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看文化大革命

作者:林安利 (史佳 转贴)


一、“文革”中的我们一家人
二、我是这样看文化大革命的
三、延安儿女怀念毛泽东

一、“文革”中的我们一家人
“文革”期间,我们家经历了两件事:一是仲明和我受审查,二是孩子们上山下乡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对我们家来说,是一段难忘的日子,也是在大风大浪中经受严重考验的日子。
当时我很不理解文化大革命,看到各市、区领导干部被揪斗,许多单位党组织陷于瘫痪,就写了一张大字报:根据毛主席《十六条》精神,“走资派”是一小撮。而现在要打倒一大批,不符合《十六条》精神。我认为写大字报,你可以写,我也可以写,大家可以辩论嘛:为了捍卫真理“不怕坐牢,不怕杀头,杀了林安利,还有后来人,…’第二天我就被挂上“现行反革命分子”牌子和揪出的区委机关大、小“走资派”等—起游街,扫厕所。扫院子,每天吃饭前,要排队读一段毛主席语录。在此期间我们也学习、背颂、演唱了不少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和毛主席颂歌。在揪斗的时候,我总是拿出我在中学领导师生学习雷锋的动员报告和总结报告给他们看,证实我是毛主席革命路线上的人,一贯紧跟毛主席。造反派很快解放了我,让我回区委教育部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我当然很高兴。—方面我要动员全区中学生上山下乡,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带头。我经常把战争年代战士四海为家和一些家长送三、四个孩子去农村的动人事迹讲给他们听,他(她)们对毛主席的号召都能理解,当时我家有六个孩子,除一人已工作随单位到“五七”干校、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外,其它四个孩子都先后上山下乡了。我在朝阳区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也取得了好的成绩,并在北京市召开的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受到好评。

大女儿宝宁是第一个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当时称北大荒,那里的艰苦环境对她是一次人生的考验,在地里劳动时,又多又大的蚊子围着转,虽然每个人都发了面罩带,也不管用,仍然咬得满脸是伤疤,有些孩子经受不了,情绪低落。宝宁是个要强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一直是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员,海淀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到兵团后,经培训当了一名“赤脚医生”,她胆子大,在半夜里,没有医生的指导,一个人第一次顺利接产了一对双胞胎。宝宁经常要在夜间出诊,且都是一些偏僻荒野的山村农舍。她特意养了一条小黄狗,每当她出诊时,“小黄”总是摇晃着尾巴紧跟其后、寸步不离,唯恐主人出什么意外,回到宿舍,就乖乖蹲守在大门口,俨如一个庄严的警卫员。
那时社会风气很好,经常半夜出诊,也未出过什么事,憨厚的农妇们为了表达她们的感激之情,送一些鸡蛋,蘑菇等食品慰问宝宁,宝宁便和战友们共享。那时她们天天顿顿都是玉米面窝头,由于经常出诊饮食没有保障,在一次背了100多斤粮食的途中,因胃出血晕倒,住了三个月医院也未给我写信,怕我不放心。她在兵团劳动四年,做“赤脚医生”时,顺利接产了百多名婴儿,无一倒事故,积累了许多妇产科临床经验,因而爱上了这门学科。

二女儿南归是第二个到陕北插队的,有些不想走的孩子就留在北京了,我当然很高兴。因为延安不但是中国革命的红都,也是我1938年参加革命的第二故乡。
延安是黄土高原,山头上一颗树都没有,整天在烈日暴晒下劳动,脸上要脱好几层皮,结很多的伤疤。由于白天劳动太累,半夜里让火炕把被子烧了一半才醒来,眼看窑洞也快着火了,她们奋不顾身,在火焰滚滚的烈火中从老乡的窑洞里端来一盆盆的凉水,扑灭了熊熊燃烧的烈火。她们骄傲地笑了,而面对烧掉的半条被子,又痛心的嚎陶大哭起来。
南归有一付天生宽厚的好嗓子,在延安劳动时,她经常到社员中去和大家—起,唱毛主席的颂歌、诗词,和伙伴们在—起演“白毛女”“红灯记”唱革命歌,受到社员们热烈的欢迎。
二儿子本已考上空军,因父亲受审查未去成,而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他们开始住的是草棚,后搬来石头,自己盖起干打垒的屋子,10多人睡一个火炕,兵团的驻地是河套区,到处都是盐碱地,不长庄稼,在农田里劳动,天寒地冻,风沙刮起,一阵大风飞沙走石,眼睛立即被蒙住了,早晨起床时不敢掀被子,石头子砸在玻璃窗上,被子全是沙粒尘土。他们过的是半军事化生活,每天要出操,享受供给制,几元钱津贴零花,每天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没有菜吃。二儿子在农业团当了一名拖拉机手,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后又调到工业团,首先自己盖厂房、挖地基,到又深又冻又嗅的地底下安装下水道管子。担任班、排长的复员军人经常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他们这些带着红领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最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盖起了生产半导体收音机模具的大厂子,二儿子当了一名操作大机器的车工,他在内蒙四年,学到了农田栽种,机器操作,电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第四个小儿子南平,他的情况相对要好一些,他在1969年9月分配到海军天津草坨子“五七”干校劳动,当时15岁。他们自己动手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里,用土坯和泥巴盖起了自己的营房,而后平整了百多亩水稻,来年他们育秧、插秧、灌溉、除草、施肥、收割、打场,体验了水稻操作的全过程。南平和几个小伙伴担负队里积肥任务,他们知道肥料对农作物的重要,所以积起肥来十分买力。见到厕所、粪坑,就光脚跳进粪便池里起肥,因为他们积肥多,干校的人送给他们一个绰号“粪霸”;有一次在地里干活遇上雷阵雨,雨夹着雷电瓢泼的打到孩子们的身上,许多叔叔阿姨们都跑回了营区,而他们这群稚气的孩子们却挥舞着毛主席语录,高喊着“一不怕若,二不怕死”的口号,一直坚持到劳作完毕。这一年他们吃上了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稻米。南平在“干校”农场当过“炊事员”、“菜农”、“猪倌”,他和另一位小伙伴共喂养了20多头猪,整天围着猪圈转,煮食、喂食、打扫猪舍,每当母猪下小崽子时,干脆把被子搬到猪圈里去睡,直到小猪崽子下完为止。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年。最后就剩下九岁的小妹延军了,这时海军把受审查的干部,以苏振华政委为首的40多人送往湖南冷水滩劳动,延军就由仲明带走,全家各奔东西,分成七处。仲明在湖南劳动时,不论种菜、挑水、喂猪都干得很欢,得到老同志们的夸奖,有些同志坚持不了,病倒了,回北京后不少人相继去世,幸存者包括仲明在内仅10余人。
我是留在北京的家庭“后勤部长”,此时在大屯公社插队劳动,三、四个人一个组,每天两顿饭都是玉米面窝头,没有菜。冬季早上5点起床到冰冻的地里挖冰冻的土块,9点回队吃早饭,下午继续劳动。公社干部习惯在晚上开会,上炕就鼾声大作,他们白天劳动太累了,会不开到12点不散。我们可以每两周回家休息一天,这一天我回到家里,首先要把各地的来信看一遍,然后根据各人所需用品、食物等备齐打包寄走,多半是手纸、肥皂、酱油糕、咸菜等。

回顾“文革”这一段,虽然耽误了一些人,但也锻炼了一些人,知青到农村去,学到了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了解了农村群众的疾苦,培养了他(她)们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好作风,有一股向上进取、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的确应了毛主席的话“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所为的……”乡的锻炼,也培养造就了不少知名人物,如我所知的有敬一丹、姜昆、蒋大为…—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人,成为单位的领导骨干、技术骨干、作家…等,有的考上了第一、二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知青们经过上山下乡艰苦生活的磨练,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阳光茁壮成长,他们应该是最幸福的一代。
大儿子在战火中出生,经过战争的洗礼,在外文出版社任老干部处处长,常在业余时间到老干部家促膝谈心,排忧解难,先后被单位和中直机关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群众誉为活雷锋,挂着他的大幅照片;二儿子在国家机关任房产处处长,由于他在内蒙古学到了一些操作机器、电器维修等方面的技能,一般具体活都能干,经常下班后到住户家做调查,为住户排忧解难、助人为乐,深受群众欢迎,在工作中刻苦钻研,自学电脑,亲手做了一批软件,实现了房产自动化管理,为单位的房产工作做出了贡献。
小儿子南平在部队服役,30年如一日,多次立功受奖,两个女儿都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大女儿在1978年(66届高三毕业生)以顽强的毅力考上了第二批恢复高考的大学,圆了她上大学的梦,现为所在医院的技术骨干。二女儿南归是我们家和单位的业余歌手,每当大的节日全家团聚时,她都要引吭高歌,唱“东方红”、“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的恩情说不完”……。男女声合唱,全家大合唱,嘹亮的歌声、动人心扉的优美歌曲,把我们带回到那峥嵘的岁月,掀起了一阵阵毛泽东热,这是我们最幸福、最愉快的日子。
他(她)们虽然没有做什么重要工作,但个个都是忠诚的共产党员,不计报酬名位,不慕荣华富贵,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他们有时也在私下里说几句埋怨话,牢骚话,说父亲不给他们托关系找一份好些的工作,现在与同龄人,同级同学同事比,矮了一大截,“上山下乡的是我们,提前退休的是我们”等,都被他们严厉的父亲所驳斥了。
我们认为有—个铁饭碗,应该很知足了,比起战争年代和目前社会上下岗工人,破产农民的苦难生活不是好多了吗?
他(她)们经过不断的斗私,生活比艰苦,工作比勤奋,思想比先进(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是奉献不是索取,甘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做一名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和改造自己,要为入党时宣誓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奋斗终身,这才是最幸福的。
他们当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上山下乡,如今大都已近中年,虽然壮志满怀,一身干劲,为了党的需要,无怨无悔,甘当阶梯,为后来者铺路搭桥,我为有这样的儿女们感到欣慰。现在看来,当年毛泽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环境所迫、所需,其决策是正确的。知青都集中在—今队里,有些公社还建立了知青宿舍,不论生活好坏都有饭吃,有人管,当时不论城市、农村都很安全,没有偷盗、抢劫、嫖娼卖淫等犯罪活动,白天黑夜都可以放心的走路。那一代年轻人虽然失去了一大段大好的青春时光,但也获得了他(她)们难得的锻炼机会。许多人为自己经过上山下乡的磨练而自豪,有的知青还在农村安家落户,返城的知青中,有的带着自己的子女重游第二故乡。我还看到北京的一些知青,每年重大节日都要聚会,深深地‘怀念那块抚育了他(她)们的黑土地、黄土地、沙漠地和那些熟悉、憨厚、纯朴的父老乡亲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就和当年出生入死在战争年代的老战友一样亲密无间,留连忘返,难以忘怀。
为了缅怀老三届无忧无悔的昨天,发扬那一代人的奋斗精神,1994年7月出版的《共和国的儿女—老三届》充分肯定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无哲理。
毛泽东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出国留洋,却饱读诗书,通古博今,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无所不知。他从不满足学校课本上的知识,他在年青时代为了求知,在北京图书馆带着干馒头,一坐就是一整天,博览群书,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而成为中外闻名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在中学时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他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他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毛泽东传32页)。他自己这样做,教育子女也这样做,号召知青上山下乡是他切身的经验体会所致。
我们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少参加革命前是猪倌,放牛娃,但在残酷艰苦的战争环境里,都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政治、军事、文化知识,终成为叱咤风云的卓越的军事领导人、将帅。
二、我是这样看文化大革命的
(一)“文革”的宗旨是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宗旨是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群众性的自上而下的斗私批修运动,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要斗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同时每个人都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考验。要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思想大革命。毛泽东认为,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过三、五年要搞一次。因为在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漫长过程中,要逐渐消灭两个决裂(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决裂),不是一两次革命就能解决的,必须反复进行。
通过1966-1976年的第一次“文革”,一方面是“走资派”暴露出来了,广大党员干部革命群众路线斗争觉悟提高了,增强了分辩是非的能力,再不像过去只拉车不看路了;同时通过下乡劳动锻炼,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了广大农民的疾苦,密切了干群关系;对机关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等作风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批判,思想、工作作风都有了较大的转变。社会上也出现了一股欣欣向荣的好风气,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扶老携幼、团结互助,蔚然成风,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断革命的科学原理,而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则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次伟大的探索。由于没有经验,同时又被坏人利用,被“走资派”利用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正如巴黎公社一样虽然失败了,但其原则永存,并不是不应该搞文化大革命。可以总结经验教训,要实事求是地从每个人的经历,成长看待文化大革命,看待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后20多年的社会实践从反而证明,由于我们否认阶级、阶级斗争的存在,而对新、老资产阶级的进攻又听之任之,任其泛滥,不予反击。毛泽东早在1963年9月份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中就说过:“……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很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要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毛主席在四十多年以前的英明予见完全应验了中国社会的现实。
(二)发动“文革”避免了一场核灾难
毛泽东说:他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了新中国,二是搞了文化大革命。
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关于“文革”的结论中指出:“…—他晚年仍然警觉地注意了维护我国安全,顶住了社会帝国主义的压力,执行了正确的外交政策。”我理解实际上就是指毛泽东发动“文革”,避免了一场美苏两霸即将发动的核大战所造成的大破坏,大损失,大灾难毁灭性的打击,挽救了中国,中华民族和包括知青在内的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对于毛泽东在保卫国家安全上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当年根据毛主席的批示,中央驻京各单位,包括基层单位立即进行疏散。(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第615页、638页、659页)把受审查干部和机关干部分散安排到京外中、小城市和京外郊区,组织“五七”干校学习劳动,到公社插队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同时毛主席又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各大、中城市立即迅速挖掘构筑防空王事,以防核导弹的突然袭击。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一旦发生战争,经过农村艰苦生活锻炼的知识青年还可以作为部队的后备力量。

在此期间,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不断挑起武装冲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珍宝岛事件。当时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的大女儿宝宁和全团战士、农场职工都亲身参加了这场战斗。这里已能听到隆隆的炮声,看到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和血迹斑斑的伤员,他(她)们用血和泪愤怒控诉了新、老沙皇的罪恶行径。宝宁还写了血书报名到前线参加了抢救伤员的护理工作。这对知青是一次最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了他(她)们爱祖国爱人民奋发向上的劳动热情和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不少战士和宝宁还写了入党申请书。
事实上,当时大家已察觉到要打仗了,但是什么样的战争,人们并不知道,只有毛泽东自己一人知道,由于他事先提前发觉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核大战所遭致的毁灭性危险,他提前做好了—切准备,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麻痹了敌人,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打破坚冰,改变了世界格局,迎来了1972年2月21日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他(参考消息1999年1月14日),从而改善了中美关系,冲破封锁,走向世界。
当内忧外患迫在眉睫之时,毛泽东稳坐钓鱼台,不动声色,化敌为友,化险为夷,击败了这场毁灭性的核大战。
没有毛泽东的这种大智慧、大胆略、大谋略,是不可能取胜的。毛泽东发动的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力挽狂澜,拯救了中国、中华民族,其盖世功勋比天高,比地大,比海深,是不可以用“三七”开或一分为二来量化的,其历史功绩应大书特书,载入史册,代代相传。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中华民族产生了这样一位世纪伟人,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幸福,不需要也不应该在评论他的功绩时再替他作一翻自我检讨,还有什么缺点错误等。
新时代需要这样的毛泽东,毛泽东的名字就是共产主义,毛泽东旗帜是一面光彩夺目、一尘不染的红旗,我们一定要永远高高的举起,决不松手,决不动摇。

三、延安儿女怀念毛泽东
(一)
女儿飞向延安我好喜欢,她是我昔日战斗过的故乡,
听到延安的名字,
就想起了毛主席,看到了毛泽东。
延安啊!延安!
你是革命的摇篮,神秘的草鞋天堂。
你把中华儿女紧紧怀抱,
你的名字真好听,大家把你来颂扬。
颂延安,延安颂,
延河水,宝塔山,

是我们几代人战斗过的战场。
他(她)们震撼人心的歌声,划破蓝天,直冲九霄,
使敌人胆战心惊,革命人心花怒放,朋友们无限向往,
那里集合着一群优秀的儿女,
把革命的红旗高高举起,
这红旗就是普照大地的红太阳,
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
延安啊,延安!
你这雄伟的古城,万古流芬!
永远记忆在我们心里,
延安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向前进!

(二)
他(她)们最爱唱的歌是“东方红,太阳升”,
最爱演的戏是“白毛女”“红灯记”,
他(她)们的歌声唱响了陕北的黄土高坡,
唱醒了寂寞的古老山城。
自从来了这群风华正茂:活蹦乱跳的孩子,
突然增添了无限欢乐的气氛。
老乡们的窑洞里多了许多小客人,
小客人和老乡们心连心,亲密无间,
结成了阶级爱、鱼水情。
你挑水,我扫地,
他唱歌,我演戏,
在广阔的天地里战天斗地。
把延安装扮成昔日的红色根据地。
重现了当年青年学生学马列,学军事的革命身影,
他(她)们懂得人生的价值是奉献,不是索取。
把劳动当成革命,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激励着知青们团结奋斗,一往直前!
第五页

读者 中国人民 评论

以下是引用红左黑右在2007-6-13 0:11:00的发言:看了这篇文章,我感到很亲切。我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我也下乡插过队,文章里的事情,我都似曾相识。

我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我没下乡插过队,但我爹妈都经历过,他们也给我讲过.那是一个催人奋进无私无畏的激情年代!

连接: 主席用人也有误?江山渐改必有因 实事求是地看文化大革命

返回:文化大革命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