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共同富裕 » 共运 » 历史埋没了险些枪杀毛周的何畏将军
红五星 - 2016/1/23 18:59:04
历史埋没了何畏将军

        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军长何畏,由于种种原因被历史埋没了。幸得原琼海市政协副主席卢家昭,经过调查考证,掌握了何畏将军的一些珍贵资料,现刊登,以馈读者,并欢迎有关何畏将军的来稿。——编者
  
  一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二卷、第四编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2450页)记载: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1935年4—1936年3月)军长:何畏(1935年4—7月)、孙玉清(1935年7—1936年3月)。政治委员:陈海松(1935年7—1936年3月)。副军长:许世友(1935年4—7月)。司令部参谋长:王学礼(1935年4—1935年)、陈伯钧(1935年7—9月)。
  张国焘原警卫排长何福圣自述《带刀侍卫》一书记述,以及报刊、网络转载《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人物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以及张国焘《我的回忆》等书记载。特别是笔者多次亲自采访何畏军长今年已79岁高龄的长子何达梧,笔者并于今年9月同何任先生北京全国政协文史委、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党史编委《百年潮》杂志编辑部等有关部门。并于去年11月22日又随同数位退休老同志前往何畏军长家乡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玉堂村(又名后塘村),向十余位曾认识何畏并曾相处、工作过的老村民,了解何畏1955年至1960年间在家乡村里工作生活情况,同时随摄像记者到何畏墓地、何氏大宗祠拍录墓碑、神主牌、老屋旧址及子孙现居房屋,进一步深入了解何畏军长的生平,及其家境遭遇情况,现将搜集的资料及相关情况记述于下。
  
  二
  
  何畏,原名何世富,又名何敬贤。祖籍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玉堂村(又名后塘村)人(原属广东省乐会县人),出生于1900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童年时随父亲何良炳去马来亚,就读于中华学校。早期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并担任马共的领导人,曾担任过英(国)荷(兰)两族中区委员(马来亚当时系英国、荷兰殖民地),后被英政府逮捕,被驱逐出境回国。回国后曾就读厦门大学和黄埔军校。毕业后,一直在外参加革命工作。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广西百色起义。由于何畏被驱逐出境,其原配夫人曾国彩没有生活依靠,只好带着长子何达梧回海南博鳌后塘村老家。
  何畏回国后一直音信全无,时至1946年,曾国彩接到丈夫何畏自广州寄回家乡的信,说他现在广东省救济院安老所(地址为:广州市珠光路),并已娶罗明新女士为妾,生有一男一女(儿子何达桐现居住加拿大,女儿何汤月明现居住香港,同何家一直都有来往)。1955年,何畏因与小妾罗明新发生婚姻纠纷,毅然回到阔别几十年的老家,同原配夫人曾国彩和儿子何达梧一起生活。在回老家当年,村里大多数人不认识他,连儿媳妇都问他:“伯爹你从哪里来,你要找谁?”,何畏只说了一句:“我是阿公,达梧去哪了?”当时,正好何达梧去了三亚。在老家数年,他一直缄默寡言,从不透露在外几十年参加革命工作及其生活经历的丝毫情况。其几年间,仅在家干一些轻活以及为村里夜校当业余辅导老师。在我们采访村里那些曾经同他相处过的老人说,何畏中等身体,五官端正,体格健壮,脚有伤疾(战伤),走路一拐一拐的。他知书识礼、知识面宽,精通医术,能说善道,出口成章,毛笔书法流利,是个非常有文化知识的人,且精音乐,见歌会唱。村里请他当义务教师,协助扫盲工作,曾教孙子及村民唱《东方红》、《国际歌》等歌曲。他会说国话,并从教拼音开始,教村里的青年们学讲普通话,他经常对村里的年轻人说:“一定要学普通话,要不以后赚不到吃的。”他吃苦耐劳,曾经跟村里的人做过木工、泥水工,社里安排他干什么重活,他也从不推卸,唯命是从,劳动纪律很好,老老实实地干,从不怨言。他有一嗜好,身不离书,工作之余,就拿起书来看,甚至连上厕所都看书,《水浒传》、《三国演义》非常娴熟,讲得津津乐道。他平时缄默寡言,从不谈论政治,不流露其身世和经历。由于身体壮实,吃量颇大,在村里艰苦生活几年。儿媳钟家蓉说:粮食紧张时期,他曾经教村里人摘“革命菜”充饥,直至1960年粮食紧张时期因病饿交困、缺医少药之时,何畏在老家寿终正寝,长眠辞世,享年60岁。出殡那天,村里的人都来参加送葬,那些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何畏在临终前对妻子曾国彩说过,他的同事都在北京,都是当大官的,并拿出一把铜片压印“校长蒋中正赠”的宝剑和一枚纪念勋章交给儿子何达梧收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何达梧怕红卫兵抄家受株连,一天夜里,偷偷地把宝剑及勋章扔到老家门前的万泉河里,至今回想起来,何达梧老人懊恨不已。
  何畏的原配夫人曾国彩,娘家在朝阳维礼村,她年轻时参加红色娘子军,是与红色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第一批去参加娘子军的红军战士,参加过多次战斗并负过伤。何达梧先生回忆,小时候,由于家里没有人,他的童年几乎都在外祖母家度过,母亲参加革命工作,他只好依靠外婆扶养长大。解放后的1950年至1951年间,曾国彩担任乐会县博鳌乡第一届妇联主任,后因丈夫何畏的历史不明问题受株连,被免职回家务农,于2003年病逝,享年100周岁。
  何畏的小妾罗明新于50年代初带着女儿何汤月明、儿子何达桐移居香港。1983年罗明新经多方打听,得知丈夫何畏已于1960年在家去世的消息,独自一人几经周折从香港一直探路回到后塘村,并到何畏墓前烧香叩拜。之后,曾多次带着女儿何汤月明回乡祭拜父亲,罗明新于2002年在香港病逝,何汤月明现在一直与何达梧一家联系来往,且对何达梧一家在经济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罗明新千里问路寻夫的消息,引起琼海新闻界的注意,曾在《琼海市报》上作过报道,受到广大读者啧啧称赞。
  
  三
  
  笔者从多方面搜集的历史资料记载得知,何畏系黄埔军校毕业,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广西百色起义,参加过广西越南边境的游击战争,曾与越南革命党人一起在越南与法国军队作战,先后十一次负伤。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刘伯承任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是张国焘的亲信将领,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1938年因党内路线斗争怕受其害,加上身上带伤,为治疗养病带着腿伤而离开延安回到广州,在安老所过着稳居生活。关于何畏离开延安后的去向,有资料记载说何畏已被枪决,有的说他已跳河身亡,有的说他回到广东琼海老家务农等等,何畏何去何从?成了不解之谜。
  至于何畏的籍贯考证问题,党史资料上没有明确,是因为当时他参加革命而埋名隐姓,不愿意把具体家庭地址暴露,以免连累家庭,所以在史料上记载有两地址:一个是广西龙州人,一个是广东人。经琼海市党史办原主任陈锦爱同志去函询证广西龙州县党史研究室,回复:“陈锦爱主任:贵单位关于要求协助考证何畏祖籍问题的来函已悉,经调查回答如下:何畏是1929年10月,随李明瑞所率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相当一个步兵团)到龙州的。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时,何畏任第一纵队一个连的连长;1930年底离开龙州,此后去向不明。经考证,其确实不是龙州县人。此复,龙州县党史研究室2006年6月29日。”后经同广东省党史有关部门及有关史料以及几位将军的回忆录,证实何畏是广东人。事实证明,何畏祖籍系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村委会玉堂村(后塘村)。
  写到这里,笔者回忆起一件十分凑巧的事:1988年12月中旬,本人赴新加坡探亲,行前,单位司机李传生交来一封信,要求我在新加坡帮助寻找他从未见面的舅父(文昌籍人),原名叫王士丁。我按其地址发信寻找。第二天已有七十余岁王士丁老人亲自来到我住处并问我,怎么还用我王士丁这个名字,他悄悄地说,这是我年轻时参加马共时的名字,是列入通缉档案的黑名单。并说:“在马共时我是你们乐会县一个叫何畏司令员的警卫员,后来他不知去向,我潜到新加坡当了海员……”可见何畏早期已是马共的领导人物。
  根据何畏的儿子何达梧先生回忆说,其父母亲都是早期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曾为革命负过伤、流过血,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脱离了革命队伍,但他们一生从不背叛党和人民。由于父母参加革命,家庭曾遭受过不少曲折和磨难。最悲惨的遭遇是1938年日寇侵琼时期,日本鬼子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说其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将他和母亲关押起来审问殴打,幸好村里的保长钟运深出面担保,才把他和母亲救了出来。还有在1948年,莫壮刚(国民党官员)带兵连夜搜他的家,捉不到他的母亲,便捉他到外面审问,问他母亲是否参加共产党活动,昨夜有共产党在你家做饭吃吗?我说不知道,便受到国民党兵的凌辱谩骂。解放后,特别是文化革命期间,父亲何畏虽尸骨已寒,但由于他长期背井离乡在外参加革命工作,同家庭少联系的缘故被怀疑,因而家庭同样受到不公正的冷遇,受人歧视,一家人一直抬不起头。说及这些事,何达梧老先生记忆犹新,凄然泪下。
  以上综述,是笔者利用二年多时间搜集有关资料,查访有关人员而写成的。何畏在土地革命时期主要任职经历摘录如下:
  1929年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到广西从事兵运工作。
  1929年12月参加广西百色起议,历任红七军连长、营长。
  1930年—1931年战斗负伤,到上海治疗养病。
  1931年3月西河红色警卫营任营长。
  1931年10月—1932年2月上猷县红色独立营长。
  1932年10月—1933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副师长。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1935年4月—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军长。
  1935年7月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
  1935年8月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1935年10月—1936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
  1936年4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委员。
(摘自  椰城 2008年02期  )



红军早期的功勋战将,长征路上为何在毛泽东面前拔枪?
红四方面军的“小诸葛”,革命微现曙光时缘何去向不明?
人称“小诸葛”,斯诺的笔下有他的影子;他脾气暴戾,个性古怪,却不乏直率性情
他,作战勇猛,智谋多端,被称为红四方面军的“小诸葛”;
他,屡立战功,获得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革军委颁发的一等红星奖章;
他任红四方面军红9军军长时,日后响当当的许世友上将只是他的副军长;
他,就是红军早期的高级将领——何畏。
1900年,何畏出生于广东省海南乐会县玉堂村,传说他有越南血统(其祖母是越南人)。早年赴马来亚读书时,加入马来亚共产党,任过英荷两属中区委员。回国后入厦门大学读书。1925年省港大罢工浪潮中,他曾是一时的风云人物。
1926年,何畏投考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步科第一学生队一员。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呆过一段时间。
从广州起义开始,何畏正式走上革命道路。他先后担任过红7军连长,红军赣南西河独立营营长,红四方面军12师副师长、红9军军长,懋功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长征途中他兼任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红军到达陕北后,还当过一段时间的抗大副校长。
斯诺在他的传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何畏)性格倔强,脾气古怪。夏天常见他身穿皮袍,冬天则穿短衣短裤,赤脚在冰天雪地里跑来跑去。
何畏的性情很暴烈,尤爱用棍棒打人。红9军一次战斗失利,何畏迁怒于当时的作战科长周希汉。也是牛脾气的周希汉不服气,当场和他顶了起来。
何畏大怒,立即嚷道:“老子毙了你!”他拔出腰间手枪,连发五枪。周希汉不避不闪,只是侧身挺立,眼睛仍然瞪着何畏。
不知是何畏太气愤没瞄准,还是周希汉命大,近在咫尺,周希汉居然毫发未伤。事后,周希汉说:“何畏枪法不行,老子命大!”何畏回道:“老子不过吓吓你,哪舍得真打?”
最后周希汉被打了二十军棍,送进医院疗伤。过了几天,何畏也觉得自己可能有些过头,特意到医院看望,并交代医院政委董贤映:“对周科长要特殊照顾好。给周科长炖一只母鸡,没有就到老百姓那里去搞。”
政委不懂广东话,何畏取纸笔写道:炖鸡婆,加天麻。停了停,他把“鸡婆”改为“鸡母”。(广东人称母鸡为“鸡婆”,四川人则称“鸡母”)
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何畏讲话,广东人都难懂。为此,何畏连换了几任参谋。周希汉到任后,细心琢磨发音规律,一个星期便能听懂他的广东话。何畏大喜,逢人便夸周希汉:“这小子他*的是天才!”
“毛儿盖兵谏”,带头围攻张闻天;争执不下,居然举枪指向毛泽东、周恩来
1935年5月下旬,为接应渡过金沙江的中央红军北上,红9军军长何畏率25师、27师各一部,沿岷江流域星夜兼程,攻占懋功,前锋进至懋功东南的达维镇。6月12日,迎接部队和中央红军在夹金山下的一座小桥上胜利会师。
8月初,中革军委放弃攻打松潘的作战部署,改为执行夏洮战役计划,并决定将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分为左、右两路军向北行动。张国焘却在这时要求召开政治局会议,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并“遴选一些新人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工作”。
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召开会议(即毛儿盖会议)。会议上,张国焘南下西进的主张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翌日,陈昌浩和就近驻扎的几位军师级干部,派人将总书记张闻天请到四方面军总部,要求他拿出“总负责”的权威来,让毛泽东等人采纳张国焘所提出的意见。
只有一只手臂的何畏更是怒气冲冲地拍着桌子,大声吼道:“中央领导一错再错,到现在还不认错,我这个党员再也不信任党中央了!”其他军、师干部也都一哄而上,纷纷叫嚷如果中央不肯听取和采纳张国焘的意见,将引起四方面军8万余众的极大反感。
何畏气势汹汹地指着张闻天喝道:“你像个什么党中央总书记?我看你简直是个汉献帝,曹操手中的傀儡!”
张闻天被激怒了,指着陈昌浩说:“对今天发生的这个事件,你要负完全责任!”
陈昌浩也不示弱:“中央听不进国焘同志的意见,那就听听四方面军指挥员的意见吧。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这不过是党员个人向你表达意见的直率表示,请不要介意!”
为了尽量争取团结,中央作出了让步。按照党章规定,政治局本来是不能决定中央委员会成员的。但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政治局决定增补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央委员(陈昌浩、周纯全同时还增补为政治局委员),何畏、李先念、傅钟为候补中央委员。
此后,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希望张国焘能尽快接受并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但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费尽口舌,也未能使坚持北上和要求南下的意见统一起来。在一、四方面军联席会议上,各执己见的双方甚至发生了争执。
争吵中,何畏突然掏出手枪。说时迟,那时快,坐在右边的徐向前一把握住何畏的手臂,尽力向上举起,“哒哒哒……”枪声震落了天花板上的积尘,整个屋子弥漫在火药味之中。
众将领忙跳起来,有的还掏出了手枪,准备应付最恶劣的情况。
毛泽东、周恩来端坐在椅子上,冷眼看着双眼发红的何畏。
徐向前把何畏的手枪缴在手中,送到毛泽东跟前。毛泽东淡淡地一笑:“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一次例外,有意见可以争论,但中央的决定要坚决执行。”
散会后,几个警卫跑进会议室,只见墙上到天花板上不规则地散布着十个黑洞洞的弹孔。
从团结大局出发,中央没有追究何畏的责任,仍让他继续担任红军大学政委。
最后结局成谜,有三个不同版本的说法
1937年3月底,中央召开了八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议程之一就是讨论张国焘的错误问题。
当时,贺龙发言说:“何畏是乱弹琴的人,你要老实承认错误。”
会议临近结束,在博古的提议下,张国焘、何畏、周纯全等人相继表态。何畏的态度是:“中央宣布国焘路线的破产,凡是革命者没有不同意的。我在国焘路线上犯了军阀主义、土匪主义、反党反中央的严重错误。我诚恳地承认这一错误。我坚决改正我的错误,希望同志们帮助我。”
何畏是老资格的革命者,但长期作为张国焘的部下,同当时一部分人一样,他始终对批判张国焘不能彻底想通。
遗憾的是,陷入迷惘的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本来他要到晋东南打游击的,可是突然没了踪影,一查原来是溜到西安“打游击”去了。1939年4月8日,在抗大检讨工作总结晚会上,毛泽东提了一句:“抗大也有一个叫何畏的溜了。”
关于何畏的最后下落,现在有三种说法。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共同编纂的大型图书《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2004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正规、权威的历届中共中央委员人物辞典。辞典收录了何畏这一条目,说他1937年到西安治病时叛逃,投靠国民党特务机关,任中统专员。1949年解放前夕被抓获处决。
除了这本权威辞典的解释,民间还有另外两种版本的说法:
有种版本说,他转入中统也未得志,于是每日携带白水一壶、馒头几个,一头扎进图书馆苦读与中国农业有关的书籍,日后成为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1949年解放军渡江前夕,他投江自杀。
而第二个版本,据说是他的后人讲述的。何畏回到广州,想找个文职隐居下来。这个时期他同罗明新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解放后,何畏在广州找不到工作,陷入生存困境。1956年他只好回到家乡玉堂村,与原配夫人曾国才(当年娘子军的领导人物)及两个孩子共同生活。在家乡,除了种地,何畏还义务担任乡村夜校扫盲教师。他在1960年饿死。
红五星 - 2016/1/23 19:11:36
参考 【我们会记住曾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者的功劳,正确对待每一个同志,朋友。】

参考
至于何畏的籍贯考证问题,党史资料上没有明确,是因为当时他参加革命而埋名隐姓,不愿意把具体家庭地址暴露,以免连累家庭,所以在史料上记载有两地址:一个是广西龙州人,一个是广东人。经琼海市党史办原主任陈锦爱同志去函询证广西龙州县党史研究室,回复:“陈锦爱主任:贵单位关于要求协助考证何畏祖籍问题的来函已悉,经调查回答如下:何畏是1929年10月,随李明瑞所率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相当一个步兵团)到龙州的。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时,何畏任第一纵队一个连的连长;1930年底离开龙州,此后去向不明。经考证,其确实不是龙州县人。此复,龙州县党史研究室2006年6月29日。”后经同广东省党史有关部门及有关史料以及几位将军的回忆录,证实何畏是广东人。事实证明,何畏祖籍系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村委会玉堂村(后塘村)。
写到这里,笔者回忆起一件十分凑巧的事:1988年12月中旬,本人赴新加坡探亲,行前,单位司机李传生交来一封信,要求我在新加坡帮助寻找他从未见面的舅父(文昌籍人),原名叫王士丁。我按其地址发信寻找。第二天已有七十余岁王士丁老人亲自来到我住处并问我,怎么还用我王士丁这个名字,他悄悄地说,这是我年轻时参加马共时的名字,是列入通缉档案的黑名单。并说:“在马共时我是你们乐会县一个叫何畏司令员的警卫员,后来他不知去向,我潜到新加坡当了海员……”可见何畏早期已是马共的领导人物。
                                      
由于何畏在马来西亚被英政府逮捕、驱逐出境,其原配夫人曾国彩没有生活依靠,只好带着长子何达梧回海南博鳌后塘村老家。
曾国彩,娘家在朝阳维礼村,她年轻时参加红色娘子军,是与红色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第一批去参加娘子军的红军战士,参加过多次战斗并负过伤。
时至1946年,曾国彩接到丈夫何畏自广州寄回家乡的信,说他在广东省救济院安老所(地址为:广州市珠光路),并已娶罗明新女士为妾,生有一男一女。罗明新于50年代初带着女儿何汤月明、儿子何达桐移居香港。(儿子何达桐现居住加拿大,女儿何汤月明现居住香港,同何家一直都有来往)。
1955年,何畏因与小妾罗明新发生婚姻纠纷,毅然回到阔别几十年的老家,同原配夫人曾国彩和儿子何达梧一起生活。何达梧先生回忆,小时候,由于家里没有人,他的童年几乎都在外祖母家度过,母亲参加革命工作,他只好依靠外婆扶养长大成人。解放后的1950年至1951年间,曾国彩担任乐会县博鳌乡第一届妇联主任,后因丈夫何畏的历史不明问题受株连,被免职回家务农,于2003年病逝,享年100周岁。
何畏在回老家当年,村里大多数人不认识他,连儿媳妇都问他:“伯爹你从哪里来,你要找谁?”,何畏只说了一句:“我是阿公,达梧去哪了?”当时,正好何达梧去了三亚。在老家数年,他一直缄默寡言,从不透露在外几十年参加革命工作及其生活经历的丝毫情况。其几年间,仅在家干一些轻活以及为村里夜校当业余辅导老师。
      在我们采访村里那些曾经同他相处过的老人说,何畏中等身体,五官端正,体格健壮,脚有伤疾(战伤),走路一拐一拐的。他知书识礼、知识面宽,精通医术,能说善道,出口成章,毛笔书法流利,是个非常有文化知识的人,且精音乐,见歌会唱。村里请他当义务教师,协助扫盲工作,曾教孙子及村民唱《东方红》、《国际歌》等歌曲。他会说国话,并从教拼音开始,教村里的青年们学讲普通话,他经常对村里的年轻人说:“一定要学普通话,要不以后赚不到吃的。”他吃苦耐劳,曾经跟村里的人做过木工、泥水工,社里安排他干什么重活,他也从不推卸,唯命是从,劳动纪律很好,老老实实地干,从不怨言。他有一嗜好,身不离书,工作之余,就拿起书来看,甚至连上厕所都看书,《水浒传》、《三国演义》非常娴熟,讲得津津乐道。他平时缄默寡言,从不谈论政治,不流露其身世和经历。由于身体壮实,吃量颇大,在村里艰苦生活几年。儿媳钟家蓉说:粮食紧张时期,他曾经教村里人摘“革命菜”充饥,直至1960年粮食紧张时期因病饿交困、缺医少药之时,何畏在老家寿终正寝,长眠辞世,享年60岁。出殡那天,村里的人都来参加送葬,那些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何畏在临终前对妻子曾国彩说过,他的同事都在北京,都是当大官的,并拿出一把铜片压印“校长蒋中正赠”的宝剑和一枚纪念勋章交给儿子何达梧收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何达梧怕红卫兵抄家受株连,一天夜里,偷偷地把宝剑及勋章扔到老家门前的万泉河里,至今回想起来,何达梧老人懊恨不已。
       根据何畏的儿子何达梧先生回忆说,其父母亲都是早期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曾为革命负过伤、流过血,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脱离了革命队伍,但他们一生从不背叛党和人民。由于父母参加革命,家庭曾遭受过不少曲折和磨难。最悲惨的遭遇是1938年日寇侵琼时期,日本鬼子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说其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将他和母亲关押起来审问殴打,幸好村里的保长钟运深出面担保,才把他和母亲救了出来。还有在1948年,莫壮刚(国民党官员)带兵连夜搜他的家,捉不到他的母亲,便捉他到外面审问,问他母亲是否参加共产党活动,昨夜有共产党在你家做饭吃吗?我说不知道,便受到国民党兵的凌辱谩骂。解放后,特别是文化革命期间,父亲何畏虽尸骨已寒,但由于他长期背井离乡在外参加革命工作,同家庭少联系的缘故被怀疑,因而家庭同样受到不公正的冷遇,受人歧视,一家人一直抬不起头。说及这些事,何达梧老先生记忆犹新,凄然泪下。
      1983年罗明新经多方打听,得知丈夫何畏已于1960年在家去世的消息,独自一人几经周折从香港一直探路回到后塘村,并到何畏墓前烧香叩拜。之后,曾多次带着女儿何汤月明回乡祭拜父亲,罗明新于2002年在香港病逝,何汤月明 一直与何达梧一家联系来往,且对何达梧一家在经济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罗明新千里问路寻夫的消息,引起琼海新闻界的注意,曾在《琼海市报》上作过报道,受到广大读者啧啧称赞。
   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阅  
2015-04-02 19:07:38   编辑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埋没了险些枪杀毛周的何畏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