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林徽因历史影像资料
1933年9月,《大公报》设立《文艺副刊》,由杨振声、沈从文主编,每周两期,到1935年8月,共出166期。从1935年9月起,由沈从文、萧乾主编,扩大为每周4期,刊名为《文艺》。时下,很多大家以此为阵地,进行创作,文采诗艺喷薄而发。进入三十年代,《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文艺》副刊,成为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学阵地,尤其是《大公报》移师上海出版之后,《文艺副刊》更成为全国作家和文学青年风云际会的平台。
图:林徽因历史影像资料
1936 年纪念新记《大公报》十周年,《大公报》设立文艺奖金,开全国风气之先。同时,收集两年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作品,请林徽因编了一本《文艺丛刊:小说选》,成为同业又一创举。
林徽因三十年代的大部分文字都发表在这里。《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创刊,开启了北平文坛的一个新时代,也使林徽因不再以一个单纯的创作者出现,而是亦编亦写,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大量文字,散文、诗歌、小说兼有。
时任《大公报》社评主笔王芸生在介绍林徽因主编的《文艺丛刊:小说选》时认为,书里既有久不执笔的文坛先辈,也能发现后起之秀,“这不稀奇,一个老实的刊物,原应是一座桥樑,一个新作品的驮负者。”
《文艺丛刊:小说选》的出版,在中国新闻史上开风气之先,有别于一般的小说选集,它是文学与新闻联姻的产物,代表了《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文学水平。
图:杨绛先生历史影像资料
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大作家杨绛先生在东吴大学,中英文俱佳的她是公认的“笔杆子”。1932年初,杨绛大学毕业后,放弃出国留学机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就读外国语专业,选修中文系的“散文习作”课,授课老师便是朱自清教授。
在读研究生期间,她精雕细琢完成了人生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当她将文章交给朱自清先生请求指点修改时,朱先生满口答应并於当晚便阅读完毕。
第二天,朱先生将文章退还给杨绛时说:“这篇文章没有什麽好改的”。杨绛听后,以为自己的文章一定写得很糟,让朱先生不屑一看。
当她涨红着脸正要将退回的文章接过来时,却又听到朱先生说:“我的意思是说,《收脚印》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佳作,没有什麽地方需要我修改的,如果你不反对,我愿意推荐给《大公报•文艺副刊》”。这当然是杨绛求之不得的,连连感激道:“谢谢先生,谢谢先生”。
随后,朱先生将这篇散文推荐给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当编辑的沈从文先生,嘱咐他“如果方便,请帮发表,毕竟是一篇好文章,舍了会可惜的”。
1933年12月30日,《收脚印》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9期上发表,署了杨绛的本名“杨季康”。这便是杨绛先生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处女作。
这篇作品收录于1994年出版的《杨绛散文》集中,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留志感念”。
1934年,杨绛打算出国留学,为了赶时间,她向老师朱自清申请以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代替大考,得到允许。
小说写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学生璐璐在两个男友间周旋并做出艰难抉择的微妙心理。两个男友,一个是有钱有势但又矮又胖的官家公子小王,一个是又高又帅的穷学生汤宓。
璐璐贪图着小王对她无微不至的呵护体贴及金钱上的大方却又嫌弃他的外表,贪恋着汤宓的真心实意又担心跟着汤宓会穷困潦倒。
面包与爱情不能兼有,在这道永恒的难题面前,璐璐最後选了面包放弃了爱情,却不想她的欺骗深深伤了小王,小王与别人订婚,汤宓也扬长而去,看似一波三折要悲剧收场,杨先生却在结尾柳暗花明地写到,璐璐申请的出国免费学额成功了,以此点题“璐璐,不用愁”。
小说篇幅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心理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饱满,不失为一篇佳作。慧眼识才的朱自清先生同样又将它投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杨绛第一篇创作并公开发表的小说,後来还被林徽因编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此后,杨绛先生长期给《大公报》副刊赠稿,成为《大公报》的忠实读者和供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