼介绍说,1933年春,日军侵占刁翎地区,持续不断围剿抗日武装,残杀了大量抗联将士和平民百姓。
  离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不远的道路西侧,是侵华日军当年修建的古城机场。纪念馆讲解员康晓玉告诉记者,当年日军从林口县大肆盗采黄金,每天都会从这里用飞机运回日本本土。而道路东侧,便是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162细菌支队旧址。
  “日寇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奋勇反抗。”74岁的退伍军人、林口县原政协主席于春芳告诉我们,面对侵华日军的暴行,林口人民没有屈服,先后有1000多人参加了抗联,“八女投江”中就有6位林口籍女战士。至今,林口县所有176个行政村,全部都是老区村。
  “八位牺牲的抗联女战士,最大的23岁,最小的仅13岁。”于春芳说,1938年10月上旬,抗联五军一师的百余名官兵在乌斯浑河畔遭遇日伪军包围偷袭。危急时刻,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原本处于隐蔽位置的八位女战士,毅然开火吸引敌人。
  时值秋汛,河水猛涨,八位女战士中已有多人负伤。面对绝境,指导员冷云慷慨激昂地说:“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当俘虏!”说罢,不会凫水的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着,向汹涌的河道走去……半个月后,闻知此事的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在日记中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英名辉千古。如今,在乌斯浑河畔的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大堂内,八位女战士的塑像一字排开,“八女英魂,光照千秋”八个大字,映照着她们青春的面庞,也映照着她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本报记者 宋歆、牛辉、特约记者 李帮宏)
赵尚志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

  群峰环抱,林海云霄。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名曰尚志。村口中央,150多岁的“尚志柳”吐出万条碧丝,与不远处的赵尚志故居相互辉映。
  辽宁省朝阳县赵尚志研究中心主任雷凤祥告诉记者,如今,尚志村所在乡名叫尚志乡,黑龙江省还有尚志市、尚志镇、尚志村等等。一个个“尚志”的背后,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深切缅怀,也见证着他率领抗联将士征战白山黑水的铿锵足迹。
  走进赵尚志纪念馆,一幅集声光电、场景复原为一体的大型半景画,呈现了赵尚志指挥“冰趟子战斗”的场面。解说员杨婧介绍说,1937年3月初,在伏击百余名尾追而来的日伪军后,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在“冰趟子”再次设伏。3月7日傍晚,日军大尉守田率日伪军约800人向赵尚志所部扑来。见进入伏击圈的敌人在冰面上站立不稳,赵尚志果断下令开火。战至深夜,日伪军见无力还击便向沟口撤退,结果又被赵尚志所部打了一个伏击。此役,日伪军死伤300余人,守田也被击毙,我方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每逢祭奠抗日英烈的重要日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公园都会出现一位抗联老战士的身影,她就是李敏。李敏回忆说:“赵尚志敢打仗、打硬仗,最突出的是善于攻打县城和敌人的重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错误的决定,赵尚志曾被开除党籍,但他的理想信念从未动摇过。在给中共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他这样写道:“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的一生的任务。”
  驱车北上鹤岗市宝泉岭,赵尚志遇难地纪念碑渐入眼帘。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人武部政委杨海亭介绍说,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率小部队向梧桐河金矿伪警察驻所方向移动。在走到吕家菜园子时,被混进我军内部的日伪特务刘德山从背后开枪击中,赵尚志强忍剧痛,当场将其击毙。后来,因伤势过重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残酷审讯,他誓死不屈。当天9时许,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34岁。敌人残忍地割下了他的头颅,并将尸体抛入松花江冰窟。
  2004年6月2日,人们在长春护国般若寺内的松林中,找到了赵尚志烈士的头骨。2008年10月25日,辽宁省朝阳市隆重举行赵尚志烈士颅骨安葬仪式,抗日英烈终于魂归故里。
  登上赵尚志烈士陵园的62级台阶,环视翠柏苍山,赵尚志烈士那首《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涌上心头:“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
  (本报记者 宋歆、牛辉)
东北抗日斗争

  ■周小宁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激于民族义愤,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3年,日本关东军进行所谓“大讨伐”,抗日义勇军大部溃散。其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300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至1936年初,相继成立7个军。
  1936年2月20日,东北的中共组织和东北人民革命军领导人,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队伍发展到高潮,有11个军、3万余人。
  1936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随后成立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东北抗联随之编成3个路军,分别归三省省委领导。第1路军于1936年7月宣布成立,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第2路军于1937年10月宣布成立,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崔石泉(崔庸健)任参谋长。第3路军于1939年5月宣布成立,张寿篯(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然而,在日伪军疯狂进攻下,到1940年初东北抗联已减到不足2000人,斗争形势恶化。根据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达成的协议,1940年底至1941年初,东北抗联大部转至苏联远东地区,组成南、北野营。1942年南、北野营和仍在中国东北活动的抗联人员合编为抗联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参谋长。抗联教导旅名义上由苏联远东军司令部代管,采用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88旅的正式番号。
  1945年7月,抗联教导旅派出数百名指战员到苏军中接受训练,当月底空降到牡丹江、磐石、海拉尔、赤峰、长春、满洲里等18个地区,执行侦察日军火力点、袭击日伪后方机关和为苏军担任向导等任务。同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进攻日本关东军,抗联部队配合苏军迅速收复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等战略要地,解放了东北全境。
  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以王德泰、杨靖宇、魏拯民、赵尚志、冷云等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英勇顽强、不畏牺牲,历经大小战斗数万次,牵制与消灭了大量日本关东军,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关内抗日战场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州歌头抗战烽烟回望

  ■丁增义

  东倭犯境,烽火举关东。十四载,家国痛。寇戎凶,卷腥风,故土凄雨中。狼烟起,寒尘笼。黑水哭,白山冢,密林空。胡骑乱华,喋血中原梦,一片哀鸿。惜神州万里,雾幛锁长龙,雪裹冰封,步匆匆。
  忆长城泪,京华恨,金陵恸,兵戈横。袍泽众,生死共,酹千钟,祭豪雄。子弟多义勇,尚慷慨,慕精忠。鼙鼓动,思飞鞚,勒燕功。纵马横刀五岳,旌旗望、剑指危峰。念英雄归去,沙场挽长弓,落日残红。
左旋雨露 - 2015/5/16 9:19:46
最近,有个“南阳人”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不长,但立意准确,观点鲜明,笔触所到一针见血!文章写到:
          在那个大搞个人崇拜的时代里,人民不知道共和国主席睡衣有70多个补丁,不知道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或者接见外宾喝一杯茶都要自己掏腰包,不知道他的家人和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家人过着一样的生活……因为那时的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报电台没有宣传,直至韶山遗物馆将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陈列出来才让世人明白了那时候第一家庭的生活真相。
在那个大搞个人崇拜的时代里,人民不知道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长子毛岸英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抗美援朝,甚至毛岸英牺牲了近三年,连他的妻子刘思齐都没有得到消息,那时的中国人并不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只有毛主席将自己的儿子送上了保家卫国硝烟弥漫的战场,当时的媒体只报道黄继光、邱少云这些普通英雄的事迹,而不懂得将毛岸英的牺牲当成卖点来歌功颂德。
在那个大搞个人崇拜的年代里,人民不知道毛泽东平日里最奢侈的生活也就是几天吃一次红烧肉,而三年困难时期竟有8个月没有沾过荤腥,而他的工资(不够再加上稿费)却大量用来接济那些比他更困难的人。直到他去世很多年以后,我们才从他的警卫、护士口里听到这些感人的事迹。在那个大搞个人崇拜的时代里,人民不知道毛泽东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候甚至连续工作多日而没有上过床休息,不知道那些大会报告、发表的各种文章都是毛泽东亲手写的,甚至一些没有他署名的新华社通讯、人民日报社论也是出自毛泽东之手。通过毛主席身边秘书们的回忆,我们才知道那些渗透了伟大思想的文字不是出自身边的秘书才子。在那个大搞个人崇拜的年代里,人民不知道毛泽东酷爱读书,学富五车,过目不忘,不知道他除了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典籍,还能欣赏国内外各种经典音乐、戏曲。在他走了很多年以后我们才从纪录片和有关人员的回忆录中认识了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毛泽东。在那个大搞个人崇拜的年代里,媒体广泛宣传的是王杰、麦贤德、向秀丽、雷锋、时传祥、王进喜、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普通人物的英雄事迹,农民陈永贵、纺织工人吴桂贤甚至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个年代所有文艺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都是工农兵,是人民大众,文学艺术遵循的正是“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说毛泽东搞个人崇拜,是那些渴望被崇拜而始终得不到别人崇拜的人因嫉妒而编造的弥天大谎。毛泽东搞的不是“个人崇拜”,而是“人民崇拜”。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放军报:抗日英雄谱——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