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集

所有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用800×600浏览效果最佳。

      首页-小草集-文艺鉴赏-《金瓶梅》的创作意图及作者问题探讨

 

《金瓶梅》的创作意图及作者问题探讨

 

《金瓶梅》一开卷就是劝戒酒色财气,似乎创作意图很明显。但是,其真正的创作意图却并非如此。

那么,《金瓶梅》的创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要探讨这个问题,在有关作者的记载很少,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只得以《金瓶梅》作品本身为依据了(即使是知道作者是谁,也不能离开作品本身去探讨创作意图)。一是看《金瓶梅》反映了那些问题,表现出了什么样的主旨;二是根据作品内容分析研究作者的思想、性格、作风、身世、经历等。然后方可推测出较为客观的创作意图来。事实上,探讨《金瓶梅》的创作意图与探讨其作者的工作,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偏弃了任何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都很难谈清。

《金瓶梅》突出反映的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吏治腐败,狱讼黑暗,贪官污吏遍天下

在《金瓶梅》中,官吏的升迁罢降,不是决定于德才如何,而是决定于夤缘钻刺的本领;在《金瓶梅》中,案例不少,但却无一件是公正判决的。就政治内容而言,这个问题在《金瓶梅》中可谓反映最多、最深刻,也最形象自如。可见作者对此是深恶痛绝的,也许这是向我们提示,作者是深受其害者,体验很深。

2.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兄弟亲朋如陌路

这是贯穿《金瓶梅》全书的内容,不愧为“世情书”。可见作者对现实社会极为不满,因而歇斯底里大发泄;从形象自如的描写可见作者的体验之深矣。

3.醉生梦死,纵情淫乐,伦理道德化乌有

这也是贯穿《金瓶梅》全书的内容。有人认为这是以淫戒淫,是劝世(或曰戒世);有人又认为是时尚和反理学的反映; 有人则认为是败笔, 正因为淫秽描写损伤了《金瓶梅》应有的价值。看来这几种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只是讨论的侧重面不同而已。不过,似乎还隐藏着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是作者看破红尘玩世不恭、对人生完全失望后心理变态的反映。

4.宠骄辱馁,缺少涵养, 诚实善良飞爪洼

西门庆被杨戬案牵连,吓得门也不敢出;一旦当上提刑所副千户,便高头大马在街上摇摆, 动不动就“拿到衙门里去拶一拶子”(33, 493)。宋慧莲、如意儿蒙爱后那目中无人的样子,简直叫人恶心。春梅骂秋菊一口一个“奴才”;陈敬济在西门庆面前低三下四,在西门大姐面前威风八面;韩道国当上伙计后对张好问、白汝晃的一顿瞎吹;……这一类描写在《金瓶梅》中俯拾皆是。作者以辛辣的笔触对此进行无情的嘲讽,表明作者痛恨这种人,或者说至少是讨厌。

5.日常生活,社交往来,人情风俗收眼底

《金瓶梅》从日常生活起居、服饰穿戴、请客送礼到灯市、烟火、元宵走百病、跳马索儿、荡秋千、割衫襟、银香球熏被,甚至圆社、架儿、活屏风、鞋杯、拆字、投壶、抹牌、打双陆、宣卷、卜龟、算命、相面、回背、打醮、出殡、做高功以及“白米”、文人以书帕为礼物等等,无不涉及,谓其为人情风俗画,实在是恰如其份的。

6.医工艺景,应有尽有,丰富知识熔书中

医学、艺术、工艺匠作、自然景色等,十分自然地与作品熔为一体,体现出作者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写作技巧。

7.只写城市,不谈农村,作者家居非乡下

《金瓶梅》以城市上层市民生活为其反映对象,既无城市下层市民生活的反映,也无农村生活的反映,主人公西门庆以及其他人无人经营土地耕作而且没有土地,而据《金瓶梅》暴露现实的目的来说,写写乡下的凄凉景况,写写城市下层市民的穷苦生活,应是更好些的。但却没有写,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作者不是乡下人,而且也不属于城市下层市民范畴,因而他没有这方面的原型,写不好,因而就不写。

8.成功白描,明快语言,艺术造诣见真功

《金瓶梅》白描十分成功,语言也很流畅,特别是人物对话语言,更是明快、诙谐、流利酣畅,可见出作者艺术造谐之深。

9.细节逼真,逻辑严密,不是亲历难成文

《金瓶梅》细节描写十分细腻逼真,而且逻辑严密。很难设想,不是亲身经历者能写出如此文章。

10. 通观全书,矛盾不少,是何缘故需探讨

《金瓶梅》的细节很严密,但通观全书却又有不少矛盾,这是什么缘故? 有人认为是作者粗心;有人认为《金瓶梅》是民间说唱艺人说唱脚本拼集而成,非一人所作,故出现不少矛盾。这两种说法都有不圆满之处。如说是作者粗心,为何细节如此严密细腻,几乎无懈可击? 如说非一人所作因而出现矛盾,那么,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毒死武大一节,本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可能是几个人各写一点。在这个故事中,武松上东京办事花了几个月,以致西门庆有足够的时间与潘金莲通奸、毒死武大,并娶潘回家。而当案发申详东平府后,西门庆派家人去东京打点,居然能在陈文昭提人之前赶回,这能有多少时日? 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竟如此不同,这又作何解释呢? 尽管书中有雨阻武松日程的描写,但却很难令人信服。又如第七回,在同一回中述西门庆28岁,西门大姐14岁。28岁的西门庆有女14岁,似不大可能。但这同一回似乎不是几个人所作。这种例子还有。这些问题似乎很难用上述两种论点作出圆满解释。那么,又该怎样解释呢? 似乎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也许是作者只注重故事发展,为了发展故事而不顾别的。毕竟长篇小说还处在草创阶段,还没有严密的创作理论。

上述并非《金瓶梅》所反映的全部问题,而只是突出者。

根据《金瓶梅》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可以推测出作者应是这样一个人:

家住城市,很富有,生性贪色好淫,是一个放荡不羁的风流文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渊博的百科知识,善于细心观察生活、收集积累资料和表现生活。但政治上却无大才干, 否则,他就不会成为失败者,书中也不会不反映他的政治主张;而又有立志革除弊政重振朝纲的政治抱负,否则,他就不会被权奸排挤打击,也不会在书中表现出强烈的恨铁不成钢的情感。早年曾做过官,既做过能接近皇帝的京官,不然,他就不会知道朝中的政事、礼仪和大官僚的家庭生活习性;又做过更小一些的地方官。否则,他就不能理解下级官吏的种种苦衷。但遭到权奸的排挤打击,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并被罢了官。罢官时年岁还不很大,否则,醉心酒色的程度不会如此深刻,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金瓶梅》这部长篇巨著的创作。做官时间不是很长,否则不可能在市井中生活较长时间和了解那么多的民情习俗、方言俚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官场体验,使他对政府完全失去信心,早年的政治抱负全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对昏君和权奸的刻骨仇恨。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开始玩世不恭起来,他本是一个放荡不羁的风流文人,于是便饮酒嫖妓,无所不为。在此期间,他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后来便著书骂昏君①,骂权奸,骂贪官污吏,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寄托自己的悲愤;同时也为了保留下当时社会生活的史料(而不是全部历史);开创创作长篇小说的新领域、新途径,树一代创作之新风;并借作品倾诉他自己在那种环境中形成的变态心理(这就是《金瓶梅》的四大创作意图)。作者也同当时的一般文人一样,自命清高,既恨贪官污吏,又不愿与下层人民接触,因而看不到蕴藏在下层人民中的真善美,看到的只是一片黑暗,他感到惋惜,感到统治阶级太不争气。他作此书,一方面是在骂贪官污吏,另一方面也希望统治阶级吸取教训,重振朝纲,大干一番中兴事业。在明争暗斗都斗不过昏君权奸的情况下又要想劝住他们好好执政,作者便借用了当时颇能震慑住人的宿命论思想,指出他们如果继续作恶将不会有好下场。第一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纲恢恢,疏而不漏”(13)和第99回“为人切莫用欺心,举头三尺有神明;若还作恶无报应,天下凶徒人食人”(1556),便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并不排斥作者本人就有宿命论思想的可能。

作者选择了西门庆这样一个人物作为贪官污吏的典型代表,当作自己怒骂泄愤的对象,这是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开始时,他也确实写了西门庆的自私狠毒与阴险狡诈以及贪财好色,如李瓶儿问题,谋娶潘金莲等。但是,写下来的结果,西门庆的形象却并不是那么坏得很,他所干坏事,除李瓶儿问题外,其余都是别人出的主意;又写他给了别人很多好处,而别人却对他恩将仇报。相反,潘金莲才是真正最坏的人━━尽管也写了潘金莲的可爱之处,但却是站在嘲弄与玩赏的角度去写的━━,其次应该算王婆、应伯爵、韩道国、吴典恩、来保、春梅、陈敬济这些人。根据这些,一方面可以看到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可以这样认为,作者就是一个西门庆式的人物,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与西门庆类似,所不同的是,西门庆攀附上了权奸,政治上很得意,而作者却被权奸排挤,政治上很失意。他能随意自如地写出西门庆的生活,也说明了这一点。

创作意图如斯,那么,作者为何要在开卷之时提出劝戒酒色财气呢? 那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素无言论自由,文字常常会招来横祸,“故忧时愤世之心,不得不托之小说。且托之小说,亦不敢明写其事也,必委屈譬喻以为寓言,此古人著书之苦况也。”②

那么,作者是谁? 应当怎样去寻找作者? 不少研究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各种详尽细致的考证,作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已提出了十几个作者候选人,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可喜的, 各位研究者的贡献是卓著的, 这对最后确定《金瓶梅》的作者,无疑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证《金瓶梅》作者,一些研究者认为,就目前情况而言,直接可据的早期资料就只有沈德符的《野获编》、袁中道的《游居柿录》、谢肇氵制 的《金瓶梅跋》、欣欣子序。《野获编》被引用最多,欣欣子序中所说“兰陵笑笑生”则被当作了依据。这种考证方法的结果是什么呢? 尽管各位研究者提出一个作者候选人都作了大量的旁征博引,花费了很多心血,其论文也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其中一些关键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至今也没有一个作者候选人得到公认。

上述四篇资料是否可据? 笔者认为除欣欣子序可作参考外,其余无一可据。它们的唯一价值是在探究《金瓶梅》作者的初期可以作为一种线索,在作者考证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的今天,应该彻底地摆脱它们的先入之见的束缚,大胆地从《金瓶梅》作品本身入手,洞悉《金瓶梅》的真正创作意图,分析判断作者的思想、性格、为人、身世经历,然后综合正史、野史、文人笔记及酬答等历史资料,寻找答案。说不定作者的姓名、身世经历就隐藏在《金瓶梅》书中,也未可知。

为何《野获编》、《游居柿录》、《金瓶梅跋》不能为据? 其实道理很简单。首先我们把这三份资料当成是绝对可靠的,认为是没有错误的。那么,他们为何不明确指出作者是谁? 一是他们本身就确实不知道,或是知道也不愿意说。如果是他们不知道,那么他们当然会想弄清作者是谁,但他们却没有弄清,我们又怎能从他们那不清楚的资料中去得到正确的结论呢。如果是他们有意不说,当然就更难从中得知作者的真实情况了。

事实上,这三份资料并不是绝对可靠的。

沈德符说“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所谓“闻”,不消说便是没有确实依据的。至于“大名士”,也未必尽然,《金瓶梅》作者在他生前不见得就一定是很有名气的大名士,因为当时小说、评书之类并不是能上大雅之堂的东西,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大家都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人,但有才者未必一定是大名士。

袁中道的《游居柿录》虽无“闻”、“相传”、“传闻”之语,但细读其内容,仍觉是传闻之语, 故不可为据。一些研究者经过考证之后对此亦提出了怀疑,更能证明这一点。

至于谢肇氵制 的《金瓶梅跋》,其本身措辞就是“相传”之语,难道几百年后我们还能以此为据?

关于欣欣子序,不少研究者提出,万历34年袁宏道所见《金瓶梅》,从《觞政》中不能看出有欣欣子序,沈德符的《野获编》中也未记述欣欣子序的事,而十多年以后,到万历45年,《金瓶梅词话》刻本却有了这篇序文,谁也不敢断定这篇序文是否绝对可靠。退一步说,这篇序文确实是作者的朋友,或如有的人所说就是作者本人所作,那么,他为什么不用真名而用化名? 可以理解为作者不愿让世人知道自己著了这部书③。既然如此,他所用化名将不会是自己曾经用过的化名,否则,岂不是掩耳盗铃。因此,考证作者时一定要同“笑笑生”挂钩的话,有可能被引入歧途。故欣欣子序也只能作为一种线索和参考。但是,正如司汤达的《红与黑》问世时评价不好,而他本人深信将来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品一样,《金瓶梅》的作者可能坚信自己的作品未来一定会受人们重视,而将自己的姓名、身世经历隐藏在书中,或者是“笑笑生”三字暗藏机锋,在他的其他作品署名或是同别人的酬答中可以找到答案。当然,这只是毫无根据的推想,但是,这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在考证作者无法取得关键性突破的情况下,为何不可以朝这个方面去试一试呢。然而,又要特别注意不要走上索隐派的老路。

━━━━━━━━━━━━━━━━━━━

①.齐鲁书社19871月第1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第30回第453:“看官听说: 那时徽宗,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妄盈朝,高、杨、童、蔡四个奸党,在朝中卖官鬻狱, 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 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脏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烦赋兴,民穷盗起,天下骚然。不因奸佞居台辅,合是中原血染人。” , 71回第1094页写道: “这皇帝生得尧眉舜目, 禹背汤肩。才俊过人: 口工诗韵, 善写墨君竹,能挥薛稷书, 通三教之书, 晓九流之典。朝欢暮乐,依稀似剑阁孟商王;爱色贪花,仿佛如金陵陈后主。” 本文全部引文均引自该书。

②.[清]吴沃尧: 《杂说》,转引自胡经之: 《“红学”与美学》,齐鲁书社一九八三年八月版《红楼梦艺术论》第10页。

③.《金瓶梅》作者为何不愿世人知道他著了《金瓶梅》,可能原因很复杂,也许不是有的人所说是因为书中有秽语,因为从书中看不出作者认为纵淫是耻辱的。

一九八六年三月初稿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修改

 

上一篇    下一篇


卷首语|建议|时评|随笔|言论|自白|学习|问题|文艺鉴赏|一事一议|读书笔记|文字游戏|网友评说|关于作者|留言|欢迎评议|网友评说|关于作者|留言|欢迎评议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站点计数器