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集

所有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用800×600浏览效果最佳。

      首页-小草集-一事一议-古旧小说应否出版发行?

 

古旧小说应否出版发行?

 

最近一段时期, 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些反对出版古旧小说、甚至提出读书仍应设立禁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文章, 我以为大无必要。也就是说, 不应当反对出版古旧小说, 更不应设立读书禁区。即使是“毒药书”, 也应加上分析文章给以出版, 因为从没见过毒草的人, 是不会认识毒草的。一般有毒的东西, 往往都有着美好的外表和诱人的芳香, 没有识别能力的人, 要是真正碰上了毒草, 也许还会当成是很好的香花呢。这好比给青少年种上了疫苗, 从此就有了免疫能力了。

我国的古旧小说如《三侠五义》、《济公传》、《施公案》、《说岳全传》、《小英雄传》等等, 千百年来为什么会在人民当中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为什么一些被分配推销的书却并没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我不是研究社会科学的, 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但我却知道一点: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与生命力, 不是互相吹捧吹出来的, 也不是宣传出来的, 更不是行政命令强迫出来的。它在人民的心目中。

是因为这些古旧小说迎合了读者的“某种广泛的趣味”而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我并不这样认为。如《三侠五义》、《施公案》之类的书, 它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强烈愿望, 也使那些贪赃枉法的恶吏胆寒; 象《济公传》之类, 济公的所作所为, 不正是人民拍手称快、恶霸土豪叫苦不迭的事吗, 这不正是人民想说的话吗? 象《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之类的书, 不正是体现了人民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赞颂和对民族英雄的敬意吗? ……凡此种种, 怎能说没有思想意义呢? 文学作品来源于人民, 评判一部作品的好与坏, 最有发言权的仍应是人民。那些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的作品,难道我们能说是坏书吗?

是的, 象《三侠五义》、《施公案》之类的书, 作者确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 劝人们不要起来反抗, 而只要有了“包青天”、“施青天”之类的“清官”, 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坐享太平了。但是, 我以为, 在作者意图之外, 却产生了较为积极的社会效果。

我国历代的农民起义, 不是被地主阶级篡夺了胜利果实, 就是起义成功之后逐步忘掉了农民的利益, 仍然沿袭旧制, 所作让步也不多。如此往复循环, 人民又有什么希望? 指望能够多出一些清官, 为人民多做一些好事, 这不是极为正常的事吗! 《三侠五义》等书, 对于敦促那些封建官吏为官清廉, 不会没有一点作用。在今天, 仍然存在风气不正和冤假错案, 在人民吃尽苦头的时候, 盼望我们党扭转风气, 多出“清官”,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呀。难道今天能教“劳动人民团结斗争”? 向谁斗争? 《三侠五义》等书, 不是正好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吗? “包青天”、“施青天”、“海青天”不正是我们某些“老爷”的楷模吗? 这些就是作者意图之外的社会效果了。也许, 这也是人民至今仍然喜爱这些书的原因吧。

至于那些侠义小说, 我认为至今仍然没有失去其意义。当然, 共产党人是讲党性、讲原则、不讲义气的。但是, 全国人民并不都是共产党人,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 凡事为自己打算, 予别人利益而不顾, 甚至还有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现象,也有少数人仗势欺人, 无恶不作。能有一些“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的义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见义勇为的英雄), 难道还不好吗? 那些碰上抢劫行凶不去救援被害者而溜之大吉的人(不是报道过在这种人中还有我们党的干部吗), 看一看这类书, 想一想自己作为共产党人, 作为新中国的公民, 连封建时代的人都不如, 也许不会没有好处。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有着丰富优秀文化遗产的民族, 可是,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 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伟大。见到的, 听到的, 都是中国落后、外国先进。在文化方面, 现在外国文学作品, 特别是外国小说, 随处都是(我并不是说外国文学作品不该出, 而是说不要忘了同时也应出自己国家的作品, 而且自己国家的作品应远远多于外国作品), 可是, 我国自己的古典小说, 却很难看到, 更不要说买来一读了。读古典小说, 对于熟悉、掌握和丰富历史知识, 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人民及统治阶级的生活状况等方面的作用之大, 是无须置疑的。那么, 青少年连看都没有看到过, 又怎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 怎知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虽然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如名人诗词、散文也出了不少, 但能对此发生浓厚兴趣并能理解其中深刻含义的人, 又有多少呢? 这些东西远不如小说那样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也许,这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吧。往往“下里巴人”比“阳春白雪”更有作用, 更为重要。虽然也出了几本古典小说, 但相对于我国古典小说宝库来说, 不过好比是从一大斗芝麻中拾了几粒出来。

多出一些古典小说, 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民族的文明历史, 了解自己祖先的伟大, 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

多读一些古典小说, 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当牛做马、生命如草芥的悲惨命运, 懂得今天的幸福(不是有很多青少年认为自己不幸福吗), 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从而奋发努力, 通过自己的双手建设更幸福的生活, 造福于人类。

多读一些古典小说, 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古文知识和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从而为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 研究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和造就人才。

我并不是说这些古旧小说就没有问题。它们的作者毕竟是过去时代的封建文人, 当然决不可能用现在无产阶级的观点去写书。但是, 我们怎能用现在的水平去要求古人呢? 又怎能因为这些书存在一些问题就“因噎废食”地禁锢起来不让读者见面呢。这个道理是不需要多说的。

至于艺术水平, 则既要重视专家们的评论, 又不可忽略人民的鉴赏。那种一人说了就定案的作风是不好的。

正是因为这些古旧小说在人民当中还有着相当的地位, 所以, 堵是堵不住的。事情往往是物极必反。越是堵, 结果越是流传得广。不是吗? 由于印数少, 购买困难, 给一些投机分子造成了机会, 转手卖高价书的事不是到处都有吗? 为什么这些人出高价也要买? 有些人则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抄书, 一些抄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思想对原书进行改动, 或是增漏贻误, 其结果是更加谬种流传(我见过几种手抄本, 与原著相比, 实在是已经面目全非了)。

经历了多年图书奇缺的人民群众, 对于买书的意义,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认识都深刻, 当然, 印数少了就更不能满足了。一律不出版, 那么传抄和口头流传的结果, 更是离奇古怪, 那才是真正的“荒诞不经”呢。

有这样一种人, 越是紧张的东西, 越是要买, 哪怕是买来根本用不上; 而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的东西, 即使是很有用, 他也不着急, 因为可以随要随买。有一个区供销社做过卖白酒的试验, 开始实行计划供应, 一个小门市部一个月销售额三千多元; 后来敞开供应, 同一个门市部, 结果一个月销售额不到三百元。我发现, 这种心理对于买书来说, 也不例外。

在已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 人们还如此喜欢那些古旧小说, 认真说来, 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说明人们的精神状态还有问题, 至少不能算是十分健康的。但是, 其根源何在? 愚意以为, 也许还是我们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 至少是执行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毛病, 因而不能把人们的全部思想精力引导到建设“四化”的现实中来。说深刻一点, 人们喜欢这类古旧小说, 指望“包青天”、“施青天”、“海青天”, 指望为人民做好事的“剑仙侠客”, 这说明是对我们某些领导的不信任。所以, 我以为现在采取不出或少出古旧小说的办法, 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的问题是人们的心目中是喜欢还是讨厌。人民喜欢的东西, 无论如何是堵不住的; 人民讨厌的东西, 则又是提倡不起来的。因此, 要在政治制度、方针政策方面多下功夫, 在党风、政风方面多下功夫, 还要善于引导, 逐步逐步地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就是你叫他去看这种书他也不愿看的时候, 这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 我认为古旧小说还是应当出, 并且尽量满足读者的需要, 可在书前或书后附上分析文章, 指出精华和糟粕之所在(但不能随便增删, 应保持原著本来面目), 以给读者敲起警钟, 对于水平较高的读者, 也可在读完全书之后看一看, 作为参考。

当然, 有个别出版社利用销路好而随心所欲地提高书价, 这是十分错误的, 书价仍应按一般规律定。在书价符合一般规律的原则下,出版社赚一点钱是应当允许的, 不应非难他们。

1981.06.11

上一篇    下一篇

卷首语|建议|时评|随笔|言论|自白|学习|问题|文艺鉴赏|一事一议|读书笔记|文字游戏|网友评说|关于作者|留言|欢迎评议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站点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