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毛泽东传记畅销背后:年轻人为了解老一辈为回忆


毛泽东传记畅销背后:年轻人为了解老年人为回忆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3:56 新世纪周刊



新世纪周刊最新一期封面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迄今,已近三十年。此时,一本有关于他的老传新译本正热销中国。

  他生前,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掀起过壮阔的波澜。他逝后,留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是一波波毛泽东热潮。毛泽东影响的人,数以几十亿计。

<!--NEWSZW_HZH_BEGIN--><!--NEWSZW_HZH_BEGIN--><!--NEWSZW_HZH_END-->
<!--NEWSZW_HZH_END-->
  从一介平民,到半个书生,从一个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从走上神坛到回归常人,从权力领袖、个人崇拜偶像到政治符号,毛泽东热,实际上是国人的一种自我诉求的表达。也许,这正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他身后,留下热潮不断

  -本刊记者/张凡

  新版《毛泽东传》全译本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光,我们所熟悉和陌生的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整理旧杂志的时候,刘峰指着一个印有毛泽东头像的封面,开玩笑地问6岁的儿子。“毛主席啊。”孩子的回答让他吃了一惊,因为他印象中似乎没有人教过儿子这些知识,但孩子的回答却是“知道就是知道”。

  在中国,可能有更多的孩子并不知道毛泽东是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可能从人民币或者天安门上悬挂着的头像中记住这个人。尽管已经逝世30年了,但毛泽东却依然影响着大多数的中国人,随着今年一本新版《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著)全译本的上市,一股新的毛泽东热悄然兴起。

  一本传记的再度畅销

  最好的时候,一天卖掉了100多本。新版《毛泽东传》上市的短短两个月内,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就卖出了1500多本。在图书销售榜上,这本书成为二月份上榜的唯一的传记类作品。出版该书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出版社)不得不在短时间内第四次加印。

  “没想到会卖得这么火。”人大出版社该丛书的策划编辑潘宇说,在出版社最初的设计中,最新版的这本《毛泽东传》全译本被当作国外研究毛泽东学术而列入“国外研究毛泽东译丛”系列书籍。丛书共有七本著作,学术味非常浓厚。

  潘宇说,“我们是高校出版社,以出版精品教材和精品学术专著为主。”并不善长做畅销书的她们并没有把这本书当畅销类书籍来做,而且她们也没有来得及抽出时间做宣传。但出乎意料的是,短短两个月,这本书就已经跃上各图书卖场的销售排行榜,各地纷纷要求上货的信息让出版社开始忙碌起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传》就卖出5万多册,对一本传记类图书来说,这个数字相当可观。

  “年轻人是为了了解,老年人是为了回忆。”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销售部的张女士对《毛泽东传》热销用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她说,只要沾上“毛泽东”三个字的书都好卖。她介绍说,三年出了三本毛泽东传,都卖得相当好。张指的是2003年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金冲及等编著),200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英国记者肖特著)以及2006年最新出版的《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著)。

  新一轮的毛泽东热,如果从时间上追溯,要从2003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算起。尽管有非典袭来的阴影,但那一年的毛泽东热超乎寻常,有关毛泽东的新电影、新电视片和纪录片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

  毛泽东的亲人、卫士,几乎接触过毛泽东的人都在纷纷著书,描述这位伟人的思想、生平、家庭历史、性格心理、感情世界及生活情趣。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十年磨一剑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上市,他的孙子毛新宇和外孙女毛东梅先后出版了有关毛泽东的著作。110家中文网站联合发起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主题活动,在48天内,有500万人点击登陆。

  2004年,这一轮高潮并未停止而是继续延伸。英国记者肖特在中国签售他的“大红本”《毛泽东传》,更多的人持着看一看外国人怎么写毛泽东的想法,买回了这本颇像旧时“红宝书”的传记。这本书一直畅销到2005年。一个令人注意的细节是,这一阶段出版的书大都以红色作为封面的主色调,或者是为了强调毛泽东本人的红色革命历程,但更大程度上则勾起了人们对红宝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的回忆。

  拿出一本1958年出版的《毛泽东语录》,52岁的马玉林说:“不一样,还是不一样。”在北京有名的旧书市场潘家园里,马玉林的摊上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毛泽东书籍。“毛泽东语录都是红色封皮,是纯正的暗红色,和这个猩红色还不一样。”指着新版的《毛泽东传》,马玉林对这种版画风格的封面并不满意,他说这黑乎乎的能看见啥:“毛主席就没离开我们。”

  即使在今天,多数情况下,马玉林仍然不直呼其名。他说,现在的生活条件要超过从前,但是他仍然怀念那个时代。从搜集毛泽东的书到卖毛泽东的书,他下了不少功夫,按他的说法,真正热爱毛泽东的人都会有一整套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

  马玉林有全套的毛泽东选集的版本,但他并不出售,他说要把这套书当作传家宝传下去。现在每逢周末,都会有来自各地的爱好者来这儿淘宝,马玉林说,在他这儿毛主席什么时候都是热的。

  走下神坛的第一波热浪

  三十年间,从最初的全面怀疑到走下神坛,从被民间重奉为偶像,到重归平淡。毛泽东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若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毛泽东热的几次兴起,大都集中在从他的诞辰到忌日这一时间段中。新版《毛泽东传》的译者、中央党校教授胡为雄说,因为在毛泽东的精神中始终有一种反抗精神,而他的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很容易被下一代人所喜欢。

  毛泽东逝世后的第一波热潮,大致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时,第一次以“功大于过”的说法重新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了评价。随后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化大革命”做出总结,再一次客观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自下而上,民间对于毛泽东的重新关注也开始慢慢升温。1986年,毛泽东逝世10周年,一股重新解读毛泽东热的思潮开始高涨,并在1988年蔚然成风。

  也是在这一年,一本由美国人施拉姆写的《毛泽东》(1988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当时只作为内部资料在小范围内流传。这一年,还在读研究生的胡为雄偶然遇到推着自行车卖书的人,他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内部资料书。在这波毛泽东热中,为了抢占市场,河北人民出版社用最短的时间把罗斯·特里尔在1980年写完的《毛泽东传》出版,这本书第一版的制作和装订非常粗糙简单,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本摆在地摊上的盗版书。尽管其中有许多翻译上的错误显而易见,但凭借“毛泽东”三个字的魅力,这本传记还是迅速畅销,到1998年,创下了行销120万册的纪录。

  稍后一年,权延赤写完了他的第一本毛泽东书籍《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第一次把毛泽东当作一个普通人来描述。从此之后,正如这个书名所描述的一样,走下神坛后的毛泽东更多的个人信息被披露出来。文革十年,被个人崇拜神化的毛泽东被解构还原,走下神坛,却不失神奇。作为一个人,而不再是神的毛泽东开始渐为人知。

  重塑偶像的全民狂欢

  但是在1990年后,随着毛泽东百年诞辰的临近,第二波毛泽东热却在向另一个方向发生变化。“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红色革命歌典在这一年不期而红,就像刀郎在2003年喊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样,没有人说得清为什么这些老歌会在一夜之间响彻大街小巷。

  “毛泽东颂歌”的卡式磁带像曾经的红宝书一样,渗透到城市、乡村,原本预计发行七八万盒的“红太阳”录音带在一个月就卖出了100万盒,这盒磁带所创造的销售奇迹在今天依然是各路歌星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纪录。

  在城市和农村,压在箱底的毛泽东像章被重新翻了出来,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这一次,不仅挂在了墙壁上,而且挂在了各式各样的大卡车、小轿车等交通工具上。四川省成都市五福街58岁的工人王安廷在这一年自己办起了一个毛泽东像章家庭收藏博物馆,他发誓在他有生之年要攒够25000枚毛泽东像章节。到2003年毛泽东百年诞辰的时候,不到20平方米的“王安廷小小展览馆”中存下了5万多枚、计1万5千多个品种的主席像章及2吨多重的毛主席诗集、文选等藏品。

  出租汽车里毛的纪念章、毛的语录、毛的肖像,北京三里屯、秀水街印有毛语录的汗衫,穿绿军装、戴红五角星,成为这一时间段的流行。《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再加印,而河北人民出版社把制作粗糙的《毛泽东传》重新审译印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而随后的一系列大型影片,如《开国大典》、《巍巍昆仑》、《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和他的乡亲》、《开天辟地》等更是在银幕上重写了毛泽东的形象。1993年的毛泽东热在某些方面更像一场全民的节日,农民和司机们重新把毛泽东当成了神,而一些年轻人则把毛泽东重新当作偶像,和香港的“四大天王”并驾齐驱。

  在这场偶像重塑过程中,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观念相去甚远。年轻人不了解毛泽东并不妨碍他们对毛泽东的狂热,但与父辈们的狂热不同,他们更多地对毛泽东奉行拿来主义,唱红太阳、穿绿军装只是他们展现个性的一种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灿曾经比较过第三代人与第四代人在青春偶像选择上的差异。在第三代人心目中,毛泽东是偶像。他们几乎把自己全部的崇拜、热爱、忠诚,乃至全部的憧憬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尊心中的偶像。第四代人却把港台歌星“四大天王”当作偶像。毛泽东热只不过是流行文化的一种表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马戎教授则把这称之为是一种“潜文化”现象,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比,毛泽东的反抗心理和个性魅力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与个人崇拜完全不同的偶像崇拜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调。

  商业化后的返璞归真

  2003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与前两次热相比,这一次商业味浓而文化味淡,民间的反映则有点慢热的味道。

  与1993年相比,这一年的毛泽东热,贴上了许多商标的符号。推手是各种各样的商业先锋们。一套纯金版《毛泽东诗词手迹》在2003年公开亮相,每套13600元的价格还没来得及让人吃惊,《毛泽东诗词书画精品典藏》一书就以36000元开价。而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铸造了110尊毛泽东主席小型纯金像,每尊售价20.3万元。高得令普通人乍舌的价格显然是为收藏者们量身订做的,贴金或纯金的毛泽东成了新的收藏品或者变相的礼品。

  没有人讳言,伟人也要为经济做贡献。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也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第一个产品就是《翻开我家的老影集——外孙女心目中的毛泽东》。这本书在2003年非常抢眼,即使今天去潘家园的旧书市场里,也很难以低价淘到它。书贩们会喊着跟你说,这可是毛泽东自家外孙女出的书,好多照片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商业化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事情,新华社的一则报道说,不论是韶山还是北京,都空前规模地引进了商业策划人,以市场运作方式开展纪念活动:晚会、出版、旅游、论坛,其间的投入或者产出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与商家的热情相比,民间对毛泽东的热却慢吞吞的,并且不再像1993年那样狂热,而是多了几份理智。在2003年盛大的纪念过后,商业味的毛泽东热渐渐淡去,而文化层面的毛泽东热又慢慢升温。200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开始畅销,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卖出了3万册,这一热潮延续到了2005年底。

  热度不减的人们在2006年的春天,又把人大版的《毛泽东传》推上了畅销书的行列。 “《毛泽东传》的热销还带动了其他几本毛泽东研究书籍的销售。”潘宇说,这一轮的毛泽东热中,人们不仅关注作为个人的毛泽东,而且更加关注毛泽东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的思想产生的根源,所以不仅有人买毛泽东传,其他研究毛泽东的书籍也吸引了人们的兴趣。

  对于反复出现的“毛泽东热”,胡为雄认为,“热”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很难科学界定,但现在的热已经不是当年的狂热。“逢五逢十纪念先人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诞辰110周年,包括今年的逝世30周年,纪念活动肯定会多一些,自然会形成一种关注热度。“毛泽东热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心理的折射。”胡为雄说。

  向毛主席诉求自我

  对话“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主编萧延中教授

  本刊记者/张凡

  毛泽东是被画了引号的政治符号,对他的解读其实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正在热销的《毛泽东传》只是今年出版的《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从》的七分之一。作为丛书的主编,萧延中教授深谙毛泽东热背后的社会动因以及中外学者的研究异同。

  西方学者眼中的毛泽东之谜

  新世纪:国外关于毛泽东传记的版本有很多种,为什么选择这一本传记作为“毛泽东研究丛书”系列的一种?

  萧延中:数年前,在最初策划《国外毛泽东研究丛书》的时候,我们大概提出了近30本国外学术著作以备遴选。我主张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不应当被排除在“学术著作”之外的道理很简单——叙述也可能深刻。那种认为似乎只有“论证”才能达到“深刻”,而叙述只能反映浅薄表层的想法,其实才是错觉。

  在西方世界,仅就传记体的毛泽东传一类的著作,不下二十本,选择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是因为作为一位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专家,特里尔体悟毛泽东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找到了一个既非纯政治、纯哲学、也非纯心理、纯文学的恰当的结合点。特里尔不仅是一位记者,更是研究毛泽东的专家,是一位学者型的传记作家,这是选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研究在国际上属于一流的水平。特里尔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作为人的毛泽东。他是站在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他的语言非常有特点,也很有洞察力。

  在与西方中国问题专家的接触中,我经常感觉到,在他们心目中,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难以抗拒的问题诱惑,那就是:毛泽东凭什么从一个农民、一个师范毕业的小知识分子,仅用了20几年的时间,居然推翻了强大的政治统治势力,而一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叫“天翻地覆慨而慷”!

  从1949到1976年的这段时间,毛泽东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如果没有一种智慧,没有一种力量,没有一种策略,那绝对是达不到的。他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破解这个深度之谜。特里尔的著作回答的也是这个问题。西方大量的毛泽东著作其实探讨和研究的都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新世纪:中外研究毛泽东的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

  萧延中:中国人在研究的时候,可能会带着我们的经历,带着我们洗不掉的痕迹。这样观察他的时候,实际上带有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在里面。

  但是西方人,在一定意义上是局外人,他们不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所以可能更少的和具体的利益相关联,也没有那么多禁忌。通过他们的视角,用他们的研究和思想和我们的研究作一个比较,看看不同的政治环境下所成长起来的学者,当共同涉及到同一个毛泽东的文本的时候,对同一个形象,他们得出结论有什么不同,也是对我们研究的一种参考、检验和借鉴。另外,他们没有更多的介入中国的政治环境,西方的教育背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法替代的新视角。他们认为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不仅是中国的大政治家,也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要放到一个长时段的时间上来看毛泽东。所以要在全球化的空间内做长时段的考察,这是一个纵横的毛泽东研究的坐标,也可以此来评价一本书的好坏。

  解读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需要

  新世纪:毛泽东热在中国前后兴起了好几次,在这几次热潮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动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萧延中:中国人研究毛泽东,和西方不同的地方,有一种亲身的经历,有丰富的经验,这都是西方人达不到的。最终研究毛泽东的突破,恐怕还是在中国。西方研究毛泽东,给中国的突破提供一些参考、借鉴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另外一方面,中国的研究者,也有自己固有的局限性,因为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老百姓,其实每个人都是毛泽东的评论家。他们对毛泽东的解读是不同的,这种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所投射的是他们各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

  新世纪:现在好像特别明显的一个现象是,在网络上对毛泽东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形成两大阵营,甚至互相攻击。

  萧延中:其实,网上两派的评价都是对的,毕竟在潜意识里他们都承认毛泽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之所以人们今天仍然乐此不疲和毛泽东对话,有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有人对毛泽东的权力高度集中持激烈的批评态度,实际上体现的是他们对政治自由真诚的向往。有些人对毛泽东支持小人物、打倒官老爷给予热烈的赞扬,他们体现的是对基本平等的普遍诉求。

  今天,人们评价毛泽东的这种一左一右,表面上看是非常矛盾的,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实际上无论他们持那种观点,都是非常真诚的,都难能可贵。毛泽东对当今社会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无论你承认或者不承认。所以我说这种向往和这种诉求,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晴雨表。

请发表评论

--------------------------------------

泰森访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感叹自己渺小

左旋猪 等级:职业侠客

泰森访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4月1日,前拳王泰森(右)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后步入专车。当日,前拳王泰森应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私人之邀,访问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并在钓鱼台国宾馆接受潘庆林馈赠的泰森塑像。

4月1日,前拳王泰森(右二)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时倾听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左)的讲解。

4月1日,前拳王泰森(右二)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本报讯 (记者潘天舒)原定只在上海逗留的前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泰森昨天上午突然抵达北京,并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自己一生崇拜的伟人遗容。

昨天上午10点10分,一脸疲态的泰森身穿印有NBA中锋奥尼尔照片的白色T恤出现在首都机场。中午11点多,泰森乘坐奔驰车抵达毛主席纪念堂,在毛主席遗体前,泰森很虔诚地停留良久,出门时还买了三册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册。他还对纪念堂里出售的毛主席和几位开国元勋的挂画非常感兴趣,但因为游人太多而只好放弃购买的念头。走出纪念堂后,泰森精神好了很多,还朝周围游客高喊:“我爱你们。”

多年来泰森一直不掩饰自己对毛主席的热爱,他曾说过:“毛主席是拥有力量的伟人。”泰森还将毛主席头像刺在了自己的右胳膊上,他曾经通读了《毛泽东选集》。

总结这次北京之行,泰森说:“在毛主席遗体前我觉得自己很渺小,能够有机会参观纪念堂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希望自己不久还能来中国,来这里参加比赛。”昨天下午,只在北京逗留了5个小时的泰森返回了上海,并在今天上午飞回美国。

----------------

请发表评论

返回》》
毛泽东传(1949-1976)》首次披露毛泽东关于文革的一段重要谈话
真理·理论·实践[真由美]---纳新--[红星女侠]
财富:清王朝赔偿八国联军四亿五千万两白银 在当时可以购买四千个东北
进入财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